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始终处于"主宰"地位,学生被迫接受知识,学生是"配角",这样的传统思想品德课堂弊端重重。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为根本,倡导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主体;强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调学生注重革新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强调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速览     
《教育》2014,(3):8-8
让学生自主地进行道德学习 《人民教育》2013年第23期刊登成胜荣文章指出,教学的本质,应当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样,思想品德教育也应是学生的道德学习。所以,所有学科教学中的育人应当走向学生的道德学习。  相似文献   

3.
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对于以自主学习为特征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重视课堂动态生成资料的把握,主张摒弃呆板的教学框架结构。真正形成富有生命意蕴的自然灵动的课堂教学:其模式的结构要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以学定教"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生态课堂是运用以学定教理念真正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它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其根本目标是通过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生命的质量。教师唯有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才能体现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才能让课堂焕  相似文献   

5.
<正>《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也就是说,思想品德课程应该是一门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命的学科。然而,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堂成了以智育为主的知识课堂,学生的德性养成、生命发展被严重忽视,课堂失去了应有的生命活力。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  相似文献   

6.
一、"善的课堂"的核心价值我校要打造的"善的课堂",倡导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认知成长规律,以学定教,应用先进教育理念和最新信息技术,播撒"善"念。这样的课堂更具发展性、包容性和科学性,其核心价值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裴娣娜教授提出,学习力是一种学生知识生成、能力发展和生命生长的力量。它有六个要素,分别是知识与经验、策略与反思、意志与进取、实践与活动、协作与  相似文献   

7.
一、研究背景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富有生活、生命气息的课堂中学习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课堂教学的方向。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突出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性、创造性,打造生动活泼的生命课堂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课堂教学中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打造生命课堂的重要抓手。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品德成长,当前急需的工作就是要对有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梳理,对一些牵涉教学实施的重大问题进行思考、作出回答,以保证新课程改革的实效。  相似文献   

8.
按照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语文教学应以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探索能力为出发点,坚持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实现学生思想品德和文学素质的全面提升。要让课堂时刻充满活力,洋溢着生命的气息。课堂有活力,学生学习才有兴趣,才能主动参与,认真学习,获得知识,心灵得到满足。这对于日常学习枯燥的高中生来说尤为重要,只有呼唤活力的课堂荡起生命的涟漪,课堂教学才能得到不断优化,有效进行,这是对学生素质全面提升要求的贯彻落实,是今后广大语文教师教学的重心。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改革的今天,生本教育理念已渗透到教学工作中,究竟如何上好初中思品课,是我们所有思想品德教师值得研究的问题,通过不断学习生本理念,并在教学中大胆尝试,我对生本教育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教师要高度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学习,使学生成为教育真正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生命精彩的舞台。  相似文献   

10.
学校德育过程(不仅指狭义的教育过程,还指德育的学习过程)未能深层干预学生行为背后的"价值范式",是导致学校德育实践中"知行脱节"、德育实效低下等诸多"顽症"的深层原因之一。实现"双环式道德学习"是其重要的一种解决路径。所谓双环式道德学习,是基于行为后果及行为矫正之间单环学习基础之上,再触及行为背后的"价值范式",从而实现第二环深度道德学习的德性生成过程。实现双环式道德学习的重要基石是触及并完善学生行为背后的"价值范式",根本法则是以"情意"之融合体为切入口,核心诉求是促使自然生命状态向精神生命状态提升。  相似文献   

11.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简单、浅层次的课堂活动,教师没有对教材进行挖掘和解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倡导深度学习有其必要性。本文简要阐述初中思想品德深度学习的内涵以及为实现思想品德深度学习的教师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关键在于教师全面提升思想品德学科素养,做好"深度"的准备:深度的教学目标、教师备课的积累、精彩的教学设计、有针对性的当堂反馈等。  相似文献   

12.
课堂是什么?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课堂是师生共同体验生命活动的主要场域.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就应该是以促进师生生命发展为本的课堂.因此,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方 《学子》2013,(11):68
生态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生态化思想品德课堂应是让课堂充满浓浓的人文气息,充满和谐发展的状态,以促使课堂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有效地发挥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活力,并达到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下面,笔者就从几个方面对构建生态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出几点思考。一、让学习贴近生活寓教于乐,品味生活,把课堂变成舞台。新课改下的思想品德课,每个单元都蕴涵着特定的生活主题,着力于冲破抽象的理论和道德的说教,建构教材的生活逻辑。为了使思想品德课程能够走进学生的真实世界,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剧、  相似文献   

14.
徐勇升 《教师》2015,(4):59-60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在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活动化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把知识内化为信念、意志、荣辱观和价值观,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力,从而使思想品德教学更具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选择好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尤为重要,选题错误或不当都会使研究性学习的实效大打  相似文献   

16.
课堂"愉快教学法"是依据教材又结合学生实际的、能够让英语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愉快教学法"通过教师进行引导,运用良好的教学手法,使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很生动,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北师大教授肖川认为,"生命课堂就是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一种教育理念。生命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  相似文献   

17.
"生命化课堂"是我们教师追求的一种至美的课堂教学境界,是以学生的生命为教育的基点,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实现学生生命价值的课堂。构建"生命化课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树立生命教育的课堂理念,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需求,注重每个生命个体的发展,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根据学情,智慧生成。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健康的发展,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教学真正奏响生命的欢歌。  相似文献   

18.
生态课堂以尊重、唤醒、激励学生的生命成长为核心,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学以致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生态课堂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契合当前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构建生态课堂,可以提升课程实施效果,更好地落实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全效课堂"是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它的本质是追求教学的效率、效果、效益,基于课堂,延伸课外;它的核心是追求师生的生命发展。全效课堂就是调动一切课堂教学的有利因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为前提,通过转变教学方式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发展。一、当前无效教学存在的相关表象全效课堂是课程改革进入"高原  相似文献   

20.
"学生是课堂一切活动的主体"是一个事实,也就是说,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要将"以师为本"转变为"以生为本",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在打破传统思想品德课堂的沉闷气氛的同时,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在确保课程价值最大限度实现的同时,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