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约十年前,我教一群孩子功课。他们都很聪明、充满热情,跟别的孩子一样热爱生活。但这是一群严重残疾的孩子,他们当中有三人坐在轮椅上,腰部以下已经丧失知觉;一个几乎什么都看不见,且右手臂畸形;另外两个是脑瘫儿,走路有困难。我永远忘不了第七个小男孩,我叫他马修。他深受脑瘫的折磨,加上长期无法运动,他的两只手和两个胳膊都因此变得畸形;他的后  相似文献   

2.
赵莉 《中学生博览》2022,(24):60-61
<正>有一群特殊的孩子被称作“星星的孩子”,他们可以和自己沟通、玩耍、微笑,但却不能和别人交流,甚至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好像有堵隐形的墙,把他们和社会隔绝起来,让他们以别人不理解的方式生活着。他是来自星星的孩子两年前我新接手一年级,我和“星星的孩子”便有了故事。在没接触星宝时,我觉得所有对于他的描述都是夸大其词的,而初识星宝就让我措手不及,头疼不已。初见时,他低头蜷缩在墙角,我笑着低下身子:“你是星宝吗?”他把头低得更深了,  相似文献   

3.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常常和一群孩子混在一块玩。他的父亲为此忧心忡忡,但所有的告诫对小爱因斯坦来说都如同耳边风。他常这样回答父亲:“别的孩子都在玩,我为什么要学习?而且我不比他们差。”  相似文献   

4.
潘石屹 《少年文摘》2012,(12):92-94
都知道潘石屹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潘让,一个叫潘少。父母都是公众人物,但这两个孩子却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我是我,他们是他们,别把我们搅和到一块儿!"听起来很是铁面无情,这也是潘石屹一贯的态度:不想让儿子因为父亲的成功就觉得自己也跟着镀了层金。名字里暗含的期许我常常感到现在的教育让人很紧张,说什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小的孩子,就教育他去争去抢,告诉他这个世界是怎么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你不争你不抢你就没饭吃!我曾经在北京动物园里亲眼看见,一个父亲抱着三四岁的儿子,看着一群老虎正在扑食  相似文献   

5.
孔凡华 《师道》2007,(10):4-5
在我负责的班级里,共有14名学生。从外表看,他们肤色健康,双眸明亮,大部分都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但是,他们确实是一群特殊的孩子,其中有10人是单纯的听力障碍,听力损失达到100分贝以上,其他4人是多重残疾,听力障碍伴脑瘫、智障、多动等其它残疾。  相似文献   

6.
那天我走在街头上,看见一群十六七岁的孩子,他们当中有几个头发颜色鲜艳,发型怪异。仔细一看,我发现其中有个背影很熟悉,当这个熟悉的背影转过身来时,我认出了他,他是我曾经教过的一个没有完成小学学业的孩子。当时我愣住了,他长高了,头发有些长。  相似文献   

7.
英国,有一座威廉皇家学院,在那里读书的大多是一些有钱人家的子弟。他们一个个衣冠楚楚,神气十足,总是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在他们之中,有一个穿着很普通的孩子,他在一群贵族子弟中间十分显眼。他就是威廉·亨利·布拉格。布拉格出身于英国坎伯利的一个贫苦家庭,父母都没有上过什么学,但他们都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他们不愿意让孩子也像自己一样没文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常常因为孩子的某些言行,为他们贴上这是个"××孩子"的标签,可事实呢?他们也有让我们佩服和感动的闪光点。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有一件往事使我终身难忘。那是我在单人校任教的第一年,我班有个叫健健的小男孩,个子不高,也不太讲卫生,又是一个好动顽皮的孩子。班上有二十多个孩子,不管是比他年龄大的,还是比他年龄小的,他都要欺负。家长也常常来我面前告状,因此,他没少挨我的批评。可他每次认错都很快,却一点不改,真让人头疼。我也认为他是一个难管教的"坏"孩子。  相似文献   

9.
1 新学期开始了,迎来了一群刚离家入园的孩子。在几天接触中,有个小女孩贝贝引起了我的注意,她是那样自然地关心着小朋友:一个孩子没有椅子,她赶快把自己的小椅子送过去;一个孩子哭了,她马上帮他擦去眼泪;请她分点心,她把大的都分给小朋友,自己留最小的……我知道她也是独生子女,可她的良好的品德习惯是怎样形成的呢?我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她的家。贝贝家里有父亲、母亲、爷爷,他们都非常重视对贝贝的教育。贝贝的妈妈给我讲了这么几件事:  相似文献   

10.
<正>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的生理条件和心理条件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教师,难免会遇到一些生理和心理不那么健全的孩子。对这些孩子,教师更应该给予属于他们的掌声。我的班级有位特殊孩子小宝,他患有少儿多动症和智力障碍,他常常在课堂上大吼大叫,有时还脱掉裤子,弄得老师都拿他没有办法。他学习成绩很不好,  相似文献   

11.
一王老师是个乐天派。每天下班回京,他脸上总带着笑。常言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他呢,没有喜事照样乐! 也真怪!成天跟一群孩子在一起,乱乱哄哄的,有什么可乐的呢!妻子白茹想,要是我,一天也受不了!他却把班上的几十个孩子都看成快活的小天使,好象跟他们在一起,自己也变得年轻了。  相似文献   

12.
小桥 《家长》2012,(2):74-75
他来自我的身体,但是出生即别离,在我眼里,他是一位朋友、一个旅伴、一个知己。不过是暂住在我家里,和我有血缘关系而已。一次和朋友们在一块儿吃饭,身边两个朋友说喝一杯吧,我说不如为了孩子期末取得好成绩干杯好了!他们的孩子都和我儿子同龄,  相似文献   

13.
杜诚 《教育》2013,(10):64-64
我在加拿大修学期间,一次,在中文辅导课之前,两个小男生跑过来,神神秘秘地跟我说,副校长是个年轻的亚裔男士,没有听说他的孩子在五年级啊。我笑着问他们是怎么发现的?他们说,副校长常来他们班,每次副校长来他们班,都要单独和这个孩子聊上几句,有说有笑的。过了几天他们又来跟我说,副校长的孩子成绩不怎么好,有一次社会科学课上,要在加拿大的地图上找出指定的地点,他们不太会,就照了答案写了,结果老师批改下来答案大部分是错的。又过了几天,这俩孩子又跟我汇报这个副校长的孩子了,他们说这个副校长的孩子厉害得不得了,两个老师才把他抬出去呢!我很诧异,出了什么事了吗?  相似文献   

14.
春假里,我在本乡碰到了两个熟悉的人,一个是我们同行,做教师的,一个是中心校长的爱人。从漫谈中知道他们都在为自己的孩子躭心,考不上中学怎么办。对这个问题,我可不是象他们那样,因为我早已有了思想准备:假如孩子考不上初中,我叫他一面自学,不把学业荒废,一面叫他在家里做做杂事,帮助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大队写写算  相似文献   

15.
在农村,有这样一群人,家里的田地少之又少,并且地理条件很差,为了改变贫穷的现状,这些人远离家乡,去了遥远的大城市工作,而他们的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这些留守的孩子,都是年迈的爷爷奶奶在照顾,他们的教育问题对于每一个老师来说都是一个难题。在我班,正好有这样一些孩子,小杰就是其中的一个。当他的班主任一年来,我和他一路风雨一路彩虹的共同走过。一、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言行,开导孩子的心  相似文献   

16.
我丈夫在大约四年前因抑郁症自杀了。那时我们已经和平分手了一年,我们有两个孩子:一个三岁的儿子,一个五岁的女儿。他曾经很爱孩子,每周都来看他们。当警方通知我时,我简直无法相信。谁会忍心丢下自己年幼的孩子呢?可他就这么做了。  相似文献   

17.
执教多年,我一直把我所任教的班级比作一个"家",这个家里有我们各位任课老师,有活泼可爱的孩子,还有他们的爸爸妈妈和众多亲朋,大家在这个家里一起学习,一起生活,有欢笑,有哭闹,每天都在发生着一个个小故事,在这里,我选择几个和大家一起分享. 家长沙龙 送走了一届毕业生,还沉醉在他们带给我的回忆中,一群活蹦乱跳、天真可爱的孩子又撞入了我的眼帘,一年级的新生,67个孩子,像一群小鸟一样,飞进了我为他们搭建的"家"——一年级五班,我教他们上课怎么做,教他们下课怎样做游戏,给他们讲故事,和他们一起玩耍……看着他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我打心眼儿里喜欢他们,可是,在这其中,总有那么几个孩子和别人格格不入,显得是那么不和谐.  相似文献   

18.
小桥 《家长》2012,(Z1):74-75
他来自我的身体,但是出生即别离,在我眼里,他是一位朋友、一个旅伴、一个知己。不过是暂住在我家里,和我有血缘关系而已。一次和朋友们在一块儿吃饭,身边两个朋友说喝一杯吧,我说不如为了孩子期末取得好成绩干杯好了!他们的孩子都和我儿子同龄,其中一个朋友  相似文献   

19.
看到乐乐和小宇的情况,我立刻想到了我们班的两个男孩子赵禹和朱想。两个孩子一个活泼,一个内向,从小班到中班他们都是好朋友,干什么都喜欢在一起。现在,这种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都扩大了自己的交往范围。我是这样做的。 1.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允许他们有一个适应过程。 他们从小班就喜欢住一起。朱想是个内向的孩子,一开始连提出上厕所的要求都是赵禹帮他说。孩子来到新环境中,好朋友使他们有了一种安全感、依赖感。而此时老师如果刻意去“帮助”他们,反而收不到效果。我想,孩子拒绝别人或许是他没有从老师和班集体那里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情感。因此,应允许幼儿的个体差异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老师则要逐渐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为幼儿逐渐走出小环境而铺平道路。 2.引导幼儿扩大交往范围,促进个性发展。 到了中班,两个人还是喜欢在一起。虽然随着年龄  相似文献   

20.
爱的播种     
17岁那年,我怀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怀着对孩子的无限热爱来到了幼儿园,这一干就是9年。也许你会问:“天天和无知的孩子们在一起,心里不烦吗?这群孩子真的这么值得你去爱吗?”如果说从来没烦过,那是假话。一个母亲带一个孩子都有不少心烦的事,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几十个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个性的孩子。当苦口婆心劝说后,这群孩子还照哭不误——“我要妈妈”“我要回家”时;当盛上香喷喷的饭菜,他们却一动也不动,或你喂他一口,他含在嘴里老半天也不往下咽时;当精心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