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人们总想着把死亡从人生硬币的另一面剥离下来——但驯服死神,这只是妄想。最近,重庆女作家杜虹因胰腺癌去世,其头部被迅速切除并冷冻保存。截至2015年6月,负责保存杜虹大脑的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已经保存了139具人类遗体、大脑和超过30具宠物遗体。或许真的有一天,科学家有能力到死神那里去"挖人",那些躺在一个个银白色不锈钢储藏罐中的遗体等待着重生的一刻,其中包括美国教授詹姆士·贝德福德,他眼看就要等完第一个冰冷的50年了。人类梦想长生不老。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老祖宗在火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淮南市及周边地区对遗体及器官捐献的认识程度、看法及捐献现状,以便分析出遗体与遗体捐献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走访、个别交谈等方式,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水平、不同行业人群开展调查。结果:76.56%的人对遗体及器官捐献用途了解,23.44%则完全不了解。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人群对遗体与器官捐献的看法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淮南市及其周边地区不同人们对遗体及器官捐献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法规,增加本地遗体与器官捐献数量。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改变,人们对遗体捐献的认识和意愿在逐步发生变化。但是传统文化下伦理认知与现代医学教学的现状间仍然存在诸多矛盾与冲突,由于我国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遗体捐献制度不规范,科普教育不足等多种原因阻碍了医学教育的发展。本文借鉴国外有关法律模式的概况与分析,以《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为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情怀和现代社会主义观念进行探讨,从医学伦理角度对遗体捐献的制度建设问题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4.
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片断实录一位教师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第一小节,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创设了如下情境:打出开追悼会的灯片,灯片中有鲁迅先生的遗体,有前来开追悼会的学生、工人在遗体前肃立、默哀,遗体周围摆放着许多花圈,与此同时,哀乐响起。师:谁来说说开追悼会的情景?生:殡仪馆中央摆放着鲁迅先生的遗体,四周放着许多花圈。遗体的周围站着许多工人、学生,他们一个个都低着头,心情很沉痛,有的在擦眼泪。(学生说时声音哽咽,课堂鸦雀无声)师:送花圈是很平常的事,“我”为什么有点“惊异”了?生:原…  相似文献   

5.
《教书育人》2008,(6):1-3
谭千秋 他用双臂守护了学生 在德阳市东汽中学坍塌的教学楼里发现了这样一具遗体—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这位英雄的老师叫谭千秋。谭老师的妻子张关蓉在操场上仔细地擦拭着丈夫的遗体;  相似文献   

6.
1988年10月,78岁的马海德在北京逝世,10日,中国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他的遗体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1910年生于美国,祖籍黎巴嫩。1933年11月,23岁的马海德刚刚获得  相似文献   

7.
抱憾终身     
1928年,哈代病逝,遵照他生前的遗嘱,他的遗体要安葬在自己的故乡,英格兰南部的多塞特郡。但是由于他对英国文学的杰出贡献,人们决定把他葬在举世闻名的伦敦“诗人角”威斯敏斯特教堂。因为这里是“英国诗歌之父”乔叟、著名诗人约翰逊、布朗宁、小说家狄更斯等文豪长眠之地。最后经过讨论,决定把哈代的心脏留在故乡。不料在他的遗体运往伦敦后,那颗尚未葬入土的心脏竟然不翼而飞,而负责看守心脏的农夫则清楚地记得把它放在窗台上。后来,人们终于发现窗台上已经空空如也的盘子旁边,蹲伏着一只吃得饱饱的猫,多塞特那的农民怀着激动而复杂的心…  相似文献   

8.
引子 在摆满花圈挤满人的农家小院里,停放着一位中年人的遗体:中等个儿,瘦黄脸儿,一双似闭未闭的眼睛,好似带着许许多多的遗憾深情地瞧着身旁正在垂泪的人们。灵床前两个身披重孝的孩子悲恸欲绝地哭喊道:“爸爸,你为啥这么早就撇下我们走  相似文献   

9.
“他们走着,不停地走,一面唱着《永志不忘》,歌声休止的时候,人们的脚步、马蹄和微风仿佛接替着唱起这支哀悼的歌……‘上帝的土地和主的意志,天地宇宙和芸芸众生’,神甫一边念诵,一边随着画十字的动作往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的遗体上撒了一小把土。人们唱起《义人之魂》。接着便忙碌起来。阖上棺盖,把它钉牢,然后放入墓穴。四把铁锹飞快地填着墓坑,泥土像雨点似的落下去。坟上堆起了一个土丘。一个十岁的男孩踏了上去。”  相似文献   

10.
科长的脸型     
开完王科长的追悼会,接着向遗体告别。人们低着头环绕遗体缓缓而行,最后一次瞻仰他的遗容。只见他安详地仰卧在鲜花丛中,十分疲惫地进入了梦乡。回来的时候,我和社长坐同一辆小吉普。"不知整容师怎么搞的,把科长的面目都弄变样了。很不像他!"我感慨地说。  相似文献   

11.
祥云 《职业技术》2007,(6):42-43
人物简介 李佳,女,23岁,两个月前,她升始从事给遗体整容工作,现任成都市殡仪馆遗体整容师.这两个月来,她参与了1800余起遗体整容,其中,她单独完成上千具遗体整容.目前,李佳是成都市乃至整个西部唯一的一名女大学生遗体整容师.……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6,(67):149-150
<正>遗体捐献是一项造福社会、荫及后人的善举。我国遗体捐献起步较晚,遗体来源的稀缺已成为医学教育及临床医学的最大"瓶颈",阻碍了医学生的培养,牵制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1]。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较为活跃的一支群体,他们对遗体捐献的态度和意愿对全社会具有较强的影响和辐射作用。而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特殊的群体,专业特性决定了对待遗体捐献事业应更为敏感。了解大学生群体对遗体捐献的认知度及自身意愿,从而折射社会大众的意愿,进而为遗体捐献  相似文献   

13.
1.化石为何只存在于沉积岩中? 地层中的化石,多数是古生物的骨骼、贝壳、鳞片、茎、叶等坚硬部分的古生物遗体,少数是古生物的足印、卧印、虫穴、粪便等活动遗迹,这些东西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及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或印痕,成为了化石.可见,要保存古生物的遗体,必须使其隔绝空气(即处于还原的环境)及保持适当的温度(温度太高会损坏遗体);要保存古生物的遗迹,必须先进行慢慢填充,初期阶段压力不能太大,不然会使遗迹消失.只有在沉积岩的形成中,才能达到以上要求,岩浆岩和变质的形成,都与岩浆活动有关,而岩浆活动往往伴随着高温与高压及氧化环境,这些都阻碍着化石的形成,故化石只存在于沉积岩中.  相似文献   

14.
汨罗江流域有正式的龙舟是在屈原投江以后。这里流传着两个传说:一说屈原投江之后,汨罗江两岸的渔民架着龙形的舟子向江中抛撒米饭,以保护屈原遗体免受鱼鳖伤害。因为龙能驱邪气、赶鱼鳖、避水鬼,为了屈原,渔民就造出了龙舟。一说屈原投江后,尸体顺流而下,直达洞庭龙宫,龙君被屈原以身殉国的精神所感动,立即使洞庭涨水,汨罗江倒流,将屈原遗体送回。为感谢龙君,人们把船做成了龙形。汨罗龙舟,舟长20米,宽约12米,可乘40人。它的龙头仿龙灯龙头,龙角杈生如鹿角,龙眼突出,龇牙蠕舌,鼻须竖立,胡须飘动,形状极是威武。  相似文献   

15.
5月5日,泉城上空阴云笼罩。济南半导体总厂气氛肃穆,厂领导。职工及电大师生,眼含热泪,心情沉重地登上载有花圈的灵车,去栗山火化场,向宋明瑞老师遗体告别。人们悲恸不已,为失去一位优秀的电大班主任而惋惜,苍天似有灵,也落雨为之哀悼。 车,徐徐地行驶,每个人都在默默地回忆着宋老师生前那令人难以忘怀的往事……  相似文献   

16.
我本是树     
贵州省从江县岜沙苗寨的村民相信,每一棵树都是有灵魂的,护佑着每一个人的生命。 这里的孩子一出生,立即由父母亲为他种一棵树。今后,这棵树就与他不离不弃,一起变老。当这个人死了,村人就把这棵树砍下,小心翼翼地取其中段剖成四瓣,保留树皮,裹着遗体埋在密林深处的泥土里,再在上面种一棵树。没有坟头,没有墓碑,只有这么一棵长青的树,象征着生命还在延续。其实不仅仅是象征,遗体很快化作了泥土,实实在在地滋养着碧绿的生命。  相似文献   

17.
祥云 《职业技术》2007,(11):42-43
人物简介李佳,女,23岁,两个月前,她开始从事给遗体整容工作,现任成都市殡仪馆遗体整容师。这两个月来,她参与了1800余起遗体整容,其中,她单独完成上千具遗体整容。目前,李佳是成都市乃至整个西部唯一的一名女大学生遗体整容师。素面,头发很随意地束起来,黑色体恤,浅色牛仔裤,白色的休闲靴。说几句话就笑,一笑就手放在嘴唇上,手指细长。眼睛也眯了起来,成弯月状。这是成都殡仪馆唯一一名女大学生遗体整容师李佳给人的初次印象:开朗而阳光。  相似文献   

18.
亲属权是人身权的一种,它既是一种相对权,又是绝对权.遗体从法律上讲,也是亲属权的客体.死者或者亲属将死者的遗体捐献给医疗机构作科学研究或者是直接献给患者.以此来使自己的价值得到更大体现.但是当死者遗体被非法用于商业目的时亲属如何行使权利以保护自己的亲属的遗体.本文试从保护亲属权的角度对此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9.
解读鲁迅     
<正>【主题导语】1936年,一面"民族魂"的旗帜覆盖着鲁迅的遗体。在此后的大半个世纪里,因为时代政治的需要,鲁迅作为政治符号被误读、被神化,以影子的形式继续存活,以至人们忘却他的真身。当然,这不是鲁迅的错,而是时代的错误。我们未能适逢其时地亲眼见到大师活着的身影,但幸好还有他的作品、肖像存世,我们可以读其书,想其人。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社会,遗体的流动范围正不断超出亲属组织的界限,被更庞大且陌生的社会组织接管。在死亡医学化的趋势之下,死亡图景愈发集中在医院。作为医学知识的空间装置以及医院制度的构成部分,医院太平间成为接管患者遗体的场所。在医院太平间内,存在两种遗体观念:一种是西方医学体系中将遗体客体化并加以切割凝视的知识与文化传统,另一种则是中国社会思想脉络中情感的、伦理的、互渗的遗体观念。田野研究显示,两者间虽存在一定的张力,但又能在太平间的商业活动中被加以弥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