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从细读丈本出发,选取《家》中的高觉新和《财主的儿女们》中的蒋蔚祖为典型,考察他们对家族的复杂矛盾情感,并指出对他们双重性人格的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胡风在《财主家底儿女们·序》中谈道:"路翎所要底并不是历史事变底记录,而是历史事变下面的精神世界底汹涌的波澜和它们底来根去向"。这个评价较好地概括了《财主底儿女们》的精神内涵——时代转型时期中国的儿女们审视自身困境产生的孤独、热情和反抗。回归文本,我们发现"旷野"这个名词频频出现在其中。本文通过解读"旷野"意象来体味《财主底儿女们》的史诗品质,解读隐含在作者心目中的孤独与救赎。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文化立场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以《金粉世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立场,着力用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否定无价值的东西;一种是以《家》为代表的新文化立场,着力从新文化的高度批判家族及其文化的弊端;一种以《财主底儿女们》、《四世同堂》、《白鹿原》等为代表,主要站在民族优秀文化的立场,着力弘扬家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4.
胡风在<财主家底儿女们·序>中谈道:"路翎所要底并不是历史事变底记录,而是历史事变下面的精神世界底汹涌的波澜和它们底来根去向".这个评价较好地概括了<财主底儿女们>的精神内涵--时代转型时期中国的儿女们审视自身困境产生的孤独、热情和反抗.回归文本,我们发现"旷野"这个名词频频出现在其中.本文通过解读"旷野"意象来体味<财主底儿女们>的史诗品质,解读隐含在作者心目中的孤独与救赎.  相似文献   

5.
路翎的小说《财主底儿女们》,主要展示了历史事变、革命斗争之中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本文作者结合小说的精神样态进行解读,分别从小说之中的荒原感以及孤独感、原始生命强力以及狂欢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向读者展现了半殖民地社会精神积压的暗流。  相似文献   

6.
路翎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为我们展示出了在抗战时期,一群以蒋纯祖为代表的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群体辗转流离的生活及心路历程,他们摆脱了家族专制的枷锁,获得了自由和独立。但是在这同时,却又面临着历史与时代所提出的两难选择:"独立"还是"合群"。这不仅仅是蒋纯祖一个人的困境,它是整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形象群所共同面对的选择困境。笔者在此试图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来对此进行深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家族,一直是现代作家所迷恋的一个文学母题,既是现代作家情感的家园,又是精神的牢笼。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选择了“意在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作为现代启蒙的言说开端。随后,《家》、《春》、《秋》(巴金)、《财主底儿女们》(上部)(路翎)、《金锁记》(张爱玲)、《四世同堂》(老舍)等经典力作的陆续面世,使家族小说跻身于现代文学史的显赫叙事群体。  相似文献   

8.
从“五四”到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在描写中国传统家庭文化时,主要着眼于对传统的批判,成功地树立了反传统家族文化的旗帜。到了四十年代,知识分子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下,面对家族文化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不断对家族文化进行重塑。以《家》和《财主底儿女们》为例,从封建家长形象的变迁和叙述方式的转换这两方面论述三十年代与四十年代家族小说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路翎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两位不同时空中的作家是有着某种精神上的内在关联的,以至在他们笔下的人物都是非常相像。在《财主底儿女们》与《罪与罚》中",疯狂"无疑是贯穿于其中的主旋律,本文将针对两部作品中"疯狂"的主旋律进行分析,来深入感悟两位作者之间那种强烈的精神共鸣。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文学中的长子几乎都以一种悲剧的形象存在,然而在他们的悲剧后面有着共同的话语模式,本文以《激流三部曲》、《雷雨》、《北京人》、《四世同堂》、《财主底儿女们》中的长子为原型,从焦虑、压抑——死亡,受难——悟道这两种话语模式来分析长子的悲剧人生是怎样被构建的。  相似文献   

11.
冷清秋是张恨水在《金粉世家》中鼎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既有中国传统女性的优秀品格,又有强烈的现代女性意识,以及卓越的知识才华。三者的完美结合,构成了清秋人物形象独特的认识价值和美学意义。冷清秋的命运不仅鞭挞了腐朽的封建意识,同时也表达了张恨水面对现实社会的酸楚与无奈,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其中“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思想是对列宁“两种民族文化”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我们要努力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温列宁的“两种民族文化”理论,坚定我们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决心。  相似文献   

13.
张恨水笔下的冷清秋和曹禺笔下的蘩漪都是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的女性,两人身上流露出来的女性意识反映出旧社会家庭关系的矛盾冲突及上流阶层在精神、道德、伦理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体现了作者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反抗和批判。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逍遥"就是"游无穷","游无穷"基于庄子对人的有限性的深刻自觉。人的有限性包括生命时间的有限性、心智能力的有限性以及物欲造成人的有限性,等等。觉悟到人的有限性并非让生命堕入虚无,而是经由"无己"忘我的功夫化解这种有限性,卒至遨游于无限自由之境。"游无穷"包括心游大道和生命游于万物两个层面,心游大道是生命游于万物的主观前提,生命游于万物是"游无穷"的理论归依。庄子的逍遥不是纯粹的精神自由,而是要让"游无穷"成为人生的本真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诗人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有着独特的体认和感悟。对时间的关注,使诗人们看到了生命的流 逝、生存的困境、命运的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死亡的恐惧。他们不停地追问生命的意义,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这一追寻的过程显现出诗人精神命运的不同走向。  相似文献   

16.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的核心,同时也是深入理解和实际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之所以说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由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性质和社会生产力,人类化的性质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 ,田园是朦胧而缥渺的 ,东汉张衡《归田赋》中的田园方才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 ,然而张衡毕竟没有归田。晋宋之际的陶渊明葛巾短褐 ,以农人的装束 ,以文人的心境雅趣 ,躬耕南山 ,放歌丘壑 ,完成了这方精神家园的最后也是最现实的建构。后世的田园向典雅而华美的园林发展 ,成为一般文人士大夫可望而不可及的贵族乐园 ,失却了精神家园最初的特质 ,这是田园的异化 ,也是精神家园的丧失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镞如何成为一种灵物文化特质"这一问题出发,探讨了镞所具备的三种属性——神圣属性的文本确认、从整体中分化的意义及多种文化依据的汇聚——使其成为灵物文化特质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在文化的实践与展演中,一种特定文化特质的选择过程实为一种建构过程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