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审美文化自20世纪末崛起以来,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并毋庸置疑质疑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然而传统审美文化与现代审美文化的生活化趋势日益不符,迫切需要建构向日常生活回归的美学。以大众文化为基础的日常生活美学在美学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作为一种新的美学形态,其存在质疑和颠覆了传统日常生活的审美原则和价值,背离了传统审美文化。生活美学是在倡导现代生活的基础之上建构的,其既继承了传统美学中的精髓,又超越了传统美学的审美原则和价值立场。因此,构建现代生活美学,既须与传统审美文化有机结合,又要超越传统文化的审美原则,进而升华出新的价值观念,才能真正显示出生活美学在现实社会中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育具有科学和人文的双重文化价值,但现实中的数学教学过于推崇科学价值,较少关注包含求善求美的人文价值,忽视数学美育的意义与作用。数学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从数学中获得美感的“桥梁”是数学教师。为此,教师要具备审美意识,与学生一道去挖掘、整理、提炼教材中潜在的美学素材,并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情境与过程,展现数学之美,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之美,进而学会发现数学美、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提高数学的审美素养,增强数学学习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文学自然观是全书文学批评体系的重要部分,它的基本内容是:自然论的审美批评方法;文学创作表现自然景物美的论述;表现为人与万物之“道”统一的审美理想;以自然景物之美为文学形式的最高标准。以上四个部分相互关系又各有独立意义,而人始终处于中心地位。人以“自然之道”把握文学之道,达到人与文学的统一,这也意味着人与道、与现实世界的统一,实现人的价值。这也是刘勰从理论上解决人的审美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认识美、鉴赏美、发现美的能力,审美教育是语文必须承担的任务。语文是高中各个学科中最能体现和实现审美教育的学科。高中生已经有了很强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又处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人生阶段,对美的感悟和接受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中语文中的宋词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教育的绝佳资源。  相似文献   

5.
“美是和谐”,“美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它是自然的人化”,按照这些美学观点来审视教育管理。可发现教育管理也具有审美价值。其审美价值在教育管理的产生上表现为发生美;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表现为过程美,又可分为运行美和对象化美;在教育管理的目的上表现为目的美,又可分为效率美和人性美,其中人性美又为表层美(教育)和深层美(受教育)。  相似文献   

6.
袁作兴在《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审美价值论》一文中指出美并不是一种独立自在的自然现象,也不是单纯的精神现象,它属于价值世界,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是一种价值关系,是审美容体与主体间关于美的信息的因果性同构。现实世界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人类审美活动所及的对象,审美价值就客观地也就普遍地存在于人的审美活动中,客观事物的“美”、“丑”与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是密切关联的,共体现一定的价值内容和价值意义。事物本来的美,应当是它所具有的或显示的对于人类整体发展的价值。究其内涵,有如以下几点:(l…  相似文献   

7.
莱辛在《拉奥孔》辨析诗与画的界限时表达了他的美丑思想。莱辛认为,美和丑都具有物质形体和“一眼就可看遍”的特征,这是美丑存在的现实基础。当美和丑的题材进入艺术生产时,它们的属性会与作品价值形成内在冲突,这就要求物体的美丑转化为艺术真实来实现作品“美”的效果。美和丑以实体和表象的形式参与到审美经验的生成,经过从身体到心理、从生理到审美的生发机制,对接受主体产生特殊的心理效果。莱辛的美丑观涉及到艺术创作、作品审美和接受心理等,既是用来衡量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异同之处的审美标准,又归纳了美与丑在具体的艺术门类中的表现特点,在思想体系和方法论上保持内在一致。  相似文献   

8.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在文艺学、美学界的讨论,使得文艺学、美学的研究开始关注当下的审美现实,传统的审美原则及价值立场遭遇了“重构”。“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西方后现代的理论话语,对我国关学建构的意义在于:技术理性时代虽然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审美的“主体性”内涵,但技术与关、艺术的结合却会形成一种新的技术关崇拜;消费社会的“生活伦理的审美化”使道德、审美向个人回归,向平凡的日常生活回归,但却会升华出新的神圣感;在消费主义时代“审美”会成为一种时尚的风潮,但是现代的“审美”必与传统结合才能真正显示出魅力。  相似文献   

9.
在审美领域里,文学作为审美对象得到日益充分深刻的研究。然而,同样以文字符号为信息载体、为物化形态的实用文却遭到冷落。美学将眼光更多地投入距离生活现实最“远”的“纯”的深层地区,但是随着非审美信息在生活中的增强,那些将“纯”美与生活直接联系起来的力量的增长,原本产生于功利而后似乎又脱离功利独立存在的审美价值,又重新深入到生产形态中,我们面临的是“实用功能与艺术功能同样的结合,技术结构和审美表现的同样的结合”①的局面,无论就劳动生产过程,还是人们生活其中  相似文献   

10.
德育和美育结合的历史考证与现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有效地加强道德教育是21世纪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其有效的举措之一就是加强德育与美育的结合,因为“德”是“美”的灵魂,“美”能促进“德”的养成。德育和美育的结合有着历史的思想渊源以及内在的可能性和现实的必要性。在现代,德育和美育结合又有着新的诠释,即将审美气氛与育人环境相结合,创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将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相交织,加强德育的人文关怀;将审美观念与道德理想相融合,塑造完美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1.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新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它提出了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学会与社会共处,不仅仅是人生的技巧,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在英语教学中怎样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应该是目前每一位英语教师必须探索和实践的课题,就此提出了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自新写实小说始,作为当代中国现代性文化语境中的一大文学景观,日常化写作已成为文学视域中难以规避的当下经验。而“日常生活”无疑是把握日常化写作这一文学叙事和写作倾向的关键之所在,故由此切入,主要以新写实小说和晚生代小说文本为例,通过辨析二者日常化写作旨趣的诸多异同,从而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文学的日常化写作提出自己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教育理论工作者回归实践的自识与反思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康丽颖 《教育研究》2006,27(1):62-67
教育实践是教育活动者的生活实践,是教育活动者一种特有的存在方式,它是人的社会实践、人的日常生活实践和人的精神生活实践的统一。从严格意义上讲,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性实践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生活实践是两种不同的实践,教育理论工作者实践方式的局限性表现为用狭隘的专业实践代替教育生活实践;用逻辑的实践代替实践的逻辑;用重复性实践代替生成性实践。教育理论工作者回归实践,并不仅仅要解决理论运用于实践或指导实践的问题,而是要通过自身生活方式的重构实现教育活动的创新。教育理论工作者回归实践从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开始,同时也包括在实践过程中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命与道德本身是相需相成,并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有机整体。而审照现实,道德与生命却不显和谐:或用道德排斥生命;或用生命排斥道德。事实上,生命是道德存在的基础,道德赋予生命以意义,两者的和谐统一是生命完整性凸显的重要保障。究其冲突实质属人为造成:人们的道德观念处于困惑状态;对生命各层次间的相互否定;用有限的生命否定无限的道德。因此,人之为人要达到生命顶峰,道德无疑应给予生命一种特殊的关怀。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不少小说中的性爱描写呈现人文精神与审美价值的双重缺席的态势 ;文学既然是人学 ,就必然与性爱有缘 ,但人文关怀与价值追求应当成为内核 ,作家既要对性爱的存在根基发出本体论的追问 ,又要对性爱的价值与意义保持密切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日常生活与审芙的五渗趋势已成为当代社会愈发普遍的现象.这在当代的艺术、传媒的实践中尤为显著。日常生活的审芙呈现在于我们赋予日常生活以形式.使其存在进入无蔽之状态,成为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存在。审美活动只有在对日常生活的直观中才能这到其本质.植根于日常生活也就是回到其自身的本真生活方式。审美的活动建立在日常生活的时间中,并且使日常生活成为一种观看活动而被赋予形式。  相似文献   

17.
生活用品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生活用品的种类和水平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和提高。创意随着新科技的实现不断衍生,流行与可能并肩前行。从小思维中,挖掘人们需要的大生活,是产品创意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宋小说已深入到大都市、小市镇的市民日常饮食生活中,使其具体、直观呈现并形成了系统,像酒楼茶肆等题材,对后世文学影响甚巨。以《东京梦华录》为代表的城市日常生活笔记文学,为宋代饮食文学构筑起一个平台,使宋代城市市民日常饮食生活独立出来。宋小说笔记的饮食生活内容已互相交织、互相影响并互相融合,从而构成了宋代乃至宋之后无比生动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9.
人的境界是人生命本体生存和生活的状态,它是评价人存在价值的根本指标。当今要逐渐树立以"万物共荣共生"的生命理想为人生的最高意念,在此意念上建构起来的教育形态便是教育的一种全新的境界。它突破了道德的束缚,上升到审美的高度,并以此为指标,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实现着平静、和谐、博爱的教育本真。  相似文献   

20.
台湾女作家琦君是一位深具傲骨禅心的作家,她习惯于以爱的思维看待世界,以善的目光注视他人;她的作品总是选取或创造美好积极的人生,在日常琐细的现实人生描写中渗透着对人生义理和做人智慧的宣扬,体现了一种超乎个人情感情绪的人文关怀。她是根据自已在情感、心理以及文化上的深度认同感来进行有选择的审美传达,在其散文中展示了许多良好的个性品质,凝结着对人性完美发展的恒久期望和信心,使作品具有积极心理学的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