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永庆 《中国索引》2005,3(3):52-53
“中国索引学社”是中国索引学会的前身。它于1988年开始筹建,1989年9月成立。后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核,中央民政部批准,改名为中国索引学会,于1991年12月24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正式成立。学社筹建前后不足3年,但它引起当时学术界的广泛注意,这就为后来成立中国索引学会创造了有利条件。关于这方面情况,似乎了解的人不多。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学社筹建经过,也算为学会的成长发展留下些真实的史料。  相似文献   

2.
哈佛大学的燕京图书馆原属于哈佛燕京学社,该学社成立于1928年。当时学校移交学社汉书4526册,日文书1668册。武昌文华图专的首届毕业生裘开明(1898—1977)是这个图书馆的初任馆长,他前后在这个图书馆工作了37年。1964年他离任时,该馆的藏书数已超过了40万册。 1965年现任馆长吴文津接替了馆长职  相似文献   

3.
杭州水平图文制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平图文”)前身为金祝晒图社,成立于1997年,于2002年3月组建公司,经过8年的艰苦创业.已从普通的晒图社,发展成专业从事图文数据输出、图片打印、印刷、文件处理的公司。在快印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水平图文在建筑、IlT等行业赢得了良好的业绩和口碑。  相似文献   

4.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从1952年开馆以来,就征集到一批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的有关历史照片。这些征集到的珍贵照片,有的已多次陈列展出,有的尚未被人知晓。然而,无论是面熟的还是陌生的,其征集经过和长期细致的考证内情,却是无人了解、鲜为人知。1961年6月,在中共建党40周年之际,上海社会科学院教授周伯棣将一帧1921年4月3日外国语学社学生罗亦农、柯庆施、周伯棣3人的合影原照由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转交给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外国语学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建立的一个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是在1920年9月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  相似文献   

5.
李彬 《新闻与写作》2008,(11):23-24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02年4月下旬.如今已走过6年历程。依据清华大学“一个根本.两个中心,三项职能”的定位.即以学生培养为根本,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以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职能,学院成立以来一直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各项工作都紧紧围绕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而展开,并要求教师以教书育人为第一学术责任.  相似文献   

6.
《采.写.编》2005,(4):i0001-i0001
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中,张家口市察北管理区经河北省委、省政府批准,于2003年7月建立。察北管理区的前身是省属农垦企业之一的河北省察北牧场,具有近54年的建场历史。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察北人以自己的努力,在“天苍苍、野茫茫”的察北草原上,建立了美好的家园。全区现有土地60万亩,人口总数2.5万人。如今的察北,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热土。  相似文献   

7.
《档案与史学》1998,(6):22-26
成立于1923年的中国经济学社是以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推进经济学术发展为宗旨的学术团体.  相似文献   

8.
案头摆放着一册旧杂志.它就是甘肃省档案 馆馆藏的《春晓学社季报》.文雅别致的名称, 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的视线.此刻.窗外缕缕灿烂 的阳光,正透过明丽的秋空映照着它,留下点点 斑驳的碎片.随手翻阅,犹如俯身拾起那流逝的 岁月,令人回味悠长。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 建帝制,民主革命的思想日渐传播,不断深入人 心。地处内陆且封闭落后的甘肃也受到新思想的 影响。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进步学生和团 体在“五四”运动的感召下相继办起了一些传播 新思想、新文化的进步刊物,《春晓学社季报》 即是其一。…  相似文献   

9.
中华学艺社图书馆简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的中华学艺社图书馆始创于1920年,至1958年结束,前后长达三十八年。这个图书馆与当时的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并称为会社系统办的两个图书馆。中华学艺社系由陈启修、周昌寿、郑贞文等四十七人发起,初名“丙辰学社”,成立于1916年12月3日。当时总社设于上海,并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及日本、美国、欧洲等地设分社。除  相似文献   

10.
戈公振与上海报学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报学社是旧中国在上海地区存在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新闻学术团体,它发起组织于1925年11月,最后活动可查知的是1935年12月15日,前后足足有10年的历史。上海报学社是在戈公振先生一手组织和亲自主持下,从事新闻学之探讨活动的。上海报学社成立于1925年秋冬。那时戈先生正在国民大学讲授《中国报学史》。戈先生的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十分注意学理与实践的相结合。那一年的上半年,戈先生在南方大学报学系教书,教的是访事学。戈先生发动同学  相似文献   

11.
<正>东北交通大学成立于1927年,是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第一所国立大学。1927年春,北京交通部决定在锦县创办交通大学,学校定名为唐山大学锦县分校,此即东北交通大学前身。1927年9月,交通部公布了锦县交通大学章程,学校正式改称交通部锦县交通大学,设置铁路管理科,与北京、上海、唐山等学校同为交通部所属大学。1929年3月,锦县交通大学改称东北交通大学。学校选址锦县火车站西(今锦州铁路高中处),大学校舍由梁陈童蒋营造学社设计,这家营造学社是由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微音与其在宾夕法尼大学时的同学陈植、童寓、蒋方荫共同创设的。学校由京奉铁路管理局拨款  相似文献   

12.
鄂青 《新闻前哨》2014,(4):65-66
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于2012年3月成立.是湖北日报“开门办报”的生力军和党报集团引领主流舆论、服务高校青年的重要阵地以“立足湖北,面向全国”为发展思路,以创建“全国一流、世界闻名”记者团为目标.记者团规模已覆盖省内绝大部分高校.成员已达3000名,本刊为此开辟“未来传媒人”专栏,为大学生记者团提供研究平台,及时刊发大学生记者在新闻传播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新闻实践经验。,欢迎大学生记者朋友积极赐稿.  相似文献   

13.
“学术公益”与大学社的制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有的大学社已被财税部门定性为“工商企业”, 说明“转制”与否,大学社都已经是企业了。现在的关键是,大学社在微观的管理层面上,还有一个重要的路径选择要完成。  相似文献   

14.
生活书店成立于1932年7月1日,它的前身是创刊于1925年10月的《生活》周刊,最早的主编为王志莘先生。《生活》周刊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机关刊物,雄劲有力的“生活”二字,是该社创办人黄炎培先生(1878-1965年)书写的。1926年10月,邹韬奋  相似文献   

15.
《青年记者》2004,(11):17-17
1937年11月8日,以范长江为首的左翼新闻工作在上海成立中国青年新闻记协会,这是中国记协的前身。1959年1月1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创刊。1940年4月16日,中国青年记学会山东分会成立,推选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大众日报社管委会主任李竹如为第一任会长。新中国成立之前,记节为“9月1日”,大众日报每年都用不同方式庆祝“九一”记节。  相似文献   

16.
项目执行前的工作流程环境与条件 Southern Colour(维多利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4月.前身是1992年成立的Southern Lithographits公司,目前Southern Colour已经成长为业内一家以服务和质量著称的印刷服务供应商。2007年2月,Southern Colour(新南威尔士)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他们的业务扩展到了澳大利亚的两个主要地区。公司日益增加的生产能力使得他们的质量和服务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南京市浦口区城镇建设档案室的前身为江浦县城乡建设档案室,筹建于1989年7月,成立于1990年3月,2002年5月江浦县与浦口区合并后,于2003年3月更名为现名。浦口区城镇建设档案室是区政府批准的科技文化全民事业单位,行政隶属浦口区建设局领导,现有员工10人,其中事业编制3人:  相似文献   

18.
大连化物所图书馆的前身是日本南满铁道株式会社中央试验所的一个资料室。解放后,在这个中央认验所原址上成立了“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并先后改名为“东北科学研究所大连分所”、“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1960年改为现名。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事业的发展,该昕虽经多次调整,仍然以化学、化工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所。是国內化学、化工书刊收藏比较完整的专业性图书馆之一。  相似文献   

19.
崇祯测字     
小篆  西晋 《出版参考》2007,(12):51-51
崇祯末年.李自成率军一路打往北京,势如破竹。崇祯皇帝其时已无力抵抗.但还是抱着侥幸.盼着老天能给一丝希望。他微服走出紫禁城.来到一个算命摊上.让人帮着拆字。他先说了个“友”字。拆字的一看.脸就沉了下来,说:“客官,这可不是一个好字。‘友’就是‘反’出了头。如今兵荒马乱.李自成马上就要打到北京.可不正是一个‘反’吗?”崇祯一听就不高兴了.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是中国科学社成立100周年。中国科学社原名科学社,1914年6月10日由胡明复、赵元任、周仁、秉志、章元善、过探先、金仲藩、任鸿隽、杨杏佛等九位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创立,后改名为中国科学社,于1915年10月25日正式成立。从最初的一个留美学生社团,逐渐发展成为近现代中国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综合性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存在期间,曾团聚了中国自然科学界、社会科学界、人文学界的数千名早期精英,促进并参与了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建立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