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群丰 《学周刊C版》2014,(5):134-134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一篇选人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作品。对主人公别里科夫死因的分析.似乎早有定论。其中.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别里科夫死于沙皇专制统治。正是由于沙皇的专制统治.导致了他内心的恐惧。再加上身心的孱弱.使得他在一次意外中走向了死亡.  相似文献   

2.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一直以来人们都把关注点放在这个可笑又可恨的主人公——别里科夫身上,传统的解读大致为:他是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他封闭而守旧,胆小而多疑,仇视并阻挠新事物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绊脚石。如果只是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来表现专制统治对自由和人性的控制和扼杀,那这篇小说是否显得太过单薄?抱着这样的疑问,我对小说原文进行了一番细读。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一个作品的解读,不同的人总会有不同的看法,许多人对于《套中人》主人公别里科夫就有自己的看法。一般人都认为别里科夫是沙皇专制统治的卫道士,是沙皇暴君的帮凶,这似乎已经成为定论了;还有人认为别里科夫也是比较可怜,是一个被时代异化了的可怜虫。  相似文献   

4.
教学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学生们对胆小孤僻、迂腐多疑的别里科夫深恶痛绝,但又觉得别里科夫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他既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维护者,同时也是一个受害者,  相似文献   

5.
题记:如果民意以群氓的姿态出现。我们该如何面对? 1898年,俄国正处在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时期,人们受到权威的残酷压制,整个俄国社会一片沉寂、腐朽。于是,曾经做过医生的契诃夫拿起了手中的笔,以敏锐的目光解剖了庸碌的生活万象,对于当时的俄国社会做出了精确的心理诊断,写出了《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充满辛辣嘲讽的名篇。  相似文献   

6.
[意图、切入及设计依据]别里科夫这一世界文学画廊中的明星是套子成就的,他的行为思想诠释了套子的“威力”。因此,充分认识套子是深入理解本文的肯綮所在。教学以引导学生找套子为切入点,以期理解套子的象征意义,把握别里科夫性格的多重性及其成因,从而认识套子的内涵及作用。  相似文献   

7.
别里科夫是一位"怪"人——无论生活习惯上,还是思想行为上。他都是一位有着重重"套子"严密防护的人,并且那些"套子"可不是轻易能够卸却的。"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啊",这是他的口头禅,也成为附着在他身上的最具特征的生活术语了。  相似文献   

8.
9.
对《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文本分析,较多学者的关注点在解读人物形象和分析文本的主题上,而较少关注文本的情节构思技巧。孙绍振提出"将人物打出常规轨道,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这一著名理论,为我们从情节构思角度来挖掘契科夫小说创作的艺术魅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别里科夫是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契诃夫于1898年创作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主人公。这是一个心理变态,人格被扭曲的人,而使他成为这样一个人的根源是“套子”。  相似文献   

11.
契诃夫的经典名篇《装在套子里的人》多次被选入不同版本的教材,统编教材高中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再次选入了这篇小说。课文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删改,删改后的文章主要保留了别里科夫和科瓦连科、华连卡之间的三个故事,人物关系清晰,情节连贯紧凑。然而,笔者认为有三处删减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契诃夫的经典名篇《装在套子里的人》多次被选入不同版本的教材,统编教材高中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再次选入了这篇小说。课文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删改,删改后的文章主要保留了别里科夫和科瓦连科、华连卡之间的三个故事,人物关系清晰,情节连贯紧凑。然而,笔者认为有三处删减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张庆老师立论颇多,诸如工作策略类的,语文教学类的,社会活动类的,家庭生活类的……不但质朴深刻,而且脍炙人口,雅俗兼备。其中关于生活幸福指数的五老论,很得圈内同仁特  相似文献   

14.
别里科夫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此人因其滑稽的着装、夸张的言行成为19世纪末俄国沙皇统治下的人物代表形象。这一形象至今依然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他已然成为那些畏首畏尾、惧怕变革、阻碍社会进步的人的代名词。可是。如何引导学生跨越时间长河,使他们既能理解此人在彼时彼地的象征意义,又能领悟他在今天社会带给我们的启示意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5.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的力作之一,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笔者对这一名篇进行备课时,心想,如果按照传统的小说三要素来上似乎也无不可,可总觉得毫无新意可言,如何对现状有个突破?能不能找到一个比较巧妙的切入点并借此而使全文的解析条分缕析呢?笔者研读文本之后,一个句子赫然跳入眼帘——"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照理,一个人  相似文献   

16.
拜读了《小学教学》2012年第1期张奠宙先生的《一些小学数学内容的商榷与讨论》一文.很受教益。因文中所说“1倍”的用法而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特撰文如下.以求教于张先生和诸位大家。  相似文献   

17.
语文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的“工具”,而是一个包含着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意义世界。因此,纯粹将“文”当做弘道宣化的“经”固不可取,但完全无视它在情感和道德上对学生的影响力,完全放弃从“经”和“道”的高度来衡量“文”,则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所以,编选语文教材,是一项严肃而重要的工作,一定要把那些载“常道”的“真经”编选进来,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语文课的教学,对学生的精神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国民性的探讨,是许多严肃作家笔下的共同话题。在《祝福》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鲁迅和契诃夫都采用第一人称"我"来揭示当时社会的国民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民众的奴性使得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统治者的帮凶,严重阻碍社会的变革。《祝福》中鲁镇的人们为什么那么一致地对待祥林嫂?因为大家都深受"理学"的影响,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自觉不自觉地成了统治者的奴才和帮凶,本能地、顽固地维护着  相似文献   

19.
伴随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学语文教材改了又改。就现行的初中教材来看,古诗文的篇目明显增多,尤其是相当数量的优秀诗词及名作的选入,更使新教材多了几分绚丽的色彩。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这个变化。不仅体现了教育工作者们观念的转变,还表明了他们对经典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再次审视与定位。  相似文献   

20.
“至于园可无憾矣”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文言文《于圃》末尾的一个句子。对于该句的理解,教参上是这样翻译的:“这样的假山石安置于园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语文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