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训练项目之一。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作者对所描述对象抒发的赞美、喜悦、痛恨、厌恶等感情,让读者读了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呢?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还必须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题思想和思想感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主题思想是作者写文章所要达到的目的,思想感情则是作者写文章时对描述对象抒发的自己的感受.好的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总是贯穿渗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的.有许多课文,作者巧妙地把自己的赞美、歌颂,痛恨、厌恶,向往、憧憬寓于文章的结尾部分、有的篇末点题,画龙点晴;有的呼应前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有的含蓄隽永,意味深长.在教学时,如果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不同的结尾形式,仔细体会作者在篇末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3.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可是,有的学生读课文时,只满足于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却没有从内容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有碍于真正读懂课文。因此,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从内容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认识上有所提高,情感上受到熏陶,思想上得到教育。本文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为例,浅谈几点具体做法。一、抓课题分析体会课题是文章的“窗口”,凭眺“窗口”可以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让学生读题思考:(1)长安街在什么地方?总理指谁?(2)课题的中心词是什么?是什么人送总理?这里的“送”与平常的“送”意思有什…  相似文献   

4.
史得红 《甘肃教育》2020,(5):165-16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直接感知文章的情感、节奏,体会文章语言的形式美、内涵美,而且有助于学生写作时语言表达的自然流畅。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相似文献   

5.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继《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之后的重点训练项目,这两则《读写例话》共同体现出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指导学生学用结合。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为什么要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几种方法?(板书:潜心会文,感情朗读)[设计意图:复习《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意在让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巩固“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明确只做到这一点还不够,还要学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由此导入新课。]二、自学例话,领悟方法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2.学…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特别应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然而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往往流于形式,课堂上老师都是用固定的模式追问学生“体会到了什么”、“文章赞美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等,忽略了作者通过文字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无法让学生深入体会文字所表达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7.
小语教学问答法一例李芙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呢?笔者运用问答的方法,有效地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并准确地体会到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以《大海的歌》为例简述如下。一、初读课文,理清...  相似文献   

8.
《赵州桥》这篇说明文,通过介绍赵州桥的特点,赞美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弄清赵州桥的特点;认真阅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观察插图,结合课文,弄清特点。引导学生观察:1.这座桥外形象什么?  相似文献   

9.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训练。学生具备了朗读能力,就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句的意思,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吸收文章的语言。另外,朗读是默读的基础,具备了朗读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高。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下面结合教学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对香山红叶之美的细致描绘。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香山红叶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相似文献   

11.
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能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通过对词、句、段的分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让学生懂得课文“写了什么”。至于作者是怎样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选择材料,组织材料,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即“怎样写的”,学生就不得而知了。这样的教学,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费时,低效。那么,怎样安排教学过程才能提高记叙文阅读教学效率呢?  相似文献   

12.
感知课文语文教学是凭借教材让学生通过感知去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认识外界事物的目的。感知阶段,主要是通过审题,扫除字词障碍,在头脑中对课文内容留下总的印象。首先抓审题,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采用层层深入的审题法。①“天堂”原指什么?(学生查字典回答)这里比喻什么? ②“鸟的天堂”是指的什么? ③你看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些什么?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本文仅就重点训练项目“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长征》一诗的教学略作探索。一、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因素《长征》一诗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凭借的重点文章,蕴含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有三个方面: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本色;②红军战胜困难的乐观态度;③作者崇敬、赞美的感情…  相似文献   

14.
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的阅读,使学生把握文本,获得知识,展开思维,培养能力呢?笔者认为,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要注意三读。一、让学生读出自我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通过阅读,把握住文章作者的思想脉络,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要使自己时时处处与文章“通电”,在课文中读出自己所熟悉  相似文献   

15.
罗初澜 《贵州教育》2008,(22):26-27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的学习进行一定数量的字词积累.   2.让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3.体会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淳朴的爱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淳朴善良的高尚品质.   4.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层次清楚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1.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朴素清新、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作者是怎样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的。 2.教学难点:掌握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教学方法:使用导读法、在本教材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借景物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文章,因而有必要教给学生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第一步,在审题、辨体的基础上了解本文是写景散文,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本文写了什么。第二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使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和语言运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语言美、思想美、情感美。就像一朵花,整体观赏十分美丽,一旦把花瓣、花蕊、花托都拽开,就会失去花朵的美丽。同样,一篇文章,只有从整体上感知把握,才能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美感。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呢?一、从理解题目入手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窗口,透过这窗口,我们可以寻觅到要找的东西——文章的立意、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例如第五册(北师大版)《意大利的爱国少年》一文,我们可以让学生读题后说说从题目中发现了什么。学生认真读题之后就会发现,题目写的是一个少…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第八册看图学文《梅雨潭》是一篇写景物的抒情散文。文章通过写景,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美之情。教学这篇课文,要注意培养学生审美的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观察景物,学习如何写景。教师解题之后。要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让学生逐一观察梅雨亭、梅雨瀑、梅雨潭,了  相似文献   

19.
课改的号角响起,“体会”一词便逐渐风靡课堂,有些教师对“体会”不得要领,热衷于提问:“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读读这段话(课文)你有什么体会?”诸如此类。学生呢,天南地北,答案五花八门。课堂上看似热闹,但效果却不容乐观。那么,应该让学生体会些什么呢?怎样体会?如何才能使学生从体会中真正有所得呢?这个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徘徊,我苦苦思索,并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这里只想就对于不同类型的文章,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去指导学生的问题,说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设计理念】启发、讨论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特色】在启发、讨论中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方法。【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1.谈话导入:你喜欢海吗?为什么?(领会海的神奇、广阔、美丽、蕴含宝藏和永恒的生命力)那么,什么是“林海”呢?2.范读课文,看录像片你知道“林海”是指哪里吗?你了解大兴安岭吗?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你走进林海了吗?有什么感受?(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