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的形式和形式的美是两个概念。美的形式是指具体内容的完满的外在表现;形式的美是指独立于具体内容以自身的结构组合表现出来的美。美的形式和形式的美又象是一个概念: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和美的形式相对立的是美的内容。笔者认为任何艺术品的形式、自然物的形式有美丑之分,而内容却没有美丑之分,只有真假、善恶之分。为什么呢? “美是人的本质属性和力量的感性显现。”所谓感性显现,就是在感性形式上的显现。个别性、形象性、鲜明性是感性形式的特性。而独立于美的形式的所谓“美的内容”是不具备感性形式的内容,不具备个别性、形象性和鲜明性。没有感性形式就无所谓美或丑。  相似文献   

2.
罗谦 《教师》2012,(9):56-57
大干世界,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但从本质上归结起来,不外就是“真、善、美”和“假、恶、丑”;而“真、善、美”是美,“假、恶、丑”是丑,可见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美与丑的东西,美与丑是对立存在的。近年来,不少教育专家指出,缺乏美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综观中学语文教材,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美的世界。初中语文新课标把培养学生赏美的情趣列为一项教学要求。因此,我把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3.
美感是美的反映。什么是美?十九世纪俄国著名的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生活中的确充满着美,但也不是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美的,在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人说:“凡是我们认为美的东西,总是和生活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需要的东西确实有不少是美的,但需要的又不一定都美。环境是人们生活需要的吧,有的环境是美的,但也有的就是不美。又有人说:“美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丑  相似文献   

4.
幕后的美     
曾几何时,我在某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名话:“丑,是一种背景,用来增加美的光辉。”李斯托威尔的这一名格言,虽然只有短短的14个字,却真实地道出,丑其实并不丑,它也是一种美,一种“幕后的美”。 “红花须得绿叶衬。”与娇艳的红花比起来,朴实的绿色乍看之下,似乎很丑。但,如果,高高的枝头上只有一朵重重的花骨朵儿,这美吗?再从色彩角度讲,只有火一般的红色,而没有象征生命的绿色,再艳再美的红花也只会给人一种单调的感觉。因此,没有绿叶的陪衬,便没有红花的明艳可爱。这似乎不美的绿叶不正体现了一种“幕后的美”吗?!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实践的美学观点”做了一些方方面面的评析,针对其观点,指出:现实性的劳动往往造成对立的两个结果——一个是美,一个是丑;“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会导致仅仅以“人的尺度”去改造和重建外部自然界,这势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丑;美的规律体现于“物种”的尺度与人的“内在尺度”及其统一之中,劳动——特别是现实性的劳动并不能创造一切美或美的事物;我们必须尊重自然及其规律的“先在性”,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大陆,反本质主义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美的本质”也被某些人视为“伪命题”,“没有意义”,力图逐出美学领域.但是,作为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美的本质”是不可回避的,正是“美的本质”的基本确定规定了一种美学研究的基本性质、基本导向、基本原则,美的本质问题恰恰是美学研究的灵魂.“美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是任何一种美学体系的理论前提和理论悬设.关键在于,以什么观点、立场、方法来研究美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实践转向”已经颠覆和消解了传统古典美学的形而上学的美的本质观,由实体本体论和二元对立认识论转向了关系本体论和实践认识论,把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紧密联系起来,给“美的本质”注入了新的生机.20世纪90年代的“后现代实践转向”则把“美的本质”引向了多层次、多视角、开放性的研究和探索途径,给“美的本质”打开了新思路.实践转向和实践分析给“美的本质”的解密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欣赏美     
美,无处不在。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则是流转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则是婉转的美。这些美虽然存在,但多在意念之间,看你会不会去欣赏。只要你会欣赏了,你随时会发现美。上课了,老师提着个破旧的花瓶来了。她把花瓶放在桌子上,指着说:“画吧,把它的美画出来吧!”我们大家都疑惑地望着花瓶,那个破花瓶有美吗?里面没有鲜花点缀,外面没有腾蛇乘雾的古味,而且瓶口还是残缺的,我们怎么能把它的美描画出来呢?哦!难道老师是在考我们的想象力,看我们能不能把丑的幻想成美的吗?一些同学自以为是地猜道,并且大笔一挥,开始“创作”。我好一阵迟疑,最终…  相似文献   

8.
依照黑格尔的辩证美学,鲍桑葵《美学史》对"丑的理论"做了历史性的梳理与批判,认为丑与美的辩证统一才能全面地显现理念,由于世界之矛盾地生成的最高目的是至善、绝对公正的持存性系统,所以,没有绝对的丑,只有相对的丑,而且如果没有丑,美的具体变化就不能产生。  相似文献   

9.
论丑     
从人类有知觉的那天起,丑和美就同时成为对立的社会现象。但关于美的研究已硕果累累,而丑的探讨却极不充分。即使偶有涉及,也只局限在两个方面:或者把丑作为美的对立面简单讨论;或者从伦理学的角度进行考察。事实上,丑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忽视对它的研究,美的研究也难深入。本文拟借鉴美学研究的某些成果,用实践的观点,试探丑的本质和丑的类别,并据此简单讨论几个相关概念和表述。 1、对丑的探讨的历史回顾  相似文献   

10.
“文艺是依据美的法则而创造的”(马克思语),一切成功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审美的结晶。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入大量的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大量的“审美结晶”,如果我们能正确引导学生欣赏语文课文中的美,无疑可以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念和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充实精神生活,净化灵魂,也使大纲规定的“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落到实处。需要说明的是,审美对象不仅不排除“丑”,而且其本身就包含了“丑”,因为“丑与美不但可以互换,而且可以由反衬而使美者愈美,丑着愈丑”(朱光潜《谈美书笺》)。对丑的分析与批判同样也是我们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1.
我到一座花园去参观,看到园中的花正盛开,树都苍绿,忍不住赞叹地说:“这些花和树多美呀!”花园主人笑起来,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丑的树,也没有丑的花,不要说是这花园,即使是路边的花和树也都是很美的。”花园主人的说法令我感到意外,确实,世上没有一棵树是丑的,也没有一朵花是丑的,我以前怎么没有发现呢?相对于一棵树或一朵花,作为人的我们却有各种分别:是非、善恶、高低、美丑,高尚得像一棵树,完美得如一朵花的人,是多么少见呀。我深信,花与树的完美,是来自于它们不会有丑陋低俗的意念;因此我深信,人如果也无丑陋低俗的想法,就会走向高尚…  相似文献   

12.
经常有学生这样提问:“这篇课文到底好在哪?”这就牵涉到美的本质问题。美的本质问题看似简单,却使自古以来的哲学家和美学家感到苦恼。古希腊大哲学家不得不承认“美是难的”。由于美是难的,更引起人们的深入探讨和争论。在众多的解释中,最能为我们所接受的是:英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马克思说黄金所以是美  相似文献   

13.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马克思表明,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这一充满现代精神的见解,为我们的美学研究,指出了正确的道路。正因为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所以离开了人,就没有美。所以研究美,归根结底,也就是研究人。美的哲学是人的哲学的一个部分,是人的哲学的深层结构,它的一切前提都是从人的哲学引伸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一直以来其答案莫衷一是。古今中外,各家各派都就这个问题作出了各自的合理性阐释。美究竟是什么?是否该为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从美的成因出发,沿着美的系统分析何谓美,以及如何理解美的理念,可以发现“美的本质”定义的缺失性。  相似文献   

15.
美有许多种,美的意义也很广泛。美需要人们用眼、用心去发现。 空百也是一种美。空白是什么,那是没有定义的。 空白有多大,那是无边无沿的,任你想象的。 “那么空白的美在哪里?”也许你会问。 记得有一则笑话,在美术课上老师让学生们画画。其中有一个交上了一张白纸,没有任何色彩,老师问为什么不画,他却说画了,而且画得不少,然后便向老师介绍了内容:画上是一片草地,后来,来了一匹马,马儿吃光了草便离开了。  相似文献   

16.
我到一座花园去参观,看到园中的花正盛开,树都苍翠,忍不住赞叹地说:“这些花和树是多么的美呀。”花园主人笑起来,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丑的树,也没有丑的花。不要说是这花园,即使是路边的花和树也部是很美的。”花园主人的说法令我感到意外,确实,世上没有一棵树是丑的,也没有一朵花是丑的,我以前怎么没有发现呢?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中国画的绘制、欣赏与教学中,人们总是从美的角度入手,以美来形容和描述大师们的许许多多的作品,把大师们的每幅作品都看成是美的,甚至是完美无缺的.人的精神发展的潜在无限性决定了人类追求"美"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触及与"美"相伴的"丑";"美"与"丑"是共存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国画才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手法.纵观古今所有中国画的各种论述、著述均不见有关"丑"字的只言片语,这是否就意味着中国画中全部是美,而无"丑"的立足点呢?就让我们先看一下山水画中"丑"是如何表现的.  相似文献   

18.
张明桃 《湖南教育》2002,(16):44-44
美的本质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美为什么是关系属性呢?因为美不可能是“美的对象”本身,只可能是千差万别的美的对象的某种共同的属性。这种属性,显然不可能是内部属性。如果美是内部属性,就无法解释内部属性没有改变的同一事物,有时是美的对象,有时却不是美的对象。美会是事物与何种存在相关形成的关系属性呢?直截了当地说,这种存在就是社会人类。社会人类,也是不以人们感觉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以往,有许多学者认定美与人类存在有关,但通常只把二者看成主客体的关系,而没有意识到美的形成需要两种“客观存在”。狄德罗提出了…  相似文献   

19.
罗马哲学家普洛丁说;“真情就是美,与真情对立的东西就是丑”刘勰也说:“情者,文之经”,古今中外的艺术实践都证明:艺术美离不了情真。“三言”的作者在《情偈》中就提出了情真说:  相似文献   

20.
经典文摘     
《中文自修》2008,(5):54-56
花与树的完美 我到一座花园去参观,看到园中的花正盛开,树都苍翠,忍不住赞叹地说:“这些花和树是多么的美呀。”花园主人笑起来,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丑的树,也没有丑的花。不要说是这花园,即使是路边的花树也都是很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