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现代中国文化史上,冯友兰先生既是一位哲学家、哲学史家,也是一位教育家。本文拟从“新学生与旧学生”“学术独立”“大学教育”这三方面解读冯友兰的教育理念,对冯友兰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作以研究,希望能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中国文化史上,冯友兰先生既是一位哲学家、哲学史家,也是一位教育家。本文拟从重实践行的教育特点、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途径、重视人的潜能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冯友兰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作初步研究,希望能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冯友兰与西南联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以哲学家、哲学史家名世,但冯友兰也是一位教育家。作为西南联大文学院长,冯友兰坚持民主办学的理念,以丰硕的学术成果,教书育人,培植西南联大的人文精神,服务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为西南联大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冯氏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为人们提供了另一个重要的冯学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物,与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鲁迅、傅斯年、钱穆、沈从文、冯友兰,都是一位位响当当的大师。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有快乐的童年、失败的教训、成功的喜悦,也有不为人知的小秘密。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是哲学家,也是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以他的教育哲学为基础,其中人性论、境界论和创新论是他教育哲学的主要内容。从人性论出发,冯友兰认为人性既是伦理的也是理智的,所以培养学生要德智双修;从境界论出发,冯友兰着眼学生全面发展,注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从创新论出发,冯友兰认为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冯友兰一生与教育活动结下不解之缘。在冯友兰的哲学思想中,与其教育思想及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其人生哲学思想。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人生观及人生境界理论当中。基于人生哲学思想,冯友兰还提出了志于"立德"、注重"教化"和个人"努力"等教育主张。这些主张直至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冯友兰先生(1985—1990)是中国当代负有盛名的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本文拟从化与教、勤与敬的角度来解读冯友兰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希望能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冯友兰不仅哲学成就巨大,教育教学也卓有成效,一生不仅桃李满天下,还留下大量的教育论著,有着自己的教学特色。爱的原则、高超的教学艺术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冯友兰的教学特色,对我们当下的大学教育依然有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冯友兰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一生中约有60年时间从事教育。在20世纪的中国,在那个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冯先生以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责任感,怀着“旧邦新命”和“智山慧海传真火”的爱国热忱,对中国的教育作了孜孜不倦的探索,撰写了大量有关教育的论著。在这些论著中,许多方面涉及人的道德教化问题,探究冯先生这方面的思想,对于今天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仍然有许多有益的启示。概括地说,冯友兰的德育思想倾向于无形的教育。“大概关于知识方面的教育是非用有形的教育不可的;至于关…  相似文献   

10.
特色与本色     
张禹 《吉林教育》2009,(5):33-34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把人的生存状态分为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其实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过程似乎也经历着这样几个境界。春秋时期的民间兴学,是人对文化、对教育的一种自然认同,教育的存在基本是一种自然状态。随着科举制度的产生,教育开始走入功利境界,受教育者为生存计,为稻粮谋,为黄金屋,为颜如玉,  相似文献   

11.
我参与冯友兰学术思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萧萐父、李德永、唐明邦三位老师已经同意我以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思想为题写作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该年12月,在去北京参加中国文化书院举办的文化问题研讨班学习期间,有幸能当面聆听冯先生的指教达一个礼拜之久,使我初步更为直观、系统地涉及冯先生的思想学说。从1986年开始至今,我对冯友兰先生学术思想的研究逐步深入,开始不断形成自己的认识成果,研究成果也日益被学术界所接受。冯友兰学术思想研究即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回顾数年来对冯友兰思想的研究,觉得对于冯友兰其人其学的解析与评断仍然需要拓展,也感受到了在冯友兰研究中自己的幸运,对前辈和朋友长存感恩之心。在今后的岁月里,我仍然会关注海内外学术界对冯友兰先生人生与学问的解析与评断。并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形成一些有关冯友兰先生学术思想研究新的认识成果,尤其是形成一些系统比较现代新儒家人物学术思想的认识成果。  相似文献   

12.
冯友兰德育思想对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琳 《教学与管理》2006,(12):47-48
冯友兰先生是我同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一生中约有60年时间从事教育。在20世纪的中国,在那个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冯先生以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责任感,怀着“旧邦新命”和“智山慧海传真火”的爱国热忱,对中国的教育作丁孜孜不倦的探索,撰写了大赞有关教育的论著。在这些论著中,许多方面涉及人的道德教化问题,探究冯先生这方面的思想,对于今天末成年人的道德教育仍然有许多有茄的启小。  相似文献   

13.
冯友兰是一位爱国哲人,他对中西文化问题的探讨分为三个阶段.他先后将中西文化的差别视为地域之别、古今之别和社会类型之别.在第三阶段,他提出中国文化须完成现代化并保留其民族性,正确指明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认真总结冯友兰探究中西文化问题的思想得失,将会有助于推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建设.  相似文献   

14.
梁漱溟与冯友兰都注重直觉。前者一路讴歌"直觉"、"理性";后者斫出了一条"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有机统一的新路径。二者最终殊途同归,都倡导"情理交融"。直觉观的发展影响到他们直觉教育的内涵。梁漱溟提出"情谊教育",冯友兰提倡"无形教育",两者都借助"礼乐"来调情理意,并希望藉由"静默"、"悟"的方法来达到"不言之教"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D .卜德 ,是冯友兰两卷本《中国哲学史》的英译者 ,又是冯友兰英文著作《中国哲学简史》的编订者 ,后面这部书是以冯氏 194 7年在宾西法尼亚大学的讲稿整理而成 ,有法、意、捷、南、西、日、朝等国文字译本 ,被各国许多大学作为通用教材 ,直到1985年才有了中文译本。卜德可以说是冯氏在西方的一位知音。1978年卜德访问中国 ,两次到北京大学 ,却不能见到冯友兰 ,这位大哲学家那时正为与梁效写作组的关系而受到审查。当时卜德生气地给冯友兰写信说 ,“既然如此 ,我再也不要到中国来了 !”他显然是过于悲观 ,中国已经结束…  相似文献   

16.
本结合冯友兰大师“人生境界说”对教育与人生境界的问题展开初步探讨,重点阐述了人生境界与教育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并从四个方面概述了“人生境界说”对教育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美学思想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突破狭隘的学科划分,从广义美学上来看冯友兰的思想,我们会发现其中至少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美学思想。在这三个层次上,冯友兰都发表了一些独具特色的见解。对这些见解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在一个深入的层次上理解冯友兰的美学,而且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理解冯友兰的整个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曹津源 《中学文科》2004,(10):13-13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寿”。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属于海洋性文明的希腊文明,亦即西方文明,如同灵动的水,如同灵动的智者,追求变革;而属于大陆性文明的中国文明,却是一位长寿的“仁者”,是一座沉稳的大山,尊重传统,对“变”有天生的审慎。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在吸取西方哲学来改造中国哲学、建立自己哲学体系的时候,注意到了西方哲学中的逻辑主义和“逻各斯”传统,而对西方哲学中的个体能动性思想和“奴斯”精神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这样,在冯友兰《贞元六书》的体系中,不仅“新理学”和“境界说”之间、“共相世界”和“天地境界”之间缺乏合理的过渡.而且经过冯友兰改造后的“新理学”也缺乏中国哲学原有的那种契悟、冥会和亲证、体验。冯友兰后来在运用“正的方法”的同时,又求助于“负的方法”,在重视与引进西方的理性主义的同时,又推崇和提倡中国的神秘主义.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20.
学术独立是贯穿冯友兰教育思想的一根主线,也是理解冯友兰高等教育思想的关键点。学术独立是民族独立的重要条件,要实现学术独立则需办好大学,尤其是要集中人力物力办好几所综合性研究型的大大学;要办好大学,则应尊重学术自身的独立和大学的自治权,政府和社会不应随意干预大学内部事务,不能用急功近利的眼光看待大学。前者体现了传统儒家的使命感,后者体现了传统道家的智慧。融会儒道智慧、贯通中西文化,使冯友兰的高等教育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