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拜读路景云同志的大作《陶渊明门第观念之我见》(见本刊1981年第三期)一文,对陶渊明的门第观念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但路文中提出陶侃、陶渊明是溪族人这一观点,却难以令人置信,似有商榷的必要。路文说:陶渊明“虽出身于士族家庭,但不是门阀世族。在陶氏的家族史上,却曾出过陶侃那样的达官显宦。陶侃是诗人的曾祖,凭战功封长沙郡公,死后进位大司马。但陶侃不是门阀世族,是少数民族溪人,尽管战功卓著,仍被时人所轻。温峤曾骂这位大司马为‘溪狗’(《世说新语·容止篇》)。《晋书·陶侃传》也说他‘望非世族,俗异诸华’,因而被人所耻笑。”  相似文献   

2.
对陶渊明一生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一是其曾祖父陶侃:一是其外祖父孟嘉。陶侃给予陶渊明的影响,是一种出身寒微者所具有的刚毅刻苦、勤奋勤俭、质朴有力:孟嘉给予陶渊明的影响,则是士族阶层应有的稳健自如、冲淡平和、有教养。这两方面的影响,对陶渊明性格的形成,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督邮一职权责很重,选拔标准很高,督邮官员绝大多数都有正面的声誉;陶渊明曾祖陶侃曾任督邮并被骂为小人,而晋代士人为祖先避讳甚严;文献中似乎能证明督邮人格较低、声誉不好的史实其实都另有原因,不能作为相关的证据。所以,所谓“不为五斗米折腰”乃事出传闻,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出身,并非某些资料所言"庶族寒门"。其家族三代为官: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父亲做过地方太守(可能是祖荫)。如此,陶渊明属货真价实的贵族血统了。陶渊明九岁丧父,家道中落是事实,但幼年在外祖父家长大的经历,又让他学养修为都高于常人。他的外祖父孟嘉是当时名士,陶渊明从小耳濡目染,既学外祖父染酒,又得外祖父诗书之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元亮,曾更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是中国学史上有名的田园诗人。曾祖陶侃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曾、父亲陶逸也做过太守、县令。到他这里家境已经没落。他直到29岁才出仕。年轻时颇有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壮志,出任江洲祭酒,后做参军、县令等一些小官。为官期间,尔虞我诈的官场使他认识到社会现实的黑暗,终于从彭泽令任上弃官归田。陶的归田,是在对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这是儒家的“独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导的地位。死后被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另有“五柳先生”号。  相似文献   

6.
自陈寅恪先生在《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一文中考证出陶侃为溪族人以来,似未引出多少反对意见,只有古直先生在1957年7月14日《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提出了不同看法。但随后也就石沉大海,绝无反响。二十多年来,有关陶渊明的论著大多沿袭陈寅恪先生的观点,认为陶渊明是少数民族。拙文《陶渊明门第观念之我见》沿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因并非探讨陶氏民族的专题文章,故未进行什么考证,也未提出什么依据,只是在谈到陶氏家族时略带提及,只说了一句“是少数民族溪人”。没想到为此一句话,魏本亚同志在与我商榷的文章中,竟使用了“断章取义”、“强人就已”、“取我所用”等字眼,乃至引用鲁迅先生的“近乎说梦”的话,对我进行指  相似文献   

7.
在王敦之乱平定后的十数年时间里,陶侃一直坐镇上游荆州,其在东晋初年政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而陶侃对于上游建康的忠诚却一直受到怀疑,其有“窥窬之志”的议论在当时就已兴起,千百年来后世史家对此更是聚讼不断。通过分析陶侃政治生涯中的若干片段,认为陶侃或许在司马睿渡江伊始便不为建康方面所信任,而明帝时陶侃出镇荆州也是明帝为了制约王导的无奈之举。《晋书》所载陶侃的“折翼之梦”,或许也正是反映了当时士族群体对于出身寒素的陶侃的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的背后,则反映了在门阀政治发展的背景下,“士庶有别”观念的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365——427年),又名陶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是我国东晋时期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他的曾祖据说就是晋大司马陶侃,他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太守一类的官。到陶渊明时,家境已经衰落,生活颇为艰苦。他少年时代受到儒家思想影  相似文献   

9.
千秋 《初中生》2007,(12):14-17
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的鼻祖,他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诗歌潮流,因此陶渊明也被世人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和对生活简朴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白居易曾赋诗赞曰:“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相似文献   

10.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说过的话。“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折腰”指弯腰鞠躬,全句意为不因为求取微薄的俸禄而向上司卑躬屈膝,它反映了陶渊明的清高与孤傲。陶渊明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年轻时品德高尚,博学而善于写诗作文,但当时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他对现实极为不满。因为家庭贫困,出任过两次地方小官,终因看不惯官场的恶习而辞职了。  相似文献   

11.
三点导读     
美点赏析陶渊明的曾祖是东晋的开国元勋,曾做过大司马、领长沙郡公的陶侃。祖父陶茂任武昌太守,父亲陶逸任安城太守。虽是世代官宦之家,但他8岁丧父,12岁丧母,家  相似文献   

12.
《论语》是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中国古代学经典之一,拥有众多的英译本。而把握“君子”和“小人”的内涵是正确理解《论语》精神实质的关键之一。“君子”和“小人”在《论语》中成对出现,体现了两种人在政治立场、地位出身、道德伦理观等方面的对立,其蕴涵的意义十分丰富。而目前部分英译本试图在英语中找出一对词来完全取代《论语》中成对出现的“君子”、“小人”,不能将其丰富含义完全体现。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衰落的官僚家庭,其祖辈、父辈都曾在朝中为官,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陶渊明很小的时候就喜爱读书,对儒家的经典有浓厚的兴趣,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以其祖宗先人的文治武功而骄傲自豪并奉为楷模。因此,青年时期的陶渊明,颇具“大济苍生”的宏伟抱负,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却对他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陶渊明是“十分自觉”的主动趋穷,苏轼是因卑鄙凶恶的小人围攻迫害致究的;晚年苏轼在困顿中,接受陶渊明“固穷节”的深刻影响,调整心境和行为方式,使自己随遇而安,进而获得了人生与文学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15.
《晋书·陶潜传》中提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所以解印弃官,归隐田园。此举历来为人所称道。那么陶渊明放弃的“五斗米”是多少呢?《辞海》、《辞源》和《汉语大词典》都解释为“微薄的官俸”。历来文人骚客也都把“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理解为“不能为这区区一点俸禄而向上级官员叩头礼拜”。清朝的唐  相似文献   

16.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文中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全文语言朴素,自然优美,尤其是用了带“不”的否定句,更使文章精辟诙谐。其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祥其姓字”。开篇首句,两个“不”字即把自己排除在名门贵族之外,不仅不知籍贯和出身,就连姓名字号也不知。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当时清谈玄理的风气盛行,许多玄学家以清谈高妙的玄理点缀风雅,炫耀才华,标榜出身。而陶渊明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一个“不知”,一个“不祥”,极大地讽刺了那些士族以门第出身为荣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人们在论及他的思想及为人时,大都引用他“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这句话,称赞他是一位不慕权贵的典型人物。一些语文教师在讲到陶渊明的生平时,也常引他这句话。但有的却把“五斗米”一词误认为陶渊明的月俸,这显然是错误的。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是社会矛盾极其  相似文献   

18.
个人简历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文学家。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在家族中,他既(?)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  相似文献   

19.
东晋一代之纯臣陶侃,为了东晋王朝鞠躬尽瘁;面对荣禄宠幸,他功遂身退。他不仅战功卓著,才学也是不可小觑。陶侃喜欢诗文,行文如流,从他的仅存的文学作品中,表露出他为国尽忠、鞠躬尽瘁的高尚精神,体会到他的才德兼备和那份忠贞报国之情。陶侃的精神更加感染着曾孙陶渊明,激励着他寻求人生的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 陶渊明是“十分自觉”的主动趋穷,苏轼是因卑鄙凶恶的小人围攻迫害致穷;苏轼晚年在困顿中,接受陶渊明“固穷节”的深刻影响,调整心境和行为方式;获得了人生与文学的双丰收;文章进而揭示了陶、苏二公在背逆情境下的人生选择及其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人格模式。同时,该文对陶学研究上的“陶渊明以诗评议传世思想”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