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假寐”     
贾禄娟 《学语文》2008,(5):46-46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狼》中有一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教科书上注释“假寐”作“假装睡觉”,教师亦是照本讲授,但这种解释不妥,本文将对其进行一下考证.并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2.
我们有教学辅助工具的专业开发,但是,要满足当时当地教育教学的需要,只有当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时才有可能。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文章立足“环境资源法”课程特色,以“一个核心、两个立足点、三个目标、四个融合”为原则,以“学透专业知识、深思价值内蕴、践行职业拓展、融悟德法兼修”为人才培养目标传导路径,构建“学思践悟”课程思政模式,并在实践中基于学情分析,形成有效学习机制,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注重实践教学,实现德法兼修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基于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Kirkpatrick Model),构建“学思践悟”课程思政多元主体多维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实施中面临的困境不断优化和调整该模式,持续优化推广,提升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学》2007,(11):99-99
我校以教研组为单位,以“862”课程资源为载体,根据学校实际,制订了“862”课程资源研修课程方案。学校为此成立了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挂帅,教育处负责实施,各教研组结合学科特点和学校“862”课程资源研修方案,制定出各教研组“862”课程资源研修计划。研修活动激发了教师开展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并将研修结果自觉运用到日常教学中。  相似文献   

5.
游学多指各地方学校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学习。地理教师也需要"游学"。"游学"有利于教师重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探寻地理规律,培养地理素养;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对教材的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有助于拓展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地理教师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学贵心悟,语文学习尤其如此。在语文教学中,悟性可以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培养出来。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悟性的关键有:身临其境;将心比心;透过感情悟理性三步做法。悟性是人对事物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语文学习的悟性增强,带动了写作水平的稳步提高,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不断加强,教学质量明显改观。  相似文献   

7.
《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建议”部分指出:语课程资源具有广泛性,要求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如何选择有效途径开发课程资源,便是语教师必须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观摩研讨"乙酸"一课的所思所悟为例,从课程任务的贯彻落实和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两方面阐述了基于课程标准解读的教学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9.
孙叙碧 《贵州教育》2010,(22):40-42
教材一般定位在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教师精心打造和提供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教材无论编写得多么出色,它依然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被加工和重新创造的对象,是教师在教学活动时需要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因人施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笔者以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为例,谈谈应如何合理正确地处理教材。  相似文献   

10.
“悟”字乃由“心”字加“吾”字组成。古人曾讲:“心之官则思。”“悟”字从左往右看,其意乃“思之吾也”,亦即“思考的我”;若从右往左看,其意乃“吾之思也”,亦即“我的思考”。由此看来,悟性乃是思考与独创的本性。不思考,不会有悟,无独创不能算悟。悟性往往表现为人们对于自然奥秘、事物联系、语言内涵、生命价值等的飞跃式的顿然领会或瞬间把握。悟性,是心灵的闪光,是心智的飞跃。  相似文献   

11.
孙宇 《中学理科》2006,(12):4-5
现行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师生互动,共同发展”,这就打破了以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指挥者的角色.而新一轮课程改革认为,课程不能等同于教材,课程不仅来源于教材,而且来源于教师、学生和周围环境,是在四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中生成和发展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历程,而课程实施的价值不只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而是培养一个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因此,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也不仅仅是教教材,而且要从用教材到开发教材资源,这就要求教师不但是教材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本文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二册(上)(人教版)第130页例2:(如图1)直线y=z-2与抛物线,y^2=2x相交于点A和B,求证:OA⊥OB为例,归纳圆锥曲线的知识体系,并仔细对问题进行观察和反思,充分挖掘知识的内涌和林砸.储堂堆的照维和能力趣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新课程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课程意识,能够从学生的周围生活中发现学生关注、感兴趣的事物,组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为学生创设实践情境,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在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增进学生与…  相似文献   

13.
鲁新民 《中学文科》2006,(10):16-17
新课程改革要求从“教教材”走向“用课程资源教”。《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需要能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特定部门和人员的专业行为,更是教师主导的活动。”课程资源按其功能来分,可以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华东师大的吴刚平教授认为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从哪里来,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感受等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弥补教材之不足,促使教师跳出教材局限,促进专业的发展,促使学生跃出课本、开阔视野,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使教师成为课程资源尤其是素材资源开发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动态”指事物运动的状态,“生成”指事物的发生、形成。在新课程改革中,“动态生成”有了更丰富的含义。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因此我们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每个教师都“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传统的资源观认为,教科书、教学挂图等才是课程教学资源。其实,教师、学生本身也是珍贵的教学资源,他们在交往互动中时时生成着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5.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强调了科学学习对于幼儿的重要性,认为科学学习能够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指南》还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关系的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的教育观、课程观、儿童观都随之发生了转变,教师的科学教育行为也有了很大地改变。  相似文献   

16.
一所学校的课程资源总是有限的,教师也要受到时间、精力的限制,因而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如何使资源开发活动切合客观实际,符合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具体条件、特点与要求,以提高资源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课程资源开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如果盲目开发,不仅不能产生积极效果,还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给课程目标的实现带来  相似文献   

17.
悟“法”与用“法”刘北荣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由此可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践也表明,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就要变“学会”为“会学”。一、在“学会”中悟“法”教师怎样教,有其规律可循;学生怎样学,也...  相似文献   

18.
“导学、自学、互学、悟学”四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带来了学校逆转性课堂变化。其操作步骤为:针对导学,明确目标,起点展示,合作互学,分层悟学,自主小结,教师总结。  相似文献   

19.
长春市第一0三中学是吉林省、长春市发展较快的学校之一,目前有两处校区、一所学生公寓,现有学生4000余名、教师260余名,实行幼儿、小学、初中一体化教育。2000年被确认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2004年承办了“长春市为农村中小学捐赠教育资源暨长春市第一0三中学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现场会”。“十五”期间,我校承担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究被中央电教馆确认为优秀课题的同时,“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项目也为我教校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了平台,在拥有一流的教育教学设施的基础上,已培养出一批专家型、学者型、复合型的教师梯队。现有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到15%;省、市、区级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达90余名。持之以恒的课题研究及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甩,已成为有效推进我校整体发展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20.
顾菠 《教书育人》2009,(6):42-43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课程资源的内涵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延伸到教师、学生和家长,延伸到课程设计、实施等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如何辨识课程资源?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成为资源,将不同的资源连接成一个整体,真正发挥其蕴涵的教育意义,才为之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