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分析绿洲农业学教学面临社会对高素质农学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提出绿洲农业课程体系应着眼专业方向,突出实践教学,并以绿洲农业理论为支撑,建设包含系列课程的绿洲农业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既兼顾基础与发展的理论,又使实践教学比重大于理论教学,以适应各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文章提出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课程建设的若干策略如下:1.以满足创新发展战略要求和服务社会为导向,以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基点,动态优化目前的农学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2.协同建设学科、专业和课程,将作物学一流师资队伍配置到农学专业本科教学中去;3.促进教学与科研、教学与产业融合,强化培养农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4.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一流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打造农学专业品牌化和课程精品化;5.着眼于农学专业的历史底蕴和办学地理位置,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农学课程体系;6.完善课程管理体制,推进农学专业课程群建设;7.给学生配备学业导师,为课程学习保驾护航,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8.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探索优秀本科生国际化培养模式。这些策略不仅可为农学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也可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其他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从农业高等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剖析了面向现代化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当前农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所面临的一系列具体问题,试图从合理增设现代农业技术类课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社会实践课程的设置,增加课程涉及知识领域和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探讨,寻求适合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设置效率和针对性,为不断优化教学管理和科学制定农学专业新的培养方案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种植专业是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的专业,是将传统的农学、园艺、园林、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等多个学科综合而建立的一个新型的大农学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与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要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要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建立种植专业的课程体系。新建立的种植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包括文化课程、专业通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四部分。  相似文献   

5.
农学概论课程着重介绍了作物生产的共性规律、相关概念及耕作栽培理论、技术与方法,涉及作物学、植物营养学、土壤学及植物保护学等学科领域,可增强非农学专业学生对农业的认知与了解,是高等农业院校非农学专业的限选课程。然而,在社会的快速发展及经济的稳步提升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民知识文化水平,迫使高等院校不断扩招,造成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突显出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剖析了甘肃农业大学非农学专业农学概论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在充分了解同类兄弟院校有关该课程的教学情况,从优化授课方式、构建适宜的课程体系、完善考核制度等多层面指明授课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以期为提高高等农业院校非农学专业农学概论课程教育教学质量提供重要参考,增强本课程在非农学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生物科学、农学及动物科学本科专业10门课程实验优化整合构建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单独设课的背景,阐述了按实验内容构建5个模块,按实验技能构建3个层次,突出应用生物技术基础能力训练主线,构建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内容及其相关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7.
石河子大学作物栽培学课程是农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经历了多次改革,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作物栽培学教学体系,并为推动区域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作物栽培学课程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方面内容和方式上的探索,研究可为植物生产类专业相关课程开展教学改革提供实际的、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作物栽培生理学研究法"是我校农学类专业本科教育课程必修课,也是农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本文探讨在"作物栽培生理研究法"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应用复合性人才培养的理念,从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不仅提升了本课程的综合教学水平,注重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而且锻炼了学生在农业生产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高职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从实践操作层面入手,提出了高职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途径与方法:课程体系职业化、课程设计平台化、专业课程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类型多样化、课程教学现代化和课程评价社会化。  相似文献   

10.
在农学本科专业之下再设若干专业方向是各高校较为常见的一种做法。文章分析了我国高校在农学本科专业下设置专业方向的四种类型,探讨了农学专业下设置专业方向的利与弊,并对我校农学专业如何设置专业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对课程群包含的内容进行研究,程序设计课程群应当以"程序设计"为核心,注重实践与方法。对课程群课程体系及实践课程体系研究,分析了各门课程包含的内容以及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实践课程的内容以及与理论课程比例,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相似文献   

12.
作物栽培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和信息化教育的飞速发展,传统作物栽培学课程间的整体衔接性差、交叉重复性多等教学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影响了教学质量.课程群建设是我国高校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发展下的产物,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培养模式的制定和教学内容方法选择等方面建立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对“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课程群建设背景、特性及作物栽培学课程群设置现状为切入点,探讨分析作物栽培学课程群建设,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需要逐步提高,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中最核心的因素。建立一套科学的农学专业课程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是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农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现阶段我国高等农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体系的评价机制、结构优化、内容整合以及实践教学上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面向21世纪广东高师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在简述了广东高师课程体系改革的四个主要动因后,认为广东高师课程体系存在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类型单一、课程功能不健全的弊端;并考虑广东中等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些特点后,从课程论和高师课程改革实践结合的高度,提出了广东高师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对公共政治课、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基础科教师课程和职业科教师课程等问题阐释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扩大,整个教育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其他类型高校的课程体系相比,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的课程体系,自20 世纪50年代以来,已历50余年而基本没有变化。尽管从1997年10月我国已经开始在高师本科院校采取科研立项的办法组织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但由于各  相似文献   

16.
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创业教育发展的核心环节越来越多地受到各高校的重视。通过对比中美两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发现美国高校创业课程普及程度较高,课程类型丰富,重视实操;拥有聚焦模式、磁石模式、辐射模式和混合模式等类型。同时,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学术和创业背景均很深厚。与此相比,无论是普及程度还是师资队伍等各方面,我国均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7.
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教育应用系列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教育应用系列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课程类型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的缺失 ,在总体改革方案的指导下 ,提出了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构建了新的计算机教育应用系列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高职教育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指出了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必要性;详细论述了构建思路:把高职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模块系统,理论模块以理论的系统性为主导、实践模块以专业技术类型为主体划分课程模块,所有课程模块构成模块式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是课程体系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诉求,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却面临重重困境: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得不到足够重视;科学知识转化为课程的机制尚未成熟;课程体系各要素的发展受传统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制约。为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应该充分认识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完善科学知识转化为课程的机制;加强课程设计的多元价值取向;重视高等学校课程资源开发;调整课程结构、创新课程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存在实验课程类型比例"失重"、实践教学以"依附""演示"为主等问题。依据丰富的实践教学体系、"依附""独立"并存、分方向设置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等原则,构建了公共实验实践课程、专业实验实践课程和见习实习等模块组成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实践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