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铁凝的小说中,无母,是对母亲下意识的回避,体现了作家对母性的执着追求;审母,否定了母亲的悲剧角色,是对女性回归的呼唤;自审,展现了女性的本相和光彩,是女性灵魂的自我超越。它体现了铁凝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反省,对人类灵魂与价值的审视,捍卫了人类的精神健康和心灵高贵。  相似文献   

2.
铁凝的小说从叙事情节的"可读性"出发,设置了"偶然"性逆转情节的叙事特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对异化的母亲形象的塑造、变态的集体无意识窥视欲的描写以及忏悔意识的展现中,表现了铁凝对健康人性的呼唤与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文学中出现的"母性神话"倒塌的现象已经在引起学者的注意.但这一问题在中西文学的古典时期就已经出现,呈现出如赫拉、美狄亚、细侯等"恶母"形象.本文对中西古典时期恶母形象进行了列举陈述,并通过对当时父权社会的分析,得出所谓的"母性神话"是根本不存在的结果.另外,这些"恶母"形象表现出了母亲的多元性,是对于"母性神话"的解构,母亲之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对铁凝的长篇小说<玫瑰门>进行了解读.苏眉在艰难的成长过程中产生了自我分裂,企图凭借自我对话与自我审视弥合裂痕,完成心灵的成长.借助苏眉的自我分裂与自我对话,小说对时代社会以及性别秩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渴望为在痛楚中挣扎的女性寻找出路.小说试图以自然与母性作为女性重获力量的源泉.然而,小说中女性欲望与生殖的紧张对立与双重否定,却也让这种对母性的顺服表现出诸多裂隙.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金锁记》和铁凝的《玫瑰门》撕去了贴在母亲身上的天使般神圣的标签。与高尚善良、无私奉献的传统母亲形象相比,曹七巧与司猗纹是残酷无情的、是令人们憎恶的“恶母”形象。同时,她们又是封建礼教与封建婚姻制度的受害,是值得人们深深同情的。这两位与众不同的母亲形象折射出了作对母性的价值和本质的更深层思考,开拓了母性题材的新主题。  相似文献   

6.
铁凝的小说从叙事情节的"可读性"出发,设置了"偶然"性逆转情节的叙事特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对异化的母亲形象的塑造、变态的集体无意识窥视欲的描写以及忏悔意识的展现中,表现了铁凝对健康人性的呼唤与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7.
铁凝的小说中看作家女性意识的朦胧到觉醒由一个初期的"女儿形象"成长为"女人形象",铁凝对女性三个阶段的理解,随着时代的变化在女性身上的影响和反抗试图建立起一种理想的女性生命形式。但是女人的天空是低矮的,历史对女人的压迫也是步步紧逼,铁凝在探讨女性成长的同时也在思考女性是否真正逃出了男权的世界。  相似文献   

8.
铁凝的《玫瑰门》和张爱玲的《金锁记》堪称女性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小说通过作为"恶母"形象存在的司绮纹和曹七巧不断挣扎的一生,揭示了女性从自我意识的觉醒到反抗男权社会实施畸形报复的心路历程,同时努力寻找女性之所以畸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铁凝由"棉花垛"的历史之音到"麦秸垛"神圣的母性光辉,最终打开女性意识的金色通道"玫瑰门"。从这一追寻过程中,清楚地看到了铁凝有关女性自身价值的思考及女性意识的呼唤。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中对母性的淡化与重构,是借助于一系列的物象完成的。其文本世界通过"他在"的介质,如"边城人"、水和大地等来重新绘制蕴藏着深刻而浓厚的母性意味的图式,通过对母性的重构进而实现对人性理想、生命理想和文化理想的再建造,试图由此孕育出理想的新生。  相似文献   

11.
雷水莲 《丽水学院学报》2004,26(4):22-23,31
上海沦陷区女性作家张爱玲,由于所处的时代、社会、家庭环境及其个人独到的女性经验的影响。在主观上她渲染性别意识,以一个边缘者的姿态进行女性经验的书写,以素朴的人生描绘来彰显她的清醒的成熟的女性意识。她的女性文本具体表现为对传统“母性”、“妻性”、“女儿性”的否定.以示必须走出女性神话。  相似文献   

12.
解读了苏青散文中的母性意识,苏青从自身的妻性、母性出发,在她的作品中,展现了"现代母性"艰难的生活图景;并对母性的出路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现代眼光";在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她笔下的母性意识仍有着时代的烙印,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局限.当然,透过母性情结,可以领略到在文化的边缘上默默行走着的女作家苏青内心的觉醒与...  相似文献   

13.
解读了苏青散文中的母性意识,苏青从自身的妻性、母性出发,在她的作品中,展现了"现代母性"艰难的生活图景;并对母性的出路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现代眼光";在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她笔下的母性意识仍有着时代的烙印,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局限。当然,透过母性情结,可以领略到在文化的边缘上默默行走着的女作家苏青内心的觉醒与追求,苏青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4.
“母亲”这个词语经过人类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几乎已经同一为“伟大、无私、慈祥”的能指,而母亲形象在人类的文学殿堂中也共同具有着极其光辉的神性色彩。到了20世纪,张爱玲以冷峻的目光,重新审视母亲形象,剥去其温情脉脉的面纱,批判性地颠覆母亲神话。张爱玲从小母爱事实缺席的成长经历,使她形成了乖戾的母爱观。她在作品中不自觉地流露出人间无爱的苍凉哀音。她笔下的母亲形象也一反传统的圣洁美好而变得冷漠残忍.而缺少母爱的儿女们则是“一级一级,通向没有光的所在”。母爱缺失性体验使张爱玲作品有着强烈的审母意识,不仅使现代文学的母亲形象更为立体化、人性化,且在某种程度上对新时期“恶母”形象的塑造具有先导性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秋兰 《安康学院学报》2006,18(4):63-64,68
托妮·莫里森的<宠儿>(Beloved)中,女主人公塞丝因自幼受到奴隶制的摧残,心理逐渐扭曲.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女奴只是奴隶主的繁殖工具.虽然塞丝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面对母性的剥夺,她却不得不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这种近似疯狂的畸形母爱浸透了塞丝的血泪和无奈,.充满了对黑奴制度的无言控诉.  相似文献   

16.
周婉如是晚清贵州诗坛上一位杰出的女诗人。在她的诗作中,她站在主体的位置上,写世界、写他人、写自己,表现出倔强的个性意识、超前的情爱意识和母性意识,体现了她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在封建礼教重重压迫下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7.
曹七巧作为“恶母”的代名词广为人知。分析当下文学中三个与她相似的母亲形象,来剖析中国女性被压迫之下的性格变态,可以揭示她们的精神与生存实像。  相似文献   

18.
《觉醒》中爱德娜形象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凯特·肖邦的《觉醒》被学界视为女性主义文学的名篇之一,其中爱德娜备受关注并被贴上了勇敢追求自我实现的“新女性代表”的标签。然而,爱德娜的形象是多维的。从小失去母亲的爱德娜对母爱的渴求伴随着她的一生。在格兰德岛度假之旅中爱德娜遇到了生活之“母”——阿黛尔,精神之“母”——莱思小姐,两种力量的合力影响着她,最后她回到象征生母——大海的怀抱,最终获得母爱,同时个性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19.
透过小说《扶桑》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意在探究女主人公扶桑的母性形象及其所承载的人性内涵。通过对扶桑及其所属族群行为特征的对比剖析,挖掘出“女性”在北美华人移民史中的象征性,并指出了东方文化的真正精魂所在。  相似文献   

20.
“语文”的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天赋"的"语文"是指人天生具备、获得的语言本能。作为"素养"的"语文"是指人在言语实践中逐渐习得、学得和内化的一种综合语言素质。作为"学科"的"语文"是一个系统培养综合语言素质——理性和艺术地运用母语的素质——的逻辑体系,它所强调的是应该"学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