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乃木希典大将的殉死为契机,森鸥外接连创作了《兴津弥左右卫门的遗书》《阿部一族》两部以殉死为题材的历史小说,与第一部为封建武士精神歌功颂德的《兴津弥左右卫门的遗书》不同,《阿部一族》刻画了一群武士们对于殉死矛盾而无奈的内心世界,本文试图结合历史进一步探讨他们殉死的根源,加深对于日本中世武士集团内部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森鸥外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小说家、评论家、翻译家,声望与夏目漱石相当,被视为日本明治文学的巨擘。在完成早期代表作《舞姬》等"留德三部曲"后,鸥外曾一度中止创作,1909年重返文坛后,在思想上发生转变的同时,其创作风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笔者试通过对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雁》、《阿部一族》、《高濑舟》的解析,来品味鸥外后期作品中所表现的现实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3.
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一代学术宗师王国维先生自沉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王国维以五十一岁的“知天命”之年而匆匆离开人间,对于他死的方式和原因,在当时即有种种说法.王国维生前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与陈寅恪、吴宓的交往颇深,王自沉之后,陈、吴都有挽诗挽联吊祭,并对王之死的原因著文申述,他们的意见在当时与现今都具有权威性的影响.吴、陈、王相交至真,相知至深,但吴宓与陈寅恪对王国维的死因却作出不同的解释.吴宓主“殉清室”说,陈寅恪主“殉文化”说.  相似文献   

4.
森鸥外是日本明治、大正时期的著名的文学家、启蒙家、思想家,他在历史小说的创作中更是成果辉煌,留下了众多惊世之作,因此历史小说对森鸥外的文学生涯意义重大。文章从森鸥外当时所面临的第三次人生危机——小说《性欲生活》的禁止发行、成为陆军部医务局长之后的不平坦的仕途,乃木希典的殉死对森鸥外的影响等几方面分析研究了森鸥外创作转型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2019至2021年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新发掘的4座墓葬,墓道内皆有殉牲,以殉马为主,也有烧物及烧殉现象。此类殉牲习俗应与吐谷浑民族自身的生产模式以及鲜卑族的古老丧葬观念有关,其内涵是想借助殉牲和烧物的形式,护送亡者灵魂魂归故里。在举行殉牲活动的过程中,还有以刀剺面、血泪歌哭等丧葬仪式。至于吐谷浑墓葬中整马殉葬的形式,应在较大程度上受到吐蕃丧葬习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课本第 2 6页有一段文字是 :“奴隶主死了 ,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来陪葬 ,叫作‘人殉’。”这句话主语是“奴隶主” ,“奴隶主死了”又怎会“杀死”或“活埋”奴隶呢 ?应为 :把奴隶杀死或活埋来为死去的奴隶主陪葬 ,叫作“人殉”。“人殉”推敲$湖南省南县第一中学@庞长仙  相似文献   

7.
在日本的传统生死观中,死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很多日本作家也倾向于以死亡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和自己的情感。堀辰雄是日本新心理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有很多也是以"生"与"死"为主题,而他对"生"与"死"的意义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本稿尝试就堀辰雄的作品《起风了》里所表达的"生"与"死"的意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殉美》一诗构思巧妙,以第一人称记叙了为美而死的人在坟墓中与为真理而死之人的对话,揭示了美与真理的同构,表现了迪金森以美为信仰,以身殉美的心志.前景化分析从语音,语相,语法和语义层面揭示了迪金森如何将深刻的哲理以简练的措辞,生动的形象,清新的节奏表现在诗中,并独具美感.  相似文献   

9.
孙宠 《文教资料》2013,(32):94-96
宫泽贤治是日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诗人与儿童文学巨匠,有日本学者形容他的作品都“处于一种长眠的状态之中”,有人说宫泽贤治的死意味着巨大的“诞生”。本文将通过对宫泽贤治的生平,童话形成的环境与先天条件以及当时的文艺思潮的考察来探讨宫泽贤治童话的建构及其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10.
《九歌·河伯》保存了美丽动人的上古神话;河伯或即冯夷,潜川殉道而死,是屈原的同调。作品神奇的描写展示作者幻想中与德者同游的和谐场景。建美政于人间、于郢都是作者深刻的政治诉求;美政失败后作者用决心水死以殉祖国的歌唱,在中国文学史上树立起诗人的崇高形象,奠定了诗歌爱国主义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第五册《革命烈士诗三首》的第一首,是李大钊同志于1916年在日本时作的《口占一绝》,其中有“何当痛饮黄龙府”一句,课文在“痛饮黄龙府”条注释中,说“黄龙府,金国的京城。”笔者经过查证后发现这纯属历史的误会,黄龙府并非金国的京城。长期以来,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黄龙府(在今吉林省农安县)是金国的京城。这不是没有原因的。黄龙府本是古渤海国的扶余府。公元926年,辽国(契丹——鲜卑族的一支建立的国家)太祖耶律阿保机攻打渤海国,死在这里,据说当时有黄龙出现,于是改名为黄龙府,成为辽国的一个军事重镇,也是当时这个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被誉为“银府”。  相似文献   

12.
《左传》中对春秋贵族的葬礼和丧祭礼多有书及,尤其对落葬礼仪中的饰棺墓圹、出殡改葬、陪葬人殉、升(降)级葬,对葬后祭礼中的虞、卒哭、祔、祥、禪、禘等都有所涉及,这些记载不仅再现了春秋贵族崇隆威仪的葬礼和繁缛持久的丧祭礼程式,同时也折射出了隐于丧葬礼俗之后的当时人们的灵魂不死、等级、宗法、孝道等思想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3.
肖灵娟 《文教资料》2014,(12):19-20
雅典是西方文明的发源,作为世界上最早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自由与民主是它的标签,雅典人素来以智慧和勇敢自诩。然而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这样一个城邦竟然“容不下”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审判”及“苏格拉底之死”不仅是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而且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桩公案。在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已然无法回到当时的情境之中发掘真相,只能依靠为数不多的史料及后世流传下来的苏格拉底的“申辩辞”探寻历史真相。在众多题为《苏格拉底的申辩》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柏拉图的作品。本文主要根据对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的解读,详细分析“苏格拉底之死”这一历史性事件。  相似文献   

14.
苦力曾经频繁出现在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中,是当时日渐衰落的旧中国的象征,也是沦落为被殖民者的中国人的符号。苦力表象就是在殖民扩张、脱亚入欧的历史语境下,日本人确认身份的一种需要,也是一种日本社会集体想象的产物,更是为维系殖民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多种政治意图的需要。在后殖民主义视域下,从形象学、符号学、哲学上的想象理论的维度上,探讨日本作家热衷于苦力描写的原因,以及投影在创作中的日本作家的意识形态是非常有意义的。曾经参加过无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北川冬彦、牛岛春子则在固有意识形态基础上,重构了关于苦力的“乌托邦”,可以说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之间存在无法逾越的张力。  相似文献   

15.
从本世60年代起,日本有的学者开始鼓吹一种新的否定我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观点。1983年以来,国内有不少学者发表文章或从史料方面、或从逻辑推理方面、或从思想方法方面予以反驳和批判。但还没有人注意到日本的“屈原否定论”之产生,同当时我国国内意识形态方面的状况有关。学者们曾集中力量驳斥的,其实并不是新的否定论的始作俑者。日本新的“屈原否定论”的提出,还有两个原因:一是以往我国国内关于屈原的研究尚欠深入,二是屈原作品读起来语言方面障碍较大。而在日本广泛流传的汉诗都是明白易晓的作品,很多人不知道屈原。京都诗仙堂供有36位中国古代诗人,第一位就是苏武,而不是屈原。这也就形成了日本一些对中国先秦文学了解较少的学者的心理定势。至于司马光何以在《资治通鉴》中没有写到屈原,相当程度上是司马光作为一个保守派人物自我保护的心理反映。  相似文献   

16.
墓葬中设置腰坑、殉狗、殉人等习俗是商文化的特征之一。东周时期秦贵族墓中也流行这些习俗。本文考察泾河流域西周时期腰坑墓的分布、年代、墓主族属、身份等特征,确认其墓主属于殷遗民,首次辨认出其中两座属于西周早期秦族先祖的墓葬,证实了秦族来自东方。本文还提出一条区别关中西部及其以西地区商代和西周考古学遗存的断代标准。认为高领袋足鬲及相关遗存的年代下限已经进入西周早期。  相似文献   

17.
列女以贞洁为根本,她们是封建社会中妇女教化的楷模。宋代列女的时代特征非常鲜明。首先宋代列女呈现出两大反向走势:一是列女为丈夫殉死,这是一个非常盲目愚昧的误区;二是列女开始追求自强独立的人生价值。其次,死于战乱暴力的列女在《宋史·列女传》中也屡有记载,由此可窥见宋代的乱世特征。此外,妓女附在《列女传》中,体现出封建社会对女性价值取向的悖谬  相似文献   

18.
陈寅恪的《王观堂先生挽词》十分著名。也颇能见其性情。这挽词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追述王氏的生平志业,长达56韵,加上挽词前的长序,合共千言,因非小文所能容纳,故不录。王观堂即王国维,关于他的死──自沉昆明湖,后来成了一段公案,至今人言人殊。但在当时,王氏的上司和同事们,包括陈寅恪在内,都认定其主因是“殉清”。这是因为王氏在遗书一开头便写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而所谓“世变”,就是指的清逊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一事。陈寅恪在其诗注中曾作说明道:“甲子岁,冯兵逼宫,柯、罗、王约同…  相似文献   

19.
直至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人殉现象仍相当普遍,尤以秦国为最。综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则可以看出:秦国人殉风气之所以最盛,是因为秦人和殷人的族源相同,都来自东方,继承了东夷的人殉习俗;同时也与秦国奴隶制的后起有关。  相似文献   

20.
在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中,《天问》是最难读的,其中有诗人的天才气质原因,也与当时的语言环境和神话运用有关,后两点是我们理解屈原作品的重要途径,在一些难点上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