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一年了。一年来中国媒体对四川地震报道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党中央的高度褒扬。赢得了广大民众的一致好评,也赢得了国际媒体界同行的尊重。有专家学者说,中国这次对于四川地震的报道“将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有学者说这将在世界新闻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汶川大地震相对于以往的灾难报道有哪些新特点,这次新闻报道对于以后灾难报道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同时又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新闻理论界已经开始探究,本文试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新闻史上,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当灾难发生后,中国媒体迅速反应,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展开了一场全天候、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连续报道.大大提高了中国媒体在全世界的公信力,也充分展示了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也触动了新闻工作者敏感的神经,短短几天时间,数千名记者云集灾区,媒体的积极介入让公众能及时了解灾情,并鼓舞起了抗震救灾的极大热情;也使本次灾难报道成为透明度很高,并赢得国内外普遍赞誉甚至被称为是具有中国新闻史里程碑意义的传播范例。  相似文献   

4.
《新闻世界》2008,(7):116-116
这是中国媒体第一次全面覆盖一场灾难,既然是第一次,自然就有很多值得留意和检讨的地方。检讨,不是为了打击士气,更不是要在伤口上撤盐,而是为了走出一条更宽广更有远景的大道。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新闻史上,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当灾难发生后,中国媒体迅速反应,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展开了一场全天候、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连续报道,大大提高了中国媒体在全世界的公信力,也充分展示了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6.
新闻报道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从文本的生成、传播,还是受众对新闻文本的解读,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本文立足于舟曲泥石流灾难事件的报道,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切入新闻报道,探讨新闻报道之得失。  相似文献   

7.
新闻报道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从文本的生成、传播,还是受众对新闻文本的解读,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本文立足于舟曲泥石流灾难事件的报道,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切入新闻报道,探讨新闻报道之得失。  相似文献   

8.
重大的自然灾难往往会产生海量的负面信息,作为接收报道、处理这些负面信息的一线媒体人,必然会受到这些负面信息的冲击.如果不懂得自我转移、自我排遣、自我保护,一线媒体人就很容易被这些负面的"病毒"信息所感染,在心理上产生"替代性创伤"症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5.12”汶川大地震检验了中国政府的执政能力,也检验了中国媒体的公共责任和舆论传播水平。在这场与大自然的生死抗争中,广播作为现代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显示了巨大的传播优势和存在价值。面对灾难,主流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权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新闻求证面临诸多新挑战新闻求证与新闻报道是一对孪生兄弟,只要有新闻报道,就存在着新闻求证的问题。自有新闻史以来,新闻求证难就一直困扰着媒体人:寻找新闻真相的过程是复杂甚至漫长的,会遭遇各种因素的阻碍和干扰。在传播手段空前发达、媒体竞争空前激烈的当今,新闻求证也增加了诸多新挑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媒体在2008年5月12目14时28分突发的汶川8.0级地震报道中所显示的空前自由度。让世界刮目相看。媒体开放、自由、客观的报道,不仅保持了社会安定,消除了民间谣言、惊恐慌乱的现象。也大大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同样重要的是,中国因媒体的开放牢牢掌握了话语权,中国政府和媒体均赢得了国际声誉;让一些有偏见的国外组织、媒体和政要无隙可乘,难以妖魔化中国。详实地总结此次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性、报道的方式;在伦理道德、人文关怀等方面的良好经验,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5·12”汶川大地震对我们国家和受灾地区的人们来说无疑是灾难和苦难,但就新闻工作者而言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以及职业精神、人格力量的锻炼和检验,新闻记者对这场抗震救灾的报道毫无疑问可以在中国新闻史上写下厚重而光彩的一页。但是历史在记录这场抗震救灾中的新闻记者时,也显现了一些“二难”的局面,即记者面对压在废墟中的受难者,是及时地用新闻去传递灾情和记录历史,还是像一名救援战士或志愿者,以极大的同情心去营救罹难者?现实给新闻工作者出了一道难解的命题。  相似文献   

13.
因为前所未有的开放、宽松和透明,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之丰富,为中国新闻史上罕见.从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国内外媒体就各显其能,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最真切的文字,向外界传递灾情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4.
色彩作为报纸版式设计中的视觉元素,是报纸版面视觉语言的主要构成之一.要明确色彩在版式设计中的应用,就离不开对于色彩应用载体的文字、图形以及背景的色彩配置的认识.这些要素之间的色彩配置关系不是简单、平淡的组合关系,而应是具有积极的参与性和创意表现力的可操作手段.本文从色彩的对比性、色彩的和谐性、色彩的节奏与韵律等三个方面论述了色彩语言在报纸版式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从“媒体表情”看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情"作为非语言符号的一种,当属其中最生动、最有感染力的.它所代表的都是被外显化了的内部情感,总是时刻伴随着主信息--言语在信息交流中传递着主体的心声.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党的新闻工作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探索主流媒体的转型发展之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推动新时代党的新闻事业创新发展。【方法】文章以党的新闻史为脉络梳理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总结历史经验,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全媒体传播工程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媒体融合。【结果】得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主流媒体转型发展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论】一以贯之坚持党的领导,创新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是加速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根本保障,也是主流媒体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灾难性事件因其突发性以及后果的不能预料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往往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然而,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个别媒体存在着缺失人文关怀精神、违反新闻伦理的现象,对受灾人员造成新的伤害。本文从其发生的原因及对策等方面讨论了媒体在灾难报道中应注重人文关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公民报道并不是在汶川地震中产生的新事物,但在汶川地震中,公民报道所显示出的强大的规模和力度以及与之前不同的特点,则更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9.
电视是一种特殊的可视媒体,其性质决定着主持人的形象局部或全部在屏幕前"曝光",主持人的表现可以使节目锦上添花,也可以使节目雪上加霜,一档好的节目除了主持人的语言尤为重要以外,其非语言符号,即主持人的相貌、体态、服饰、肢体表现以及道具运用也是传播的重要"战术"。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将其称作"一种不见诸文字,无人知晓,但大家都有理解的微妙代码"。一、无声语言可增强节目感染力主持人的相貌、服饰,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等非语言符号能真实地传达无声语言的情意,渲染环境气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论。中国共产党党刊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实践和理论的载体。党刊发展研究贯穿中国现代新闻史的主线,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教育,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方法论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