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何志兰  吕青 《情报杂志》2007,26(9):32-34
对信息势差的含义与表现形式进行了简要分析,探讨了信息势差一定程度、一定时期、一定层面内存在的哲学、结构及社会的多重必然性,研究了信息势差适度存在的合理性判断与自我认可、社会认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此来优化晋江市的经济结构,推进晋江市经济优化的进一步升级,已成为晋江市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是晋江市当前乃至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的主要经济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的开拓与发展则有赖于高新技术人才的成长与开发,结合晋江市的实际情况,谈谈晋江市科技人才流动的原因及其对策,旨在能进一步找出导致晋江市科技人才流动的内在因素和实际因素,巩固和发展晋江市的科技人才队伍,为经济增长做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借鉴了物理学中势差的概念与原理,用两区域产业转移模型,从经济势差、产业势差、成本势差、交易成本势差、技术势差五个方面对我国东部发达省级区域与欠发达省级区域的产业转移发生势差进行综合评价.基于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采用历年年鉴的数据测算出各发达区域至各欠发达区域的产业转移发生势差的评分结果.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中国各发达地区转移至各欠发达地区的转移趋势可以用产业转移发生势差加以估计,各地区的产业转移发生势差综合评分与各地区在中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基本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5.
科技人才是科技工作的主体,同时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由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因素制约,造成基层科技人才流动难,机制不活。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营造人才流动的良好氛围,优化人才流动的外部环境;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保证人才市场有序运行;加强法制建设,规范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的运行。  相似文献   

6.
科技人才流动具有其规律性,科技人才的流动与知识的良好匹配相关联,存在知识内容和知识表达的双重匹配。科技人才的流动遵循社会认知匹配的原则,实现共同语言和共同愿景上的双重匹配。科技人才的流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刚性流动,通过多种类型的柔性流动突破科技人才工作地点和组织的界限,从更广的范围配置科技人才资源。从发展科技人才中介组织、建立相关法律法规、构建科技人才信息库及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优化科技人才流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宁夏科技人才流动的原因、途径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宁夏科技人才流动情况调查的数据资料,深入分析了宁夏科技人才流动的原因、途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引导科技人才有序流动、合理配置科技人才资源、防止科技人才流失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库克曲线原理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接触一项新的工作时,其创造力会快速增长,工作的积极性和活力也就随之提升。为了激发和保持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力,则需通过不断开辟新的工作领域,加强学习交流来保持科技创新能力,这样也就会使科技人才流速加快,则凸现出加强对科技人才的流动管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技术位势的测度基础上,区分低位势企业-高位势学研机构、高位势企业-低位势学研机构两种类别,构建混合回归模型及个体效应模型,运用我国制药企业1995-2012年的产学研联合发明专利数据,对不同类别组合和同一类组合内不同影响时期技术势差对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效应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中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短期效果显著优于长期效果,而合作主体双方技术势差对企业技术能力成长存在长短期上的异质性,并受到双方相对技术位势关系的调节。在低位势企业-高位势学研机构合作中,技术势差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能力的成长,其中短期效应达到显著;在高位势企业-低位势学研机构合作中,逆向技术势差的存在会显著抑制企业技术能力的长期成长。  相似文献   

10.
徐茜 《科学学研究》2020,38(8):1397-1407
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科技人才的流动路径影响知识的流转,进而对创新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以往研究对人才流动路径的解释囿于微观心理和宏观市场/制度两个层面。通过多案例扎根分析,从网络中观层面研究了知识网络和社会网络对科技人才流动路径的影响。发现科技人才的流动存在:(1)知识路径,包含知识关联性路径和专业化路径。关联性路径源于知识网络中知识间的关联性,受匹配效应、网络效应和增值效应的影响;专业化路径源于知识网络中知识模块化所导致的知识专业性,受学习曲线、声誉价值和转换成本的影响。(2)社会路径,包含社会联系性路径和认知性路径。联系性路径源于社会联系的影响;认知性路径源于共同认知框架,受知识背景、文化背景和专业能力评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加强机制改革 促进21世纪科技编辑队伍的成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制约科技期刊编辑队伍成长的主要原因,指出通过机制改革,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编辑群体人才的成长,并阐述了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PCA和TOPSIS的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支持能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支持能力评价问题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课题.在建立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支持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首先采用PCA对我国若干个城市的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支持能力评价指标数据实现高维变量空间的降维处理,然后对降维处理后的数据使用TOPSIS方法,根据主成分要素确定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将被评价城市的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支持能力按主成分要素的理想解近似度进行排序评价.实证分析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可靠性.本研究为城市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支持能力评价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新的模型.  相似文献   

13.
科技期刊创新重在人才的吸纳和使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科技期刊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期刊创新首先就是为知识创新工程服务。高素质人才(包括作者、编者、审者)是科技期刊创新的关键,在科技期刊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科技期刊创新中应主动营造人才创新的良好氛围,充分吸纳和合理使用人才。  相似文献   

14.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而科技人才的个体创造力是构成组织和国家整体创新的基础。抽样调查了全国31个省级区域和7个全国性学会的5180名科技人才,分析探讨了我国科技人才创造倾向的总体状况以及性别、年龄、学历和职称等个体因素对我国科技人才创造倾向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创新活动的管理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科技查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贤奇 《现代情报》2009,29(6):170-171,175
我国现阶段存在科技查新人才学科专业知识不全面和缺乏有效的科技查新人才培养途径的问题。以现有高等教育专业为基地,有针对性地设置文献检索、目录学、信息分析、文献数据库等与查新有关的课程,同时,以图书馆学等专业为基础,增加其它专业知识课程,是培养科技查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对在职的科技查新人才,通过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者在职参加相关课程的学习,培养成为优秀的科技查新人才。  相似文献   

16.
根据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赛事经验,针对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创新教学理念、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以及构建赛事平台等方面,论述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具体模式。实践证明,学生的竞赛成绩明显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和水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可燃类冰状物质,广泛分布于深海和常年冻土地区。据初步估计其蕴藏的碳总量是全球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两倍,因此被认为是未来的替代能源。同时,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和释气还可能对全球气候和海底的稳定性造成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简述了21世纪我国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的历史重任;分析了我国科技期刊编辑队伍面临的严峻挑战;说明了新世纪科技编辑人才必备的素质;阐述了培养、吸引和用好科技编辑人才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国外科技期刊运行机制和发展环境研究   总被引:5,自引:8,他引:5  
分析了国外科技期刊宏观运行环境中成熟的市场机制、完善的法律环境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三个最主要因素.认为成熟的市场机制是科技期刊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完善的法律环境是与成熟的市场机制相伴而行,为科技期刊的适度竞争、有序运作保驾护航;政府的宏观调控在科技期刊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服务”作用。在对国外科技期刊宏观运行环境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国情的一些战略性思考和七项战术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0.
依据ESI及WoS 数据库中的数据,以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两个学科领域为代表,将高被引论文作者的论文产出、所属机构、机构间流动、国家间流动及学科变动等职业生涯轨迹标识作为测度指标,探索国际科技人才在成长过程中所呈现的特征及演变规律,为国家制定人才政策、促进人才成长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