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马宁  杨锋 《精武》2012,(15):53-54
课余体育饭练是学捩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铜仁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饭炼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对调查中反映出来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钟对性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冯艳 《体育科技》2011,32(4):153-157
课余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都能起积极作用。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问等科研方法,从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角度对高校高年级女生对学校组织课余体育的需求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着手,认为从小养成的习惯、家庭的影响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余体育的首要因素,学校良好的体育氛围、明确的监督机制也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余体育的重要因素;并提出加强学校管理,引导健康生活;加强理论引导,树立终身体育观;丰富组织形式,正确引导学生参与行为等一些参考性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问调查等方法,对课余体育在现代中学体育教育中的意义进行了调查分析。用以了解现代中学体育教育改革的现状和新的教育理念。以及在现代中学体育教育中加强课余体育的重要意义。本文既阐叙了现代中学体育教育中没有合理、有效地发挥课余体育的作用,又强调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课程的改革在不断更新中。尤为创新的是本文将课余体育对现代中学体育教育改革中的快乐体育、终身体育、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的教学新理念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得出了一些适用于实际情况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汤寅 《精武》2012,(29):60-60,62
体育健康知识是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和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知识技能。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学中体育健康知识内容以及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从运动习惯、突发事件、渗透时机、运动技能教学和课余体育文化生活入手的渗透方法,以期让学生掌握科学、健康、安全、文明运动的基本知识技能。  相似文献   

5.
课余生活方式的选择是一个人人文素质的综合反映。文章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课余生活方式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发现其课余生活方式丰富多样,但主要是以满足感官刺激的一些轻松、娱乐和简单的内容为主,而内在的精神文化内容却很少有人涉足,足见其人文素质一般。主要原因是学生自身的素质不高、学校对课余生活的重视不够以及当今社会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建议,希望能引导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课余生活向更有人格修养更有生活情趣的人文素质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阳光体育运动与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之间的关系,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理念、激励机制以及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主观与客观条件的分析,阐明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对促进学生健康的作用。结果表明:中学生时期是个人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阶段,阳光体育运动是促进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有效手段,学校要认真开展好阳光体育运动来促进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关于高校体育实施健康体育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高校体育改革的重点是实施健康体育。实施健康体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适应体育大环境的需要,更是个体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需要。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生和在职大学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和分析,提出了目前高校实施健康体育一方面要提高师生的健康意识,另一方面需对高校体育教材和考核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对中美两国高校课余体育目标设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美国高校课余体育目标注重于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发展,如生活幸福感、公平竞争与合作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而我国高校课余体育目标则仅仅局限于身体素质的提高、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研究认为:我国高校课余体育目标局限于学生个体的生物存在性;美国高校课余体育目标设置在兼顾学生个体的生物存在性更关注学生个体的社会存在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仅是运动能力的培养,也包含了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锻炼能力和良好的健身习惯。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布置及完成可以打通体育核心素养中的内在关联,既有利于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对学生终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养成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英 《西藏体育》2009,(2):41-4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现代生产扣生活方式造成体力活动减少,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形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类比以往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而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根据现代教育的发展与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使体育教学从以前的竞技体育为主向“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的方向转变。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师本身从课改后的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的转变等几个方面提出如何尽快适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体育运动在现代社会中蓬勃发展,成为不同人群、不同民族和不同意识形态国家普遍接受的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现象。体育运动的现代价值在不断提高,它既是现代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体育以它独特的方式锻炼人们的意志、品质、完善人们的心智,增强人们的体质,陶冶人们的性情,同时体育已成为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和现代化的一种积极健康的力量。体育像人体的血管一样渗透到社会机体的各个部分,已经成为一种规模巨大,构成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健康消费:当代体育消费文化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美学的角度探讨当前体育消费文化的现状和成因,并对其反思。体育作为健康消费是一种伴随现代性而来的现实的文化现象,它是体育经济意义的文化向度折射,它反映了人的消费行为的消费理念在当代社会中的嬗变;它是把消费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体现自己个性的重要手段;它更多地被具有社会意义的符号性的东西所渗透。虽然体育消费的审美化带来了精神肉体的庸俗化和平面化,但它张扬的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丰富了人们对"自我"问题的认识。进行合理的体育消费,要注重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受动性与能动性的动态统一,遵循文化发展内在规律与发挥经济对文化的基础性作用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刘小华  黄鑫 《湖北体育科技》2012,31(6):678-679,689
湘西土家族体育养生文化源渊流长,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沉积,蕴藏着极其丰富而又珍贵的文化宝藏。由于地理位置、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及社会制度的不同,孕育了其独特的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在初步分析土家族体育养生文化的基础上,从指导思想等方面探讨了其体育养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具体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唯物辩证分析法、文化历史研究法(历史比较方法、)等。研究结论能够为现代养生与保健科学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价值,从宗教文化、尚武民风和民族习俗等方面探讨体育养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为进一步开展土家族体育养生文化研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试论休闲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因素——趣与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入21世纪,休闲体育越来越被人们推崇为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休闲体育具有趣味满足的价值取向和多层次的审美特征,这是休闲体育的重要魅力之所在,也是推动休闲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本文试图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探询休闲体育的特征,为人们参与休闲体育,丰富现代生活方式提供理论上的帮助及实践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职业女性闲暇体育生活现状调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调查发现,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职业妇女对闲暇体育认识不足,闲暇文化单一,参与体育的意识差,体育消费意识滞后,闲暇生活方式陈旧,对体育的关心程度低.还没有建立科学的、现代的体育新理念.在此调查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给儿童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现代生活方式对儿童健康影响进行分析以及体育与健康教育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得出结论体育与健康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凤阳县城三所院校退休教职工进行体育生活方式及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研究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结果显示: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是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主要途径,是老年人科学健身、预防与治疗疾病、延年益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过去学术界对近代体育研究主要有整体性和专题性研究,整体性研究是以时间为线索,突出了体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专题性研究则主题明确具体,但整体性欠缺。文章在广泛搜集史料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法,以“体育革命”为主旨,兼及整体性和专题性的特点,全面分析了近代中国体育从竞技体育到大众体育的嬗变及其对当代中国体育发展的历史启示,凸显了近代体育发展内在关联性和逻辑因素以及近代体育研究的历史价值。认为近代中国体育兴起后,体育比赛和体育运动会改变了近代体育发展的方向,引发了体育“锦标主义”和竞技体育的发展,从而偏离体育发展的真正目的——保障个人健康。“九·一八”事变前,有人提出要改变体育的“竞技主义”和“锦标主义”倾向,但几乎没有什么成效。日本入侵所造成的民族危机刺激了中国人的麻木神经,体育界再次批判了体育“竞技主义”和锦标主义,提倡“体育革命”和体育大众化,引起国民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体育大众化的重视。然而,竞技体育的根深蒂固和中国人追求的形式主义,使中国体育大众化的效果大打折扣,近代体育大众化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通过对近代中国体育发展转变的梳理,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近代体育发展的整体趋向,也可以为当代中国体育发展提供必要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弘扬我国传统体育,取其精华,用之于民,搞好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类的身体素质,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只有把我国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很好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既健身强体,延年益寿,又达到充分表现其竞技性和表演性,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之目的。文章从传统体育的功能出发,论述了民族传统体育对改善人类的形体、气质等非语言艺术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寻休闲体育与海西城市化发展的互动作用,采用文献资料法与综合分析法对两者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休闲体育是海西现代体育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引领现代海西人实现文明健康的生活,培养现代海西人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在调节现代海西人有关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行为,满足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等方面具有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重要意义。同时,海西城市化的发展也为休闲体育的内容和层次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为休闲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