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丽 《山东教育》2007,(7):88-88
我抚摸着他充满悲伤的大脑袋,有点后悔替他买回这两个脆弱的小生命,这对儿子的伤害太大,他满怀希望地替小鸡设想的“生活之路”才刚起步,就让他经历小鸡的死亡……不过,这似乎会让他对生命的认识具体一些,完整一些,也会让他对生命的爱更具体一些,完整一些。  相似文献   

2.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是务实务本的教育,它专注于人的成长,以人的发展为本;它追求崇高的、诗意的教育理想,有一种高尚情怀的在里面,它是教育的本原。因其务实务本,要实做、用心做、负责任地做,唯其实才能出成效;因其教育理想的神圣和崇高,值得不懈地追求。  相似文献   

3.
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大基本要求,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来开展。语文教育要力争实现从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以人为本”的历史性转变。语文教育只有溶入生活,才会具有生命活力。语丈是最凸现人文性,充满感情的,在语文教育中多为学生提供和生活拥抱,与心灵对话的机会,可以点燃生命创造奇迹。  相似文献   

4.
四、诗歌养生 我从10岁起就开始写诗,一直写到如今,整整7载,已写诗3000余首。前两年清华大学出版社为我出版了《生命在高处》诗集,其中的散文,实际上也是散文诗。  相似文献   

5.
高朝俊 《语文学习》2010,(7):98-100
诗与散文都有较强的抒情写意的功能.它们常常选择容易动情的事物作为自己的描写对象。但是.诗歌和散文毕竟有各自不同的审美规范.这就决定了它们即使描写相同的题材.也会有各自不同的写法。例如。同样写别离、送行,诗歌常常选择最动情的一个短镜头、感情最强烈的一个饱和点,作高度的概括和浓缩:“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不免要看看报、读读书。目的有三个:一是为了获取一些信息,知道在某个时空范围内发生了什么。二是为了得到某些知识,如历史知识、科学知识等,知晓你要了解的对象“是什么”,以及与它相关的缘由。三是学习与鉴赏,主要是读读小说、散文、诗歌,在作者为我们营造的虚幻世界里畅游一番,获得审美感受,或学习创作方法。这  相似文献   

7.
实地参观有利于幼儿获取真实的、直观的相关知识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是让幼儿感受生活、感受真实世界的好方式,也是我园《发展幼儿能力课程》的一大特色。下面就大班参观“消防队”一例看其意义。  相似文献   

8.
说到小动物,大家一定会想到自己所钟爱的那些小精灵——也许是温柔和顺的小猫咪,也许是活蹦乱跳的小狮狗,也许是伶俐机敏的白鸽,也许是色彩斑斓的鱼儿……是啊,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是地球大家庭中的成员,有了它们,世界才变得那样多姿多彩、趣味无穷、奥妙神  相似文献   

9.
作为承载课程文化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关注课堂的开放、关注课堂的生成已成为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亮点。要获得生活化课堂的有效追求,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情感”,关注教学的“细节”,注重学生的“融入”,追求教育的“无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活化课堂无序与有序的统一,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相似文献   

10.
刘元举的散文从城市与西部不同的生活形态和意识形态上宏观地把握现实人生批评现代城市又无法逃离城市;极尽笔力描绘西部残缺悲壮的景致,抒写个性升华的生命感悟,使散文具有了独立的散文品格.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究竟该怎么上?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笔者觉得,这语文课的“宗”,就是语(言)、文(字),说得“诗意”点,要飘溢着语言文字的芬芳,说得直白点,要洋溢着语言文字训练的种种乐趣。  相似文献   

12.
孙彩平  贾长胜 《中国德育》2006,1(7):22-24,41
闲暇生活由于具有自由与自为的特性而更能体现人的德性及其对德性精神的理解。工业化社会追求效率的原则驱逐了生活中的闲暇,也放逐了闲暇道德。现代德育也以注重工作及制度化生活的引导与规约为主要议题,因而导致了人的制度化生活与闲暇生活以及人的德性发展的不和谐状态。从和谐德性与人性发展的角度来讲,德育改革应该关注闲暇德性。  相似文献   

13.
张荣 《现代语文》2009,(7):11-12
经中的婚恋诗极具艺术魅力,以朴实生动的笔触,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社会人们对生活极大的热情,对爱情美好的憧憬。《将仲子》一诗的主题历来争议颇多,本文从典型的历史背景、特殊的恋爱环境、羞怯含蓄的爱情表白、原生态的大胆追求四个方面分析,认为该诗是一首隽永含蓄的少女诗意的恋歌。  相似文献   

14.
几年前还是奢侈品的手机,现在已经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了。所以,当记者说起采访关于学生与手机的话题,不光学生们感慨良多,家长和老师也争相发言。各执一词。本文照搬实录,这些故事有没有也发生在你身上呢?  相似文献   

15.
校门口多了一个卖小鸭雏儿的小商贩。鸭雏儿通身被涂上极富个性的色彩,一元钱一只。 不久,班级里便闹起了“小鸭灾”。一时间,课堂内“呷呷”声此起彼伏。在其他课任教师的一片抱怨声中,我再三再四申明要爱护小动物,要学会善待生命,要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教导,但均未奏效。一些小鸭子被没收到办公室,烦得老师们无法办公。  相似文献   

16.
作为培育儿童生命的班级文化,其生成与儿童生命的成长是相辅相成的。儿童生命的开放性与确立性,决定了儿童生命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决定了它期望于教育的首先是自由生长的空间。与此同时,儿童生命的精神飞跃只能蕴含在对寓于生命底蕴的教育文化的审美感受中,生命、自由与美的完美统一,就是班级精神文化的全部内涵。循着这一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实际的学习中,由于学习者在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不同,其学习与解决问题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新课程要求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要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内容以“新、活、实”为立足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适应新课程内容改革的“有所为一有所不为”思维模式。“有所为”即紧扣新课程内容之“本”来选择授课内容,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与学生生活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关联的内容,以能力培养为着眼点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有所不为”即舍弃新课程内容之“末”去更新授课内容,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不必照本宣科,局限师生的“随意性”发挥,不拘泥于教材中已有的结论。唯书本是诺。  相似文献   

19.
作为塑造学生灵魂、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人格、启蒙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语文教学在新世纪挑战面前应该做些什么,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大问题。纵观国内语文教学现状,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教学还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说在很大程度只停留在口头上。在许多学校,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教学过程中总是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强调语文的知识体系,考试模式单一、呆板,忽视了学习主体的需求和特点,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不少地方在阅读教学中还一味偏重琐碎的分析,放弃了语文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导致语文课程本来具有的文化功能流失。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主动性,缺乏创造性,缺乏情感品质。这与时代所呼唤“关注生命,关注人格,关注尊严”的主题是背道而驰的。面对这种不良现状,我们必须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并进一步加以革新。下面略陈陋见。  相似文献   

20.
陈庆 《教学研究》2006,(6):559-562
面对时代的挑战,数学课堂既要超越知识和技能的篱笆,又要突破以“人文“代替数学的重围,走向智慧.追求人文,生成智慧的学习;营造充满情趣、乐趣的数学课堂,这是笔者对心中的数学课堂的诗意畅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