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中日两国377名大学生的金钱态度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以探讨其在国籍、性别、工读经历、贷款经历、居住地区、家庭形态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差异特点。结果表明:(1)中日两国大学生较少地看重金钱的象征意义;在使用金钱时比较谨慎,对未来金钱的使用也比较有计划性;消费时,对商品的价格经常抱有怀疑的态度;视金钱为引发焦虑的来源。(2)中日两国大学生在金钱态度的4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3)贷款经历对两国大学生金钱态度的权力一名望、不信任维度影响显著;居住地区对两国大学生金钱态度的金钱焦虑维度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金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所代表的心理意义要远远超出其现实的经济意义。研究者探讨了人口学变量、家庭背景、人格和文化传统等对金钱态度的影响以及金钱态度在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领域的应用。未来研究应全面考虑、深入探讨金钱态度的影响因素,加强金钱态度在相关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金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所代表的心理意义要远远超出其现实的经济意义。金钱态度是金钱心理的核心命题,对其结构和测量的研究来源于西方,主要有金钱语意差异量表(Money Semantic Differential,MSD)、金钱态度量表(Money Attitude Scale,MAS)、金钱伦理量表(Money Ethic Scale,MES)、金钱重要性量表(Money Importance Scale,MlS)以及国内研究者借鉴西方编制的相关问卷。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总结经验,进一步研制严谨精密的金钱态度测量工具,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金钱时刻渗透在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具有丰富的意义,本文主要论述金钱态度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包括金钱态度量表的结构和编制、金钱态度差异研究和金钱态度与心理健康、日常行为等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金钱态度和幸福感关系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金钱态度量表(MAS)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中、日两国377名大学生的金钱态度和幸福感进行调查,以分析中日两国大学生金钱态度和幸福感的关系.金钱态度中的权力名望、不信任和金钱焦虑维度与幸福感的各维度存在负相关;只有维持保留维度与幸福感的各维度存在正相关.在东方传统文化环境中,人们只有在拥有金钱而不是消费时,才能感到更加幸福和快乐.  相似文献   

6.
国外金钱心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考察、分析了国外金钱心理研究的理论和实验成果,勾勒出金钱心理研究的背景、意义、理论基础、结构维度及其实践价值。通过分析发现,金钱并不仅仅是一种交换工具,它隐藏着人们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反映着人们的人格特点和价值期待,并由此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对金钱心理的研究,既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又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金钱观是人们对于金钱的基本看法、观点及态度,不仅对人们日常的消费行为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而且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及人生观。研究发现当前的中学生金钱认知水平较高,但具有一定的功利性;金钱情感不稳定、易波动;金钱行为倾向多元化,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短视性。他们在金钱行为倾向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在金钱认知、金钱情感及金钱行为倾向上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同时研究发现家长的文化水平会导致中学生的金钱认知和金钱情感的差异,但对子女的金钱行为倾向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采用问卷法对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21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中职生金钱态度存在权力—名望、焦虑和品质三个不合理倾向;心理健康状态90.5%为中等及以上;消费行为总体健康:求实性消费最高,之后依次为冲动性消费、超前性消费、攀比性消费。金钱预算、不信任与求实性消费正相关。金钱预算与攀比性、冲动性消费和消费行为负相关,权力—名望、焦虑和品质与三者正相关。焦虑和品质与超前性消费正相关。金钱预算与心理幸福感正相关。心理健康、心理幸福感与求实性消费正相关。权力—名望、焦虑和品质能预测消费行为。求实性消费能预测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9.
庄林湖 《成才之路》2010,(22):102-I0001
不少人认为,幸福的前提在于金钱与地位。我并不否认金钱与地位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但如果过分强调金钱与地位的作用,甚至把它们与幸福画等号,那就未免太狭隘了。社会个体的差异性和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是极为复杂的。金钱与地位只是其中的一小方面,不同人对其重要性也持不同态度。由此可见,金钱与地位并不是决定幸福感多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3):143-147
考察了大学生的环保态度是否存在金钱-环境可替换性效应,及其在金钱与环境领域之间的时间折扣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显示:大学生环保态度存在金钱-环境可替换效应;大学生在环境领域中的时间折扣率显著高于金钱领域;收益情境下的时间折扣领域差异比损失情境下的领域差异更为显著.分析认为大学生在面临环境问题时更倾向于采取支付金钱的方式去保护环境;相对于金钱事件,大学生更关注环境事件的当前结果而非长远结果;收益情境下,被试的时间折扣率对领域变化更敏感.  相似文献   

11.
刘丽颖 《文教资料》2014,(30):51-52
作为元代最重要文学体裁之一的散曲,充分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状况与元人生活面貌。《全元散曲》中涉及金钱财富的散曲,语言直白坦荡,可见元人对待金钱财富的一般态度。按对金钱财富的渴求程度,归纳了唯金钱是图、挥霍钱财以享乐、对金钱财富淡漠等三类主要的对待金钱的态度,并分析了不同金钱财富观念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2.
采用<金钱心理问卷>、<不道德工作行为情境问卷>,随机抽取409名政府机关公务员,调查分析他们的金钱心理成分、类型及其特征,以及不同金钱心理类型人在不道德工作行为可能性上的差异性.研究发现,中国公务员金钱心理可以分为九成分(好,坏,成功,自主,公平,非激励,预算,挣钱,捐款)四类型(金钱崇拜者、金钱不满者、金钱排斥者和金钱冷漠者);不同金钱心理类型在不道德工作行为上有显著差异,表现为:金钱不满者比其他金钱心理类型的人有更高的从事不道德工作行为的可能性,而金钱排斥者比其他金钱心理类型的人有更低的从事不道德工作行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金钱心理与不道德工作行为:管理人员和大学生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抽取204名企业管理人员和395名大学生为被试,运用自编《金钱心理问卷》和《不道德工作行为情境问卷》,调查分析管理人员和大学生的金钱心理类型及其发生不道德工作行为可能性的差异。研究发现:金钱崇拜者和金钱不满者与金钱排斥者、金钱冷漠者相比,更可能在工作压力的情境下从事不道德行为;金钱冷漠者和金钱排斥者比金钱崇拜者更可能受到不道德组织氛围的影响;大学生比管理人员在工作压力、从众、组织氛围等情境中更容易发生不道德工作行为。  相似文献   

14.
语言的历史是民族文化历史的见证,语言中蕴藏着民族文化的内涵。金钱文化熟语是探究人们金钱观的活化石。本文从人们对金钱作用的认知和对待金钱的态度两个方面探析潜藏在汉语熟语中的金钱文化观。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长久以来试图寻找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然而研究结果却未提供太多支持性的证据,其原因之一在于对态度结构的复杂性缺乏清晰的认识。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兴起使我们认识到态度既包含意识的成份,也包含无意识的成分,即所谓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区分。本研究在综合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对于个体行为的预测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竞争态度是指个体对竞争事件作出反应时所持有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因素。在全面总结竞争态度的概念、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指出现阶段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两个实验研究了内隐态度和启动态度对大学生分享行为表现的影响。实验一:选取62名大学生,采用IAT方法研究高分享态度和低分享态度下的分享行为表现,结果发现高分享态度组表现出的分享行为水平明显低于低分享态度组;实验二:选取120名大学生,研究分享启动态度下的分享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启动态度条件下的分享行为水平明显高于非启动条件下的分享行为表现。两个实验表明,内隐态度对大学生的分享行为产生了消极影响,而启动态度则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金钱价值观就是指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形成的对金钱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时所持有的内在尺度.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立足于重庆女性素质调查,从三个方面对重庆女性的金钱价值观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女性对钱的重视程度与学历成反比;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群体的女性其金钱价值观存在差异性:同时重庆女性的金钱价值观也具有一致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研究法,从体育态度、体育锻炼频率、体育锻炼时间、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相关性、影响体育锻炼行为因素五个方面,对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讨论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研究中存在的缺失,并对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等待时间知觉,即人们在等待过程中对等待时间长短的主观知觉,并作为一种心理体验影响人们的行为。本研究结合心理定势理论、时间知觉的标量计时理论,采用时距估计范式探讨了不同启动条件对决策的影响以及等待时间知觉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也即,在等待的过程中,人们的等待时间知觉在时间启动和金钱启动条件下存在何种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内部机制是否可以通过标量计时理论中开关的闭合程度(也即对时间相关信息的关注程度)进行解释,以及时间与金钱的相互转换是否遵循心理定势理论。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启动条件(时间/金钱)对决策行为没有显著影响;不同被试类型对决策行为影响差异显著,既有钱又有闲的被试更倾向于进行时间优先的决策;启动条件与被试类型交互作用显著。等待时间知觉在不同启动条件下对决策影响的中介作用显著,在不同被试类型条件下中介作用不显著。本研究将时间知觉与决策理论相结合,拓宽了相关研究领域,同时也为从时间知觉角度减少非理性决策行为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