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七”     
《汉语大字典》释“匕’云:‘“七,数词。六加一的和。”这是“七”字的基本意义。在说解“七”字的字形及本义时,引《说文》云:“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卖出也。”并引了山《数名古谊),谓“‘七’古通作‘十’者,刊物为二,自中切断之象也……考其初形,‘七’即‘切’字”。丁山所谓古字,当是指甲骨文及六国古文。甲骨文“七”字与“甲”字相同,都像今日的“十”字以甲骨学小辞典》说“七”字的横比“甲”字的横较短,并非普遍如此人《说文》释“甲”云:“甲,东方之益,阳气萌动,从木戴车甲之象_一日人头直为甲,甲象…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笔是写字画图的工具。因此,以“笔”字组成的合成词,不管“笔”字置前,还是“笔”字挪后,基本上都与“写”有关,这是由于“笔”字本身含义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释“范”     
张春秀 《兰台世界》2016,(3):157-158
文章梳理了范、範、笵三个字的意义,指出了现在的简化字"范"承担的意义其实是三个不同字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长沙晚报》3月10日B2版所载《"步"字写错了吗?》,对我省一位老领导所题"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中的"步"字下半部分写成"少"提出了质疑。但该报同时刊载了罗道先生《"步"可以这样写》。罗先生的依据是欧阳询和赵孟頫都曾将"步"下面写成"少"。窃以为这种观点新闻媒体不应赞同,因为《字典》等字书就是写字之"法典",不能有名人写错别字就否定"法典",正如不能因有名人受贿就承认受贿的合法性一样。 "步"是会意字,古字形是两脚一前一后,任何一部  相似文献   

5.
戴、带二字读音相同,但字形字义悬殊,有时容易混淆。“戴”的初文为“異”。在甲骨文中,“異”为“人头上戴物,两手奉之之形”。“異”演化为“戴”,只是加了一个声符。“戴”的范围后来显然并不限于头,如耳上可以戴环,颈上可以戴链,胸前可以戴花,手上可以戴表……凡加于上皆曰戴。不过,“戴”的本义毕竟是加之于头,因而又引申出尊奉、崇敬等义,如爱戴、拥戴、感戴。 带,《说文》的解释是:“绅也”。这是古代士大夫束衣的腰带,故其字“像系佩之形”。这种腰带其实也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绅士”一词便是由此而来的。因带上常佩以饰物,故又可解作佩、挂。由带的形状、功用,后来还引申出携挈、引领等义。 作为单音词,戴、带还是容易区分的。如“戴帽”不能写作“带帽”,“戴花”不能写作“带花”,“带电”不能写作“戴电”,“带兵”不能写作“戴兵”。  相似文献   

6.
“道”字是《老子》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在书中出現的次数多达七十三次。在每个章节中的意义不尽相同,在不同的层面上表达了《老子》一书的哲学思想。本文试图通过“道”字在《老子》一书中不同的意义在各个章节中出現的情况,对形上形下两个层面的“道”作一个初步的简单的比较,借此得出一个关于《老子》哲学思想的简单结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甲骨文中"朿"字的几种用法,认为以往作为祭祀动词、人名、地名的"朿"字应释为"積",含义是積聚之物和存储積聚之物的设施。结合西周金文和先秦文献,積的范围不限于农产品,也包括畜产、渔猎和手工业制品。商代国家在多地建有積,储存征收的物资财货,并设置官员積尹(朿尹)进行管理;商王也经常亲自去检查積的收藏(夻朿)。"示朿"、"畀朿"的卜辞反映了商代国家对物资的再分配。甲骨文中的積可以和考古发现中的大面积存储设施,以及后世文献中国家的蓄積、積贮相参照,对认识商代的资源流动和国家财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或"字之成为新闻有几个必要因素:一是必须有事实作根据,根据已有新闻事实作出未来判断.二是一定是受众关心的.有些单个的新闻事实是不为受众关注的,但因为可以"判断"出受众关注的结论,也可以成为"或"字新闻.三是有不确定性的判断.即使有最确切依据的"或"字新闻,也只能是对未来可能性的一种判断.  相似文献   

9.
清末"切音字运动"持续二十余年,深刻影响了语文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文章在系统梳理民间倡导者与官方支持者努力传习"切音字"史实基础上,深入考察"切音字"的社会推行实效。  相似文献   

10.
辨字造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诚  田利国 《编辑学报》2001,13(5):306-306
在改稿中常发现医生写了一些错别字.究其原因,往往是对一些字的形、音、义辨别不清.现对一些实例,用"辨字、造句法”整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门"字来于水门(watergate),是个泊来词,源于重大的政治丑闻,"门"字是一个特殊词,在它的外延意义上专门指违背道德法律,引发重大后果的行为,词性上属贬义。近年来,"门"字在新闻媒体中被滥用。媒体到处安"门",不  相似文献   

12.
"蛟"字考     
蛟字在古文献中屡见不鲜,《说文解字·卷十三》记载:"蛟,龙属无角曰蛟,从虫交声,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鱼而飞,置笱水中即蛟去。"可以推测出蛟生长在水中,怕捕鱼器具。蛟具体是何物?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根据调查我们发现蛟龙实际上就是蛟,它是属鳄鱼类的水中生物。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新公布的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M242出土的一件妟鼎进行了讨论。认为从形制等方面来看,其时代可定为康王时,而不会晚至昭穆时期。对铭文中整理者误释的字如"妟"字进行了重新释读;将所谓"择衣"改读作"怿瘁",训"尽瘁",认为与所谓的"丧服礼"无关。又将其与传世两件西周早期的应公鼎铭文进行对读,认为从时代来看,妟鼎铭的"公",可能即应公鼎铭的"应公",亦即第一代应公;疑应公鼎铭的""可能即妟鼎铭的"皇兄",从铭文来看,很可能其时妟之"皇兄"已死,故妟踵其兄之旧职,乃有"弟不敢不殬瘁,夙夜用旨公"等语;应公鼎可能是应公为其长子,即妟的"皇兄"所作的祭器。两件应公鼎的制作年代应较妟鼎略早。  相似文献   

14.
在媒体上,经常会看到地名中的洲字被误作州字。2009年3月3日某报《我与<敖包相会>》一文中写道:也是一个夏天,我在满州里采风,因买不到回程车票,被困在呼伦贝尔……  相似文献   

15.
贾保生  维藩 《今传媒》2010,(8):113-114
2010年4月19日《解放日报》6版"解放论坛"栏载《也是一种"潜伏"》一文,提出新概念:"根据别字识别的难易程度,可分为三个等级:显性别字、隐性别字、潜性别字。""最富有挑战性的是潜性别字,数量虽然不多,却是一个个  相似文献   

16.
前人揭示的"文字杂糅"现象全部集中于战国文字,文章举出两个例子证明实际上它也存在于甲骨文中,只是以前未曾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最后对产生"文字杂糅"现象的根本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查日益增多的"或"字入新闻标题,笔者发现"或"字在当代新闻报道中多作预测性的含义。本文主要回应了众多的质疑之声,改变以往对新闻定义的旧见,对新闻的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并深入分析"或"字入新闻标题的背景意义,还提出来如何更好地利用"或"字来进行报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甲骨文中的"■""■"两字的含义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文中指出"■"和"■"作为一字异体,在用法上虽存有通用之处,如都可表灾咎义、治理义和割刈之义,但也存在一定区别:表治理之义时多用"■";而"■"可作为方国名"辝"的省写,也可读为"?",表女性年长或尊贵者。关于"■",过去学界多将其与"■""■"等字混同。文中指出"■"与"■"为一字异体可能性较大,可隶定为"?"。其与"■"区别明显:字形上,"■"是镰刀形农具,而"?"是一种挖凿之具;用法上,"?"与"■"未见有通用现象。  相似文献   

19.
2002年连云港海州区双龙村西汉墓M1出土名谒M1︰30,整理者释作"孤子曰平侯永"。本文考证"曰"字当释作"西"。西平侯永,即见于《汉书》的西平侯于永,为西汉宣、元时期丞相于定国之子。名谒中于永自称"孤子",显然是在其父去世不久。据史书记载,于定国死于永光四年(前40年),子于永继承爵位,当时尚不满30岁。又据考于永嗣侯位20年即薨,《外戚恩泽侯表》记为"二十四年"误,"四"当属衍文。如此,M1︰30名谒可能出现的时间为公元前40至前20年。又同墓所出另一枚M1︰29名谒记载"弘农太守匡",据考即见于《汉书》的张匡。此人在河平四年(前25年)任太中大夫时上书"陈日蚀咎",升擢弘农太守在此后。因此M1︰29名谒可能出现的时间为公元前25年之后。综合两枚名谒提供的信息,M1的下葬年代可以确定在公元前25至前20年之间。  相似文献   

20.
殷周金文常用字"尊"位于句末时,如"康侯丰作宝(尊)(《集成》2153)",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用义为"器物名",也有个别学者提出"尊"非器物名。通过对殷周铭文中所有器物名的辞例及所有"尊"器铭文文本结构的考察,我们发现:后一种说法更符合殷周铭文实际。句末之"尊"与"尊彝""、尊鼎"中的"尊"用法与用义完全相同。殷周金文中的"尊"字还没有"器物名"的用法。并由此得出:在金文研究中,如果仅作局部的文例考察、部分的辞例排比,其结论有时难免偏颇。对全部铭文的宏观研究也许可以解决金文研究中的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