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植的《洛神赋》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二者都是以洛水神女为表现对象的。在从文学作品到绘画艺术的过程中,其审美形态发生了一定的转化,本文通过对《洛神赋》的解读与《洛神赋图》的赏析。  相似文献   

2.
《洛神赋图》主要是以三国时期曹植所创作的《洛神赋》为题材而完成的宏幅巨制。本文对顾恺之创作《洛神赋图》的原因以及《洛神赋图》的美学价值和历史地位进行探究,将其美学意蕴展现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3.
杨娜 《今传媒》2016,(7):154-155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文环境经历了巨大变革,绘画艺术作为其中的主流得到了大族赞助发展条件优渥,《洛神赋图》这一伟大画卷正是诞生于此时.画家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巧妙地将曹植的《洛神赋》中华丽的辞藻,以长卷的形式表现为诸种美感要素融为一体的具体形象.通过对《洛神赋》与《洛神赋图》的分析入手,欲窥见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历史背景与人物画的时代发展情况的冰山一角,思考这种模式对中国故事画发展过程中的传承价值与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4.
董正磊 《兰台世界》2014,(6):159-160
作为古代著名画家,顾恺之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绘画作品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佳作,现存的《洛神赋图》及《女史箴图》等摹本更是其辉煌艺术成就的代表。  相似文献   

5.
作为古代著名画家,顾恺之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绘画作品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佳作,现存的《洛神赋图》及《女史箴图》等摹本更是其辉煌艺术成就的代表。  相似文献   

6.
历代学者在讨论《山海经》及"山海经图"时,鲜有留意经中所提及的,与图像密切相关的艺术符号性表征——色彩。在《山海经》文本中被广泛记述的色彩,因其状貌写形的功能,不仅是理解文意的关键,同时,依据"文图关系"的预设,也是探究"山海经图"的要素。《山海经》中的色彩描写,以及各色之间的关系表明,文字叙述具有鲜明的建构性和时代过渡性特征。这些特征也应在已佚"山海经图"中有所体现。另外,《山海经》色彩描述的一致性也说明了古人将《山志》与《海经》相合之深意。  相似文献   

7.
有关《洛神赋》“感甄”一说,是曹植与甄妃的一段公案,自南宋尤袤刻本《文选》李善注印有这段故事以后,流传滋广。本文指出尤刻本所附李善注为后人阐入。同时勾稽史料认为附会曹植和甄妃关系的传说,在中唐时期已经流传。但东晋顾恺之所作《洛神赋图》中宓妃所用的灵蛇髻,与晋陆翩《邺中记》中甄妃发明灵蛇髻的记载亦相印合,虽不能确证此传说产生于东晋时,亦不失为有趣且可以进一步讨论的史实。  相似文献   

8.
魏晋之间,洛神成为一个令各类艺术家迷醉的女神形象。本文通过对《洛神赋图》的欣赏及顾恺之创作手法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的南堂、东堂和北堂是中西文化艺术乃至科技交流的重要载体和见证。本文围绕德文版《北京天主堂:1600—1800年教堂建筑和跨文化空间》,重审北京的教堂、宫殿与中西艺术间的多重交融关系,结合不同载体的图像流动,从跨文化空间角度审视17—18世纪北京地区的京城面貌、教堂图像、宫殿艺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于宏 《现代出版》2013,(4):59-61
封面图像作为辅助期刊文本的视觉语言,在《装饰》封面演变中具有关键作用。《装饰》50余年的发展经历了视觉图像表现形式的民间艺术造型阶段、装饰造型阶段、抽象造型阶段,封面设计图像演变特征鲜明。《装饰》在与社会互动的不断变化中保持了其特有的封面设计风格和视觉感受,引领设计类期刊图像审美形态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转战陕北》虽不能完全代表石鲁艺术的最高峰,却是其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是其创作由叙事性转为抒情性的最重要的转折点。本文通过兼顾实证和理论两个层面,考证图像和文本,对《转战陕北》的草稿和习作的先后顺序进行考订,并由此分析出构思的过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经营位置是由理性和目的主导的构思;第二,此作是黄土高原系构图程式的集大成之作,并创新了透视法;第三,才华的无意识主导,由点线面及其之间的关系,造就了诗性,使观众通过视觉认知产生联想的空间。《转战陕北》的意义早已超越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作为"创新精神"的象征,具有传播意义,成为艺术史上被反复研究的图像和历史文本,最终成为伟大的经典。  相似文献   

12.
熊琨 《视听》2016,(6):80-81
舒斯特曼提出的身体美学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待身体外在与意识存在之间的关系,这种从哲学思维出发的身体美学观念更加重视对人内在心灵的关注,其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以《机器人总动员》为例,立足于身体美学与动画艺术之间的关系,从身体美学的思想内涵角度出发,研究分析了动画中的身体美学,从该动画中造型设计、动作设计等外在的身体美逐步探究到动画中身体意识所呈现的美感,为动画艺术创作者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审美视角。  相似文献   

13.
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的《番王礼佛图》,被该馆认定为10世纪赵光辅之作,亦有学者认为此卷是宋元人摹品。由于画家赵光辅生卒年不详,诸家考证虽各据其理,方法却以旁证考释为多,因而举证牵强。本文自《钦定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续编》定名《蛮王礼佛图》入手,尝试厘清宋代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继而以这种关系流布于文化、习俗层面的特色现象为依据,爬梳赵光辅与宋和西夏的渊源,论证该作品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33-1038年之间,并由此提出佛教艺术造像中的"西夏范式"。  相似文献   

14.
作为吴宽家族产业的东庄,在李东阳所作《东庄记》、沈周所绘《东庄图》等文图的宣扬下,跻身于明中期苏州名园之列,被记录在《(正德)姑苏志》中。围绕东庄,吴宽家族营建的实景、文官们的歌咏文字、沈周绘制的图像间形成复杂交错的关系。本文从梳理实景、文字、图像三者间关系入手,将《东庄图》置于吴宽塑造、传播故园东庄之文化意涵这一原初制作情境和观看情境中进行观察,重新思考《东庄图》图像意涵的传达与构建,以及不同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自清光绪年间起,《大观园图》开始广泛出现在《红楼梦》小说刊本中,并且逐渐跨越刊本的局限,以多样形态和多种物质载体为媒介,在社会中传播。传统绘画资源的文献支撑和印刷手段进步的技术支撑在《大观园图》问世和流传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大观园静态的庭园场景以及动态的绘图活动使它一方面唤起"像画儿一般"的视觉观赏效果,另一方面则体现出绘事活动联结的图像经验所裹挟的艺术史传统,这也促使《大观园图》指向作品之外数量众多的画本史料,从而关涉到这些图像题材所依存的不同视觉空间场域及其交织而成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写生创作的基本训练,以黄筌的《写生珍禽图》为例,说明创作以生活素材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达到气韵生动、造型美观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永乐宫重阳殿壁画的图文关系入手,梳理并分析全真教开派祖师王重阳在传道度化过程中使用绘画的目的与意义。首先,对重阳殿壁画中出现的四类传道图像进行识读、归纳,结合《道藏》及相关画史文献记载,对四类图像及其母题进行简要阐释。其次,以《叹骷髅》图像为研究重点,分析"骷髅"母题在全真教语境下的发展变化。最后,注意到《叹骷髅》图像作为画中画的特殊性,并借助米歇尔的元图像理论,阐述该图对全真教生死观的呈现。  相似文献   

18.
【导读】图像与历史的关系是艺术史研究发展以来的重要论题,既有对图像本体的专注时期,也有对历史因素的偏重阶段。20世纪以来,哈斯克尔等侧重“如何交代出艺术创作与历史研究之间的平衡关系”,从历史“在场者”古物出发,探析其原始图像、再生图像和衍生图像,亦是图史关系的一次现实反思与历史实践。  相似文献   

19.
报纸版面的“创新”与“守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北京青年报》和《参考消息》两种截然不同但又很成功的报纸版面的比较,分析报纸版面创新和守旧之间的关系,探讨报纸排版艺术,在创新和守旧之间达到和谐。  相似文献   

20.
音乐进入电影艺术的创作之后,与电影艺术的其他元素形成了多种存在关系,并逐渐成为其创作的重要表现元素.本文将着重讨论音乐与电影的关系,对电影音乐如何参与影片创作、如何参与影片造型尤其是音乐造型的观念问题进行试探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