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有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和杜甫<阁夜>两首诗.关于"荡荡空中景"一句中的"景"字,教材的注释是:"景,通'影',月光."(教材第19页)关于"日暮阴阳崔短景"一句中的"景"字,教材的注释是"景,影,日光".(教材第43页)这两种解释,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相似文献   

3.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先生"这个称呼是有不同对象的. <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又,<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且有学问的人.  相似文献   

4.
教学过程回放: 师:我们已知道<刺客列传>是一篇"类传".分别写了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五位刺客,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只节选了"荆轲刺秦王"这部分.今天的这一课也是学习<<史记>选读>第四专题"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的最后一课,根据专题的目标要求,我们在上一课"文字整合""自主研读"和"小组互助"的基础上,集中讨论本文在"人物刻画"上有什么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5.
"大学之道"的合理性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之道"是指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所体现出来的理念及其文化内涵,它集中表征为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学问.然而,当前我国大学深陷技术中心下的工具主义与消费主义窠臼,大学职业化泛滥,生态位错位、缺位问题严峻,职业化主义明显,日益游离教育这一人类学本体论意义.应将"大学之用"与"大学之道"辩证结合,在价值与功利之间、在无用与有用之间,寻求创新自身又创新社会的契机,进而回归大学神圣化的学术本位.  相似文献   

6.
如果我们分析一个卦符,第一个要接触的就是卦象,然后依据卦象判断卦意,否则便难窥其奥;同时要说明的是,六十四复卦每一卦的整体之象是大象,每一爻所显示的是小象.对<周易>的研究,只有抓住了卦数和卦象这两个因素,才可能有章可循,进而探究"弥纶天地之道"的深刻哲理.  相似文献   

7.
<教道不存师道焉在>,是针对<光明日报>2008年1月16日第11版上的<学生应有敬畏之心>一文而撰写的一篇评论文章,发表在2008年第3期<新闻与写作>上.作者认为,<学生应有敬畏之心>"将事件的发生归因于学生对老师(或教育)缺乏‘敬畏之心',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师生孰是孰非的口水战中而难以自拔".  相似文献   

8.
岩梦 《语文新圃》2008,(10):8-9
新课改后.在高中语文里有了门选修课,叫<论语选读>.这名称让我起了这样的心事:既然要读<论语>,为什么还要"选"呢?<论语>各章节若要分肥瘦美丑的话.标准是什么呢?当初朱熹们定的是"四书",好像没再往细里"选"的,<大学><中庸>均是有独立性的.不知道现而今的"大师"凭了怎样独到的眼光,可以"选"了?……  相似文献   

9.
老子之"道"的认知与体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老子>是一部探索宇宙、社会、人生的书.老子之"道"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对于老子之"道",它的提出背景是其认知之前提,涵义考略是其认知之基础,对首句的理解乃是认知之关键.老子之"道"具有"返璞归真"的哲学意境.  相似文献   

10.
经学典籍对"学问"一词的疏解,不仅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而且也阐释了知识的价值。借鉴儒家"学问"之道,运用于大学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创新师生互动情境,建构出"学问"互动教学新模式。这一模式的建构,重点在于营造生问之境、答问之境和"学问"之境,要求教师应注意问题设计,对知识融会贯通,有一定教学艺术和组织能力。儒家"学问"模式,符合历史学科特征,具有现代价值,运用这一模式进行大学历史课堂教学,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进而使儒家的大学之道融入现代大学之道。  相似文献   

11.
一、学问之道求其放心生问:“学问之道,进退何如?”师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跑马,易放难收.故圣人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2006年11月第2版)第27页选有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一诗.笔者认为,"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中的"颠"字应为"巅",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3.
<陆九渊集·语录>中有这样一段话:"或问先生:何不著书?对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自此之后,经过后人的不断阐释,"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被当作两种不同的治学方式的象征,逐渐成了名言.  相似文献   

14.
<文选序>"以时代相次"云云,是就<文选>之实际情况说的.因之,考察其所指如何,必须回归<文选>本身.<文选>"类分"后以人为纲,故"以时代相次"说的只能是作家而非其作品.据<文选>所录作品之作年如何以探讨其成书时间,无任何实质性意义.高步瀛以"每类之中,文之先后,以时代为次"释"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近是而有所未照.  相似文献   

15.
对<陋室铭>中"白丁"的注释,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大同小异,释为"白没有官职的人,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①. "没有官职"的"平民",言"丁"即可,何以要加一个"白"字?白屑易在<新丰折臂翁>一诗中写道:"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丁"指成年男子;泛言称之为"人丁",即"人口"的代称."丁"即是平民.难道"白"字有"不识字、没学问"之义项?  相似文献   

16.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朦胧诗.因其故事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及意境的隐喻,诗出以降,解诗者争讼不已.一是刺襄说,<诗小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二是招贤说,<诗沈>道:"盖下游为雒京,士之在周者,如见其在水中央,而不可得也.上游为开渭,士之在秦者,道阻且长而可致也."  相似文献   

17.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充满着魅惑,吸引着占往今来无数学者投入心血.在"道"的研究上,成果迄今已蔚为大观,如何能够在诸多先行者已经走过的求索之"道"中,成功地脱颖而出,向世人展示自己研究别开的生动一面,是我在读王哲平教授的<中国古典美学"道"范畴论纲>之前怀有的心理期待.  相似文献   

18.
<汉语大词典>释"蔚起"为"蓬勃兴起",所引书证为清王士稹<居易录谈>卷中:"誉麾蔚起,诸生之诵法弥殷矣."此处书证,盖据丛书集成初编本(2824册).但"誉麾"显然不能成词. 查台湾新兴书局有限公司<笔记小说大观>第六编第七册<居易录谈>(卷中第八页左栏).该例的上句作"誉髦蔚起".可以断言,"麾"当为"髦"的误字.理由有三:其一,台湾本是据道光本<学海类编>影印的,比排印本的<丛书集成>要可靠得多.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选古文的人大都喜欢选<战国策·赵策四>里的"触聋说赵太后"这一章(这篇文字亦见<史记·赵世家>).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里正好有这一章,可以用来校正<赵策>的几个错字.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都安排了国学经典<论语>的内容,正因为是经典,则倍添其神秘色彩:加之是两千多年前的语录体.学生在文字理解上存在着一定困难.于是很容易对<论语>产生"敬而畏之"的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