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据《晋书》等史书记载 ,陶渊明于太元十八年 (公元 3 93年 )开始走入仕途 ,进入官场 ,任江州祭酒 ,但他“不堪吏职 ,少日自解归” ,没干上多少时间就归田了。后“躬耕自资遂抱赢疾” ,于元兴三年 ( 4 0 4年 )为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 ,不久又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又辞归。义熙元年 ( 4 0 5年 )任彭泽县令。在职 81天 ,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后又被征著作郎 ,他称疾不就 ,从此在农村过了 2 2年比较艰苦的生活。对于陶渊明的归隐 ,一般的说法 ,是由于他不满黑暗的现实 ,厌倦官场生活。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不能说不对 ,但也不能…  相似文献   

2.
创造了优美恬静的田园诗的陶渊明,他自己的思想并不平静。自近代的鲁迅以下,不少人看到了他的这种内在冲突,但少有详细的论述。本文拟从陶渊明的诗文自身出发,分析一下他那动荡不宁的思想经历,看看他是在几个层面上展开这种内在博击的。一、仕稳冲突这是陶渊明思想中第一个严重冲突。我看陶渊明的归稳有三个原因:1、追求精神生活的自由。他多次表述,仕途社会对他犹如“樊笼”和“尘网”,他在其中过着“心为形  相似文献   

3.
晋安帝义熙元年(419年),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回归田园,从此彻底摒弃仕途,成为一名真正的农夫.次年,他写下了著名的<归园田居>五首,其中的第一首尤为后人称道.在这首诗中.诗人叙述了自己归田的原因、归田后的生活以及"复得返自然"的愉悦心情.陶渊明为什么要返归自己的出生地"园田居"?"田园"对他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苏轼一生遭遇过两次重大挫折:中年时被贬黄州,晚年时又被贬至惠州、儋州.他一生都在追求儒家济世救民的思想,因受客观现实的沉重打击,在黄州时他对于仕途感到过失意,但并未绝望,仍想东山再起,佛老思想是他这一时期用于排遣苦闷和自我安慰的有力工具;来到海南后,他则决意离开仕途,转而效慕陶渊明,而这时佛老思想则是他追求生活本真状态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5.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我国历史上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作品.陶渊明(公元365—公元427),字元亮,一说于入宋之后,改名潜,渊明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他当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29岁出仕,东晋末年先后做过江洲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地方小吏,但时间都不长.因为不满于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是在41岁那  相似文献   

6.
一、陶渊明与他的田园诗 陶渊明是汉魏晋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他的曾祖父陶侃做过晋朝的大司马.他的祖父、父亲都做过太守.陶渊明少年时期是在九江柴桑度过的,当时他的家境日渐贫困,但还维持着一般中小地主家庭的生活.家乡的庐山、彭蠡湖以及秀丽的田园风光,孕育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培养了他朴实的性格."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这就真实地反映了他早年的生活经历和情趣.少年时的陶渊明对老庄思想很感兴趣,同时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充满了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渴望着有所作为.但他生乱世,又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尽管也曾不止一次地进入仕途,却总觉得"志意多所耻"而很快辞官归里.  相似文献   

7.
从陶渊明归隐前后的诗文内容可以看出,陶渊明无论是出仕还是归隐,都带有明显的政治投机性.陶氏一生,都处于出仕与归隐的忧患、恐惧的重重矛盾之中.他见机则仕,遇险同隐,而每次出仕,都希望能像祖辈那样位列公卿,而不屑于只担任祭酒、参军一类“吏治”之职.这才是贯穿于陶渊明一生的内心深处的真实的灵魂世界.  相似文献   

8.
一、陶渊明与他的田园诗 陶渊明是汉魏晋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他的曾祖父陶侃做过晋朝的大司马。他的祖父、父亲都做过太守。陶渊明少年时期是在九江柴桑度过的,当时他的家境日渐贫困,但还维持着一般中小地主家庭的生活。家乡的庐山、彭蠡湖以及秀丽的田园风光,孕育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培养了他朴实的性格。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便辞官而归.辞官之后直到逝世,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几番出仕入仕之后,坚定了归隐的立场。这中间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最早应该具有儒家的修齐治平理想而出仕的,但是身处乱世,眼看不可能施展抱负之后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屡次出入仕途,最终因目睹军阀混战,性命难保,为求自由和保身,决意隐居。  相似文献   

11.
<正>台湾地区著名学者、散文家陈冠学颇具有传统文人气质,被誉为现代的"陶渊明"。多年前,他辞去教职,回归田园,晴耕雨读,过着清贫乐道的书生农夫生活。乡间,他反思现代工业社会与传统农业文明之间的关系,对于山川原野、田园草木、花鸟虫鱼,他是那样的津津乐道并充满爱意。在无拘无束的乡下,他深切感受到草木的伟大和人类的粗鄙。在散文集《访草》一书中,他以优美的语言和淳朴的自然情怀,勾勒出一幅美丽多姿的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和苏轼的诗文中都表现出“旷达”的人生态度,然而二人的“旷达”却同中有异。陶渊明明白了官场的黑暗和世态的炎凉,放弃了仕途,转而寻求田园生活的快乐,于通透中展现着安乐;苏轼则为兼济天下等待了一生,为寻求生存,他只能淡然地看待一切,在期盼中度过一生。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晚年时更名为潜,谥号靖节。陶渊明曾担任江州祭酒、彭泽令等小官职。彭泽县令,是他仕途生活中的最后一任官职。传说他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去当彭泽令。他一到任,就令部下种糯米,说糯米可以做酒。他说:"我能常常酒醉,就心满意足了!"但他的妻子坚持要种大米,于是,他们将二百五十亩田种糯米,五十亩田种大米。到了年底,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整理好衣冠迎接。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在后世看来多是田园无争之人,而对他年轻时的轻狂的梦却不是很重视。谁也不是一开始就放弃仕途的梦想,陶渊明也深深地憧憬过像曾祖父陶侃一样积极入世,一展抱负,也有着中华几千年来不变的官本位思想,他希望自己能凭着十年的寒窗苦读,实现建功立业的梦。  相似文献   

15.
<正>有个老魔鬼看到人间的生活过得太幸福了,便对小魔鬼们说:"我们要去扰乱一下,要不然魔鬼就无法存在了。"他先派了一个小魔鬼去扰乱一个农夫。因为他看到那个农夫每天辛勤地工作,可是所得却少得可怜,但农夫还是那么快乐,非常知足。小魔鬼开始想:怎样才能把农夫变坏呢?他就把农夫的田地变得很硬,想让农夫知难而退。农夫挖了半天,很辛苦,但他休息了一会儿后,还是继续挖,没有一句怨言。小魔鬼看到计策失败,只好摸摸鼻子回去了。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陶渊明生活在门阀制度的全盛时期,他是寒门庶族的后裔,自然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少年时代的陶渊明虽然很有一番抱负,“忆我少年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希望自己能够建立功业。二十九岁出仕,做过祭酒,参军,彭泽令一类的小官,但很不中意。他对官场上的那种鞠躬礼俗,往来周旋很生厌,不愿与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为伍,却又无力抗争。因此转而企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闲生活。但是人生的种种纠葛是不易排解的,于是只好借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在二十岁前有一段交游活动,这段交游活动大体发生在他丧父以后.只是由于他与世不合,所以二十以后才隐居不出.后年近三十为生活所迫,也因心中犹存幻想,所以才又再次尝试着步入仕途,先后仕州祭酒、桓玄、刘裕、刘敬宣及彭泽令.《与子俨等疏》:“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五十”实乃“十五”之误。  相似文献   

18.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南村隐居生活的艺术写照,它作于义熙十四年,这一年陶渊明54岁,已经过了13年的隐居生活。《桃花源记》是他以往田园诗的高度概括和归隐体验的诗意升华,是他对南村生活的一次集中的艺术反映而不是道家仙境或乌托邦,其中既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又是他以隐士心态和诗人情怀来处理人生的一个总结。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一位非常独特的人物。他一生经历简单,功业未显,短暂做过几任小官后便归隐终老,但身后名声却与日俱增,最终成为后世士人十分敬仰的文化标识和精神归属,个中因缘值得细加玩味。一、贵族中的贵族贵族一词于今而言似显奢侈。即如陶渊明那个时代,很多贵族也不过徒有其表而无精神实质,而陶渊明却在每个毛孔乃至骨髓里都渗透着高贵的气息。他虽非出身于世族大家,但综观其生活选择、个性气质、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衰落的官僚家庭,其祖辈、父辈都曾在朝中为官,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陶渊明很小的时候就喜爱读书,对儒家的经典有浓厚的兴趣,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以其祖宗先人的文治武功而骄傲自豪并奉为楷模。因此,青年时期的陶渊明,颇具“大济苍生”的宏伟抱负,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却对他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