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3 毫秒
1.
茅盾先生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创造》,在评论界历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作者自己对《创造》却很喜爱,曾多次提及,不但强调了这篇小说在他创作思想转变中的重要性,而且还提出与其他评论家不同的看法.例如,在一九七九年八月二十三日《茅盾短篇小说集·序》中写道:“《创造》是继《幻灭》《动摇》《追求》以后我写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在题材和风格上既和《幻灭》等不同,也和我以后所写的短篇小说不同.至于思想上,已经不象《幻灭》等三篇那样消沉悲观了.”“有些评论家认为《虹》表现了我的思想从消沉悲观转到积极乐观.我自己却认为《创造》才是我在写了《幻火》等三篇以后第一次思想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朱利安·班达在《知识分子的背叛》一书中对知识分子参与政治实践的“现实主义激情”进行了分析,茅盾短篇小说《创造》以文学视角对同一问题作了详尽的心理描绘,细细品读可发现,《创造》并非如茅盾所言,表现了其对革命重拾信心,而是隐含了茅盾对于政治实践的隐忧。同时,《创造》以其所涉及到的问题的典型性,在茅盾小说中具有独特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茅盾是公认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作家,同时他也是堪与鲁迅媲美的短篇小说作家。在新发现的鲁迅与斯诺谈话记录手稿中,斯诺问鲁迅“最好的短篇小说家是谁?”,鲁迅就说是“茅盾、丁玲……”。1980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上下两册)收入茅盾短篇小说作品51篇,约56.8万字。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全集》第八卷(小说八集)、第九卷(小说九集)收入茅盾短篇小说作品54篇,新收入的作品是《自杀》、《泥泞》和《牯岭之秋》三篇,约4.7万字,加上原有的作品,茅盾短篇小说的总字数约为61.5万字。  相似文献   

4.
茅盾的短篇小说《水藻行》(1936年作)最初发表在日本的综合性杂志《改造》上,尔后在中国被收到短篇小说集《烟云集》。这篇作品的经历很特别,在中国国内发表前,首先是在日本译成日语发表的,作品的内容也较有特色,它是以中国农民乐观的生活观(特别是性道德观念)为中心的。这篇作品有两点值得注意:这是茅盾作品中唯一一  相似文献   

5.
茅盾是现代中国的文学巨匠,他的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短篇小说《春蚕》、散文《白杨礼赞》等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篇《雷雨前》是茅盾1930年走出苦闷彷徨,从日本毅然返回祖国,重新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前线时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正> 短篇小说《水藻行》,是茅盾一生创作中唯一的一篇先在国外发表的小说。该小说于一九三七年五月发表在日本《改造》第十九卷第五期上。关于《水藻行》的日文译者,孙中田、查国华编的“茅盾研究资料”中写道:“本文由鲁迅译成日文。(《茅盾研究资料》[下]第138页)这与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7.
人生是一朵野蔷薇。本文通过分析茅盾在短篇小说集《野蔷薇》中塑造的三类女性人物形象,来辩证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且客观的评价《野蔷薇》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短篇小说领域里,茅盾是继鲁迅之后又一伟大的开拓者。从20年代末到40年代末,茅盾写下50多篇、60余万言的短篇小说,分别编在《野蔷薇》、《宿莽》、《春蚕》、《泡沫》、《烟云集》、《耶苏之死》、《委屈》诸短篇集内,其中包括《石碣》等三篇历史小说。这些作品,就某个侧面形象地反映了20年代末以后20年间的中国社会现实,真实地描绘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艰苦历程中的生活一角,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在动荡时代的思想情绪。和茅盾的其他鸿篇巨制一样,同样是中国社会人生的色彩斑烂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9.
一“农村三部曲”是茅盾短篇小说中的优秀之作,也是“左联”时期革命文艺在创作方面的重要收获之一。这三个连续的短篇,创作于1932年来——1933年初。这一时期,茅盾总结了由《蚀》——《虹》、《路》、《三人行》以及左联初期他创作的历史题材小  相似文献   

10.
茅盾的短篇小说创作是大革命失败之后从一九二八年开始的,一直到解放前夕的一九四八年,共写了五十九篇。总观他这些短篇,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这就是篇幅越写越小,文笔越写越洗炼,内涵越写越深广。因此,我在《试论茅盾短篇小说的浓缩艺术》(见《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一文中,把茅盾的短篇小说比喻为河南开封的名菜高汤,虽然端来好象一碗清清的泉水,由于用很多只鸡和很多佐料精制而成,所以越喝越感精美,令人有余味无穷之感。茅盾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浓缩的艺术精品呢?本文仍就这一问题继续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陈独秀等人主要从理论上倡导文学革命,而在创作实践上真正显示文学革命实绩的是鲁迅的小说。鲁迅《狂人日记》等短篇小说,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文学革命的主要发难者陈独秀读后,表示“实在五体投地的佩服”,胡适也深感自己和其他几位极力鼓吹新文学的人,都是“提倡有心,创造无力”。茅盾后来论及《狂人日记》时,更明确地指出,在文学  相似文献   

12.
赵玉芳 《考试周刊》2008,(49):225-226
《春蚕》是茅盾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现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名篇。《春蚕》主要通过老通宝一家人在蚕事季节里,借债买桑叶,没日没夜地拼命劳动,虽然蚕茧获得丰  相似文献   

13.
茅盾简介:茅盾(1896~1981)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原人。现实主义作家和革命文学家,我国进步文化的先驱者,1921年起担任《小说月报》的主编,致力于文学批评和译注工作。1927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幻灭》开始使用笔名“茅盾”。主要作品有中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1958年,发表文学评论著作《夜读偶记——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其他》。建国后,—曾担任文化部长,并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毕生从事革命文学事业,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茅盾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野蔷薇》为例,阐述了茅盾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所体现出的强烈的现实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15.
这篇小说写于1929年春天。此时,茅盾刚刚完成了以后引起众说纷纭的短篇小说集《野蔷薇》。所以,虽然《泥泞》是农村题材的作品,但和成熟期的《春蚕》、《秋收》等相比,呈现出迥异的风格和主题,倒是和《野蔷薇》更多几分相象。这里,我们有必要回溯一下茅盾早期创作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茅盾的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和短篇小说集《野蔷薇》,呈现出的是“经验了人生而写作”。中篇《虹》则是由“经验了人生而写”向“分析了人生而写”的转变。《子夜》、《林家铺子》、及“农村三部曲”,是茅盾创作成熟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学发展的丰碑。  相似文献   

17.
闻说河南开封有一名菜叫高汤,端来好象一碗清清的泉水,味道却鲜美无比,是用很多只鸡和很多佐料精制出来的。这使人想到茅盾的短篇小说,尤其是《春蚕》、《林家铺子》、《当铺前》、《喜剧》、《小巫》、《儿子开会去了》等名篇,它们质朴自然,天然工巧,内涵丰厚,意蕴深远,可视为短篇小说里的“高汤”,越喝越感精妙。茅盾为何能写出这样浓缩的艺术精品呢?他运用了哪些技巧和方法呢?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茅盾自1942年3月9日从香港脱险抵达桂林之日起,至1942年12月3日离开桂林赴重庆之日止,在桂林总共生活了九个月的时间。在茅盾的一生中,这是唯一的一次在桂林的生活和战斗。在这短短的九个月的时间里,茅盾先后写出了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短篇小说《耶稣之死》、《参孙的复仇》、《列那和吉地》、长篇报告文学《劫后拾遗》以及数十篇散文、杂文、评论等共达五十多万字的作品,充分表现了茅盾的文学才能和勤奋的创作活力。  相似文献   

19.
《水藻行》是一篇独特的具有真正意义的短篇小说.然而它在20世纪中国现代小说中不同凡响的独特性在很长时期内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更没有作出应有的评价.1986年《湖州师专学报》增刊《茅盾研究》第二辑译载日本学者是永骏的《论<水藻行>》的论文,引起了海内外茅盾研究学者对《水藻行》的进一步关注和深入的研究.1990年《茅盾研究》第四辑刊发青年学者李继凯的《略说<水藻行>与<大地>》.1991年在第四届全国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上美国学者陈幼石提交论文《妇女沦落的革命意义:<水藻行>和<烟云>》.在王嘉良的《茅盾小说论》和其它有关专著里也有较过去为多的论述.文章从《水藻行》的诞生经过、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审美价值、国际影响等五个方面,对上述几篇专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作出相应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一九五八年,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发表后,在文坛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茅盾先生率先肯定它是当时的“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个短篇小说。文艺评论家侯金镜说它是“生活激流中的一朵浪花,社会主义大合奏中的一支插曲。”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给予热情的肯定和很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