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农村土地始终是中国农村的核心问题。研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就不能不看到土地背后的利益博弈,正是土地利益的博弈推动着土地制度的形成和变迁。建国后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政权建设-土地改革运动,社会主义探索-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农民行动-土地承包制的历程,国民经济成长-农民土地权益的保障四个阶段。目前,土地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现行土地制度也面临严峻挑战,必须从深层次方面探索土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2.
从制度变迁看高校后勤改革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后勤改革初期的制度变迁属强制性制度变迁,它的一些弱点使得众多的高校因缺乏后勤改革内动力而处于改革停滞状态,唯有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密切配合、良性互动,才是推动高校后勤改革进入新阶段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3.
印度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发轫于18世纪中叶,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殖民地政府在这个时期通过建立高等教育制度,完成了印度高等教育现代化.本文采取历史文献分析方法,复现其高等教育制度变迁过程,并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阐释影响印度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外在动力和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4.
5.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徒制经历了生产现场学徒制、学徒制向学校职业教育过渡、现代学徒制、中国特色学徒制四个阶段。学徒制是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历史制度主义这一经典制度研究范式将学徒制的分析引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立体、深刻的图景中。文化观念、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影响着学徒制变迁的方向,构建成本、学习效应成本、协调效应成本、适应性预期使学徒制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企业、学校间的利益博弈形成了学徒制演进的动力机制。基于对学徒制制度逻辑的分析,我国学徒制发展可从转变认识理念、突破路径依赖、协调主体间利益关系等三个方面优化制度逻辑。  相似文献   

6.
7.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超越了资本,构建起新的社会生产力体系.创新作为推动这种区别于传统工、农社会形态的核心力量,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本质的特征.在这场运动中,生产力的每一要素无不熔铸着越来越多的智力因素,科技的每一次进步无不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有关.面向未来,有必要重新审视传统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以建设更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8.
制度变迁是对制度框架、准则和实施组合的持续调整,而制度创新则是制度变迁过程中的重要内容。[1]制度变迁的主要内容包括: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将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结合起来,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重要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户籍制度经历了酝酿和形成、建立和巩固、微调、实质性松动以及全面实施五个阶段。从历史制度主义角度来看,我国的户籍制度变迁受到国家宏观制度环境、政治变量之间关系的影响,同时不同利益主体与户籍制度呈现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态势。我国的户籍制度在变迁过程中出现了路径依赖现象,使户籍制度得以持续存在。当然,在自我强化的过程中,户籍制度也出现了新的制度断裂和关键节点,促使其发生变化。因此,要想完善户籍制度,必须立足于制度层次而不是简单的政策文本层次。  相似文献   

10.
教研制度在中国特色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把握教研制度的变迁历程及内在逻辑有助于进行教育制度创新。借助历史制度主义对教研制度历史变迁逻辑进行检视,可得出如下结论:从结构分析范式来看,国家制度背景决定了教研制度的走向;相关变量制约了教研制度的发展;主体行为与教研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了制度的演变。从历史分析范式来看,教研制度具有路径依赖性,并通过学习效应、协同效应和适应性预期等方式进行自我强化;教研制度规范化是其"历史否决点",在此之前,政治因素是其突变式变迁的关键否决点,此后基础教育发展需求则是其渐进式变迁的重要否决点。  相似文献   

11.
人民公社化以前,中国农村是小农家庭组成的社会,农村中家庭经济占主导地位,人民公社制度建立后,公社的集体经济取代了家庭经济。本文考察了人民公社制度对家庭经济的否定、限制和恢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文章的结论是:家庭经济适合我国的农业生产的发展,并将长期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存在。  相似文献   

12.
人民公社研究状况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学科类别与研究方法的不同,关于人民公社的研究可以划分为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及政治学等不同视角。虽然学界关于人民公社的研究成果颇丰,对若干重大问题的探讨已较为深入,但总体上还存在"三多三少"的状况,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追问,因而具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人民公社思想探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毛泽东人民公社思想的来源:一是关于“人民公社”名称的来源;二是毛泽东毕生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追求;三是他对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的认同;四是毛泽东对军事共产主义的怀念与推崇。  相似文献   

14.
应准确地为人民公社历史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逸认为人民公社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和进步性。对人民公社应该进行准确的阶段和整体分析;它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物;"高积累"有许多弊端,它不是人民公社的成绩;人民公社不是家庭联产责任制的"胚胎",未来不需要恢复人民公社。  相似文献   

15.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民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从总体上讲,它是不成功的。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归纳其失败的教训,对于解决当前的“三农”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最高人民检察院开展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试图通过这种试点工作来探索建立一种新的外部监督机制,防止检察权的滥用。本文从政治哲学的角度阐释了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设立必要性,并且为其寻求法律依据。最后,针对该制度在实践中面临的制度困境阐述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焦金波 《天中学刊》2005,20(1):106-109
1962年以后人民公社进入新时期,其主要特征就是制度的稳定,主要表现在:它仍是政社合一的组织;“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没有发生变化;组织机构稳定。人民公社稳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时我国仍然实行计划经济;中央从发展农业生产的角度致力于维护公社稳定;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侧重点的转移,妨碍着对人民公社的调整。人民公社的稳定具有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陪审制度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普通公民作为非职业法官参加审判案件的司法制度。具有民主价值、人权价值与公正价值.但由于我国立法、司法实践的缺陷,陪审制度逐渐沉寂。而完善及运用人民陪审制度具有现实意义。我国仍应该继续沿用参审制陪审模式,并应对陪审制的重要内容如立法依据、陪审员的资格、陪审员的选任、参审具体范围等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土地改革中获得土地并以其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农民,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几年内便从初级社、高级社跑步进入人民公社,在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上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使广大农民彻底摆脱历史悠久的以土地私有为基础的小农经济的束缚,但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仍然试图在人民公社里寻找生存空间。此类纷争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人民公社与包产到户的纠葛,这在国民经济遭遇困难时表现得更加尖锐。最终在国家干预下,人民公社继续了一个时期,而包产到户则暂时蛰伏下来。  相似文献   

20.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扩大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弥补审判力量的不足,促进审判独立,保证司法公正。文章通过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立法沿革和作用进行分析,指出目前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尚存在一些不足,需从立法、制度建设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