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夜深人静,桌前灯下,茶香袅袅,思绪飘飘,用心推敲,该如何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上出味道。教材捧在手里,一遍遍读,一遍遍看书中的插图。然后,把书合上,闭上眼睛,只觉得脑里满是绿荷,满是红花了,隐约间,似乎还有含糊的道不出来的情。想到荷,就想到了那些与荷花有关的诗句来。于是,就想到了从温故入手而导入新课。因为预备铃响过之后,还有一分钟的时间才上课,而这一分钟的时间,足够背诵两首古诗了。  相似文献   

2.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然而,在教学中却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只会当一名机械的聆听者或简单的回答问题的说话者。  相似文献   

3.
正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古诗词教学,既能促进小学生智力和语言的发展,又有助于学生陶冶性情,激发积极向上的意志,增加生活情趣,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小学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感悟的能力,重视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思想美。这里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简要阐述古诗教学"四重读"。  相似文献   

4.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然而,在教学中却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只会当一名机械的聆听者或简单的回答问题的说话者.课堂如果失去情境,就会失去感染力;学生如果失去兴趣,学生就会不愿表达与交流.针对这种现象,我在以下的教学片断中活用教材,挖掘教材,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口语思维训练,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具有“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的艺术作品比比皆是,其中,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特别明显。教学时,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用心诵读、品味、感受,他们就能从中聆听到悠扬悦耳的旋律,  相似文献   

6.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代表作之一,它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六月西湖美丽的景色.这首看似单单描写风光的古诗,“隐藏”着杨万里和林子方的深情厚谊.从送别时间的长短来看,可谓很久;从送别距离的远近来看,可谓很远;从诗歌描写的内容来看,可谓情深.基于这样的解读设计教学,学生的感受焕然一新,在欣赏西湖美景之时更深一层地品味了这首诗所表达的送别内涵.  相似文献   

7.
池晓晶 《新教师》2019,(12):37-38
悠悠五千年,孕育了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经典文化?笔者结合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一、趣味识字,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汉字博大精深,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汉字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8.
9.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品,古诗词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把准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在朗读、识字写字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0.
<正>上海市“空中课堂”深受一线教师欢迎,但要想把这一优质教学资源融入传统课堂教学中,就必须格外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平等、自由的对话中,提升语文能力。笔者在“空中课堂”曾执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课。在对文本深入解读的基础上,紧扣年段教学重点和单元教学重点,制订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目标 培养品读古诗的兴趣,增强学习古诗的自信心;能借助文本大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还原古诗意境;品味古诗意蕴,体会杨万里对“荷”真挚、细腻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局限在某一篇文本中,而要以整合的视角将单元内相同的文本进行统整联系,引领学生在类比辨析中深入探究,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具体在散文教学中,我们应做到:同质聚合,把握散文的基本特质;异质类比,细化散文的不同特点;辨析揣摩,感受散文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3.
我国拥有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衍生出众多丰富的文学样式,其中古典诗词就是这些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因而在学生的儿童时代,语文教学就应该进行古典诗词的文化熏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体验与表达,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提出要多重诵读,感受声律之美;拓展现象,感知画面之美;资料链接,感知心境之美,从而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左本琼 《学语文》2002,(5):32-32
这是一首独特的送别诗。朋友刘光禄(光禄为官名,具体名字已不可考)要去江汉,诗人匆匆赶来送别,不料友人的船已经离去,只能目送帆影远去。诗  相似文献   

15.
小学高年级,按照相同或类似主题来进行小古文补学,是提高文言文学习效率的好方法。补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和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这两篇文言文,教师可以提炼出"神话寓言"的主题,同时拓展主题相同的文言文《揠苗助长》,作为教材内容的延伸。这样把文言文进行有机整合、有效拓展,能够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文言文体形成全面的认识并打下扎实的文言文学习基础。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语用理念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就应该充分关注言语形式和写作策略,让学生在深入到文本内核中,从语用的视角体悟文本、悦纳文本,为学生表达素养的提升奠基。以《三亚落日》一文的教学为例,提出要紧扣景象,在概括提炼中向文本学变化,遵循思路,在剔除对比中向文本学想象,前后联系,在深度辨析中向文本学衬托等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7.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节奏自然,语气适当,读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长征》为例,谈谈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正>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这一课程设计思路。这一点在同一类课文的编排上,体现最为明显——苏教版一下《鲁班和橹板》是学生最早接触到的一篇科学实验类叙事性文章,到了五年级上学期,教材中安排了《天火之谜》,六年级下学期,教材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华夏文化从诗歌开始.儿童诗,语言通俗、形式自由、充满童趣,正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我们通过朗读、想象、仿说进行教学,带着儿童与儿童诗相遇!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华夏文化从诗歌开始。儿童诗,语言通俗、形式自由、充满童趣,正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我们通过朗读、想象、仿说进行教学,带着儿童与儿童诗相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