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我们阅读《背影》,大多着眼于由父亲的背影引出的爱子之心,这当然没有错。但综观《背影》的讲读史,“始终存在着一种不大应该的简单化定势:将‘父子情深’平面化地理解为父子关系一贯其乐融融,将朱自清父子之间的感情一厢情愿地‘提纯’、‘净化”一。笔在因教学需要多次阅读了《背影》以后,有一个问题始终在脑海里徘徊,难以消隐。  相似文献   

2.
崔:散文如何教?这是个大问题.但我以为如何引导学生体味散文之美是散文教学的关键所在.不久前,一位专家在广州一个主题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研讨会上说了这么一段颇发人深思的话:我们现在一些老师是用较坏的语言解释较好的语言,学生学到的是较坏的语言.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散文《背影》,以其浓浓的真情见长。而论受真情感染的程度,又在于读者的悟性,能否从朴素而含蓄的人物描写中,“悟”出作者的言外的不尽之意。文章的“含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朱生仪 《学语文》2004,(5):16-16,15
季羡林说:“我觉得,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若只拘泥于欣赏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则眼光就未免太短浅了。”并认为“《背影》表现的就正是三纲之一的父子这一纲的真精神”。是的,父子关系、父亲责任在新时期的理性反思,正是《背影》所蕴涵的真精神。要理解这一隐性题旨,仅凭以文解文当然是不够的,还必须要综观朱自清先生一生,挖掘其心灵深处的文化积淀,结合其创作时期的文化大背景,方才有所收益。  相似文献   

5.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提起《背影》,人们就会想起朱自清,提起朱自清,人们也会立刻想起《背影》一文。这正如吴晗同志所说:“《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篇文章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了。”读过这篇文章者无不被这样一个背影所吸引:“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作者正是抓住这一感人至深的形象,自然而然而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深厚、诚挚的父子深情的。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提出了创新阅读的要求,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阅读的要求中有这样的表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已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里再三强调“自己的”: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看法、自己的体验、自己的评价等。显然,是在强调个性化阅读和创新阅读。在这种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不应再仅仅满足于传授已有的定论,而应追求阅读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师要通过正确引导来打开学生思路,让学生根据个人体验、进行刨造性的阅读。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常用意境开阔、意境深邃来称赞一些优秀的作品,而用没有意境或意境不高来贬斥一些不好的作品。意境成了人们评价文艺作品好坏的一个标准。那么究竟什么是意境呢?简单地说,意境即是文艺作品中创造的艺术境界。它要求作者所创造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达到融合无间的统一。它是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把握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存在。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在意境开拓方面,对后世的散文创作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8.
9.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以其深沉的字和感人的精神力量辉耀坛。我感到最动人之处莫过于其中的紫毛大衣。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在散文教学中,大多数人都把“言说角色”和作者混为一谈,或者是把散文的“言说者”当成了作者。特别是像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类“纪实”散文,上面的说法就更加理直气壮了。孰不知这是非常片面的理解,甚至是歪曲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木目 《现代语文》2004,(11):7-7
朱自清的散是以情胜的。他的学活动从新诗创作开始。诗歌重情的特点自然也影响了他的散。他的散或描摹世态,怀人抒情,或即景写情,融情于景,或融情于理,以理蕴情,无论叙事、写景都贯注一个“情”字。朱自清散的“情”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或朴素,或丰盈;或庄重严肃,或幽默诙谐;或忧郁惆怅,或积极进取。他的精神世界、化教养、社会观念、审  相似文献   

12.
笔近日再读《背影》,觉得中那以往不为人在意的“朱红的橘子”也是作独运的匠心,值得细细地品味。  相似文献   

13.
意象感悟式即是让学生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或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物,从而来感悟全文的思想情感意义,达到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如在教朱自清《背影》时,就应紧紧抓住父亲的“背影”这一象征性的意象,以此引导学生感悟。学生联系全文内容,仔细体会感受“背影”。寒冬季节,萧索的车站,一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显得那样醒目而凝重,却依然坚韧、真诚、执拗地向前走去。而爬越月台的背影,  相似文献   

14.
15.
一、以民俗文化素材突破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朱自清的《背影》,在教学时,文中对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的描写是学习的重点。教师常常引导学生去分析文中对父亲的动作、衣着、体态的描写,从而去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此文能把父爱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实因文中暗含了扬州特定的“买橘”习俗。扬州一地,大年初一清晨,主妇须将事先准备好的橘子、苹果分发给全家老幼,这是新年第一件庄重又愉快的事。扬州话,碰上好运叫“走局”,好的运气叫“橘气”。“橘”和“局”同声同韵,都是人声(“橘”谐“局”音),橘子的清新鲜爽的气味,俗称“橘气”,故而赠人以橘,便意味着把好运气馈与对方,希望吃了橘子,处处走运,事事遂心。它寄托了一个迂执的父亲对儿子的良好愿望,把父亲难以言表的爱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父亲遵循扬州风俗,虽然“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但仍希望儿子处处走运,事事顺心,所以,他才为儿子买来橘子——这一象征顺利的吉祥物,凝聚了父亲的挚情痴爱!  相似文献   

16.
《背影》以朴素的叙述抒发了质朴而真诚的父子之情,是一篇真、善、美臻于完美极致的艺术品。而这份父子之爱乃生成于小有产阶级之普遍的人生况味的体验,深沉而感人至深。因为任何社会和时代,占芸芸众生之最广数者,是小有产者这一阶层,因而《背影》能引起广泛的共鸣,能引起一代代人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7.
对于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的解读,见于《中国哲学年鉴》(2001)有唐文明《威权的没落与本真化的伦理》文章,提出新的观点,认为:父权“曾经具有绝对权威、甚至有些冷酷的旧时代的‘父亲形象’倒塌了,但这一形象的倒塌并没有带走人伦亲情,而是通过获得解放的‘儿子’的真情挽留而使‘父子之伦’成为一种本真化了的伦理。”这是散文的动人之处。本文认为:《背影》同父权的观念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文章中最能够催人泪下的是父亲对儿子温厚而含蓄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自然而又真挚的体谅。解读文学作品不能用劲过头。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散文家朱自清“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了一条平坦大道……”(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文学》)。翻开《荷塘月色》,幽静、淡雅之气沁人心脾。1927年7月的清华园,应是酷暑难当,但是,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月下荷塘,让人陶醉,让人感悟。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