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联工作是办好杂志的耳目,通联工作是联系读者的桥梁。因为它可以直接与读者联系,可以听到读者的呼声、意见、要求和建议。它是我们办好杂志,使杂志办得更具针对性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今日中国》历来重视通联工作今日中国杂志社的老领导陈翰笙、李伯悌同志在纪念《今日中国》创刊40周年时写的《回忆杂志的诞生》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们一  相似文献   

2.
1994年《人民中国》杂志已顺利地完成了编辑出版工作,综观全年杂志,我认为在办刊思想上树立了对日宣传也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人民中国》杂志以往是以有文化味而闻名  相似文献   

3.
至今,《中国报道》创刊已经45年了,我和它一起度过了32年的美好时光,经历了杂志社所发生的许多变化。为传播世界语而发展壮大《中国报道》创刊初期只有三四个专业人员。1963年,我到编辑部时只有14人,他们大部分从事翻译、通联工作。当时杂志是双月刊,由于没有专门的编辑、记者,所载文章和图片大多从国内报刊选编。随着1967年改为月刊,工作量  相似文献   

4.
"通过《人民中国》,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原生态的中国"、"我觉得《人民中国》就是一本充满启发性智慧,教人如何增进相互了解的综合性杂志"、"我一下子被《人民中国》刊登的日本媒体无法深入的细节报道所吸引……通过《人民中国》的各种报道选题,我认识到了中  相似文献   

5.
重视通联工作是我们社的优良传统。自1952年创刊起,社里就充分意识到读者的意见反馈对于改进工作、提高杂志针对性的重要作用,并对通联工作定下了“来信必复”的原则。总编室还根据各语文部门提供的来信,编辑“读者信箱”栏目,在各文版刊登。这个栏目一直延续至今。我们在工作中认识到,通联人员需要有很高的素质。历来一些水平很高的编辑、翻译都曾直接做过通联工作,其中包括邱茉莉(爱泼斯坦已故夫人)、顾淑型等资深外国专家,甚至我刊创办人宋庆龄同志也经常亲自给读者复信,定期向部分读者寄赠杂志,增  相似文献   

6.
《中国报道》创刊47年来,通过通联工作始终与广大的外国读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把读者的意见和要求作为改进自己工作的动力和加强杂志针对性的关键因素。1996年,中国报道杂志社通联部门收到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1000余封读者来信。来信涉及订刊、购书、捐款、投稿、对刊物的反应等许多方面。本刊请该社从事通联工作的同志,将外国读者来信中对该刊文章和图片的反映以及建议的内容,摘要归纳整理,发表在这里,以供外宣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常常怀着复杂的心情审视我为之工作了十几年的《人民画报》。这本伴随着新中国成长、曾受到人们喜爱并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老杂志,正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一直在走下坡路。  相似文献   

8.
真是出乎意料之外,离休1年之后,正潜心学画的我,突然接到《人民中国》编委会的通知,要我沿京九线采访,在1995年上“京九大铁路之旅”的连载。京九铁路是本世纪我国仅次于三峡计划的宏伟工程,享有好多个中国铁路之最。对我这个老记者来说,这是一个多么诱人的广阔天地啊! 1994年9月,我正式开始了采访工作。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先后出差4个半月,行程5000多公里,采访了48个城市,撰文12篇,共6万多字。《人民中国》杂志连载后,  相似文献   

9.
1995年,我参加了外文局第一次通联工作会议,感受了局领导对通联工作的重视和各单位负责通联工作的同志献身事业、对通联工作孜孜以求的精神以及热爱之情。一年之后,社领导研究决定由总编室负责通联工作,我也就成为通联运支有着优良传统、甘愿默默无闻地作奉献的队伍中的一员。两年来,通联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我都有体验,这进一步加深了我对长期从事通联工作的同志的尊敬之情。两年来,我由对通联工作的知之甚少到分  相似文献   

10.
《北京周报》创刊40周年了,我感到非常荣幸,因为我在周报工作了整整40年。新中国成立后,我离开英国的亲人,来到中国,被安排在北京华侨补习学校学习中文。本来,我要去大学念书,学校认为我可以工作,就和2位新两兰华侨一起被调到英文版《人民中国》工作。1958年3月,英文版《北京周报》出版。筹备期间,同时要出版《人民中国》,大家都很辛苦,也很兴奋。  相似文献   

11.
《人民中国》杂志是一本面向日本读者的综合性月刊。50年来,她以增进中日人民的交流和理解、促进中日友好为宗旨,承载着两国人民的厚望,架起了两国之间相互理解的桥梁。50年来,《人民中国》杂志  相似文献   

12.
《人民中国》1996年11月号以《用心灵描绘中国大地》为题,大篇幅介绍了日本画家鹈崎博及其在中国的创作活动。该文在日本引起众多反响。在杂志尚未发行前,日本《读卖新闻》“人物”专栏就作了先期报道:“代表中国的综合性日文月刊《人民中国》杂志将在11月5日发行  相似文献   

13.
祝贺与希望     
我热烈祝贺《北京周报》的一切工作人员。在这个周刊创刊40周年之际,我也和杨正泉同志一样回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周恩来总理在创办《北京周报》的过程中起了很大很大的作用,我自己也是40年前的《北京周报》的工作人员,我就算一半,因为那时我在周报工作,也在中国建设杂志(现在的今日中国杂志)工作。但我在工作了几年以后,就离开了周报。我今天看到在场有一些老同志、老同事们,我很高兴。我也很怀念已经不在的和病倒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4.
在全局范围内展开书刊宣传业务大讨论活动是我在外文局人民中国杂志社做摄影记者工作这十多年来的头一回,感到非常高兴。在70、80年代一直有权威且好称“老大”的外文局各刊物(指图片方面),特别是我们《人民中国》杂志摄影图片的独特风格,一直是国内其他刊物学习的榜样,我们生动活泼的摄影图  相似文献   

15.
《人民中国》创刊45年了,在500多期杂志中,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和世界中的中国的面貌,就像一幅幅画卷一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为了祝贺《人民中国》45岁诞辰,本文作者采撷薪中国发展进程的主脉,与读者一起回顾《人民中国》所记录的历史。本文载于《人民中国》今年第五期,在本刊发表时由编辑部作了删节。  相似文献   

16.
《人民中国》自1953年创刊以来,已走过了风风雨雨的50年。在这50年里,《人民中国》面向众多的日本读者,介绍了中国的方方面面,赢得了广大日本读者的好评和信赖。在《人民中国》发展壮大的半个世纪时,日本各界的朋友们把《人民中国》杂志视为中日友好的桥梁,支持我们、激励我们、关注我们的成长,并为扩大《人民中国》的读者倾注了辛勤的心血和汗水。  相似文献   

17.
我与《人民中国》的相识,可以追溯到40年以前。当然,那时我还是个小学生,还不会自己订阅《人民中国》。我的父亲是《人民中国》的订阅者。当新闻记者的父亲时有寄到家中的海外邮件,尤其是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全国各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迫切希望能把自己宣传出去,进一步为世界所认识。中蛋外文局的任务是对外宣传,有责任为地方的对外宣传服务,并且也一直努力地在做着这件事。今年三四月间,我局总编室又应邀组织了局内的《北京周报》、《今日中国》、《人民中国》、《人民画报》、《中国报道》、《中国与非洲》6家杂志的部分记者,分3个团前往广西、河北和湖州市采访。回来后记者们已纷纷写出稿件,编出画页,将陆续对外报道,以不辜负各地外宣部门的重托。  相似文献   

19.
“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爱泼斯坦刚刚度过90岁生日的爱泼斯坦——中国人民尊敬和热爱的老朋友离开了我们。去年4月,本刊推出了一组重点话题《致意,与我们共同走过的外国朋友们!》,让读者认识了几位与中国人民一道,为建设新中国作出贡献的外国朋友。同期,开始对爱泼斯坦先生的回忆录《见证中国》进行连载,受到了业内读者的关注。我们现将《见证中国》一书中最为精彩的新中国建设章节分两次奉上,以满足读者的强烈阅读愿望。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我是杭州人,出国前毕业于浙江大学,在世界银行工作了几十年,曾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过一些贡献。故乡,对于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既神圣又陶醉,魂牵梦系,尤其身在异国,浓浓的乡愁难以排遣。我离开祖国已超过了一个甲子,感谢《文化交流》编辑部数十年如一日,寄来杂志,给我送来极大的温暖。《文化交流》是我和祖国、家乡联系的精神纽带。每到时间,我就盼望着《文化交流》杂志的到来,拿到后欣喜万分,欢喜这本精美杂志的还有我身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