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日本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具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日本家长对子女学习成绩、竞争能力、金钱地位等功利性取向期待值比较低;第二,日本家庭教育比较注重"与他人协调"等有关"群体"的教育内容,在家庭教育价值取向上表现出"他人本位"倾向;第三,日本家长比较注重子女的个性发展,对子女有"全方位"期待倾向。日本家庭教育呈现的这些价值取向特征,既是日本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又是当代日本教育、社会发展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黄桂香 《教书育人》2012,(19):14-15
北齐颜推之在他的家庭教育专著《颜氏家训》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父母和子女由于存在特殊的血缘关系,他们之间容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情绪、态度,甚至决定子女的行为。孩子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  相似文献   

3.
郭建平 《甘肃教育》2009,(23):12-12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1.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只关心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学生评价取向从知识、能力本位的社会取向到"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学生本位取向的变化反映了在学生评价取向上从只追求教育的外在工具价值到关注教育的内在价值,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甚至否认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尊重,是学生评价上的伦理回归.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学生评价取向从知识、能力本位的社会取向到"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学生本位取向的变化反映了在学生评价取向上从只追求教育的外在工具价值到关注教育的内在价值,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甚至否认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尊重,是学生评价上的伦理回归。  相似文献   

6.
央视纪录片《镜子》播出后,再次引发公众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和反思,特别是如何在家庭教育中认知爱和施行爱成为广大家长格外关注的问题之一。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梁启超先生对九个子女理智而温情的教育堪称家庭教育的典范。梁先生的九个子女在各自的行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与其科学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梁启超立志将子女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国民,主张博爱、男女平等、均爱子女,重视对子女的爱国教育。他要求子女发扬寒士家风,积极面对人生困境。因此,梁氏家庭教育经验是我国近代家庭教育史上的瑰宝之一,特别是对今天的很多家庭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家庭教育在单亲子女人格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针对当今单亲家庭存在的现象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从而提高社会,家庭,父母对单亲子女人格培养的关注度和责任感,寻得妥善处理的方法,改善在这一方面还存在的不足,力求在全面的家庭教育中让单亲子女得到最良好的教育和培养.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的一句名言表达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人格决定命运。”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也曾说:“教育一个人的知性,而不培养其德性,就是为社会增添了一份危险。”如果语课堂上只传授语言知识,只注重学生的语阅读能力的发展,而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良知与人格,学生的人格就会出现灰色、消极甚至扭曲。那么,在语课堂上如何进行人格教育呢?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对家庭教育的要求早已不是仅仅局限在父母要管好自己的孩子这种单一的层面,而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发展模式。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罗慧指出,现代家庭教育与传统家庭教育相比已经发生了五大转变。1.父母角色:从教育者到共同学习者的转变。从传统观念上看、父母是教育者,子女是受教育者。而现代家庭教育观念认为,父母与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谁是教育者、谁是受教育者是在不断变化的。有的时候父母是教育者,有的时候子女是教育者,父母和孩子之间应形成互学互助的关系。2.亲子关系:从居高临下向平等民主的转变。传统的亲子观孩子只…  相似文献   

10.
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积极采取措施做好子女的家庭教育工作,但仍存在不少模糊认识甚至教育误区。包办代替。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奉劝父母们:做父母的最好只有一只手。而如今的孩  相似文献   

11.
张秉福 《贵州教育》2005,(18):19-21
一、教人做人是家庭教育的根本职能家庭教育的根本职能在于教人做人,而不是传授知识、技能等具体生活本领。这不仅因为家庭(尤其是现代家庭)无力完全承担智育职能,也不仅因为家庭有着教育子女学习做人的明显优势和便利条件,而是因为人的生活本领是在人之为人的那个本性里面的,不知该如何做人,就难以真正掌握、更不能正确运用各种知识和本领,也就不会拥有一个真正成功、幸福的人生。正是由于一些家长轻视甚至忽视做人教育,导致孩子出现人格残缺,因而其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也多不理想,孩子不堪重负,厌学情绪日重,有的甚至自杀或走上违法犯罪道…  相似文献   

12.
薛英 《文教资料》2007,(13):184-18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竞争也日益激烈。广大独生子女家长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尤为关注子女的教育问题。儿童的成长要接受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而作为教育体系中的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是其他教育不可代替的,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广大家长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但目前,儿童家长普遍存在素质不高、教育无方等问题。本文在对家庭教育的概念以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基础上,基于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具体论述了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隔代教育主要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教育,它与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共同构成了我国家庭教育的两种主要教育形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作为学校教育有力补充的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父母迫于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压力,不能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问放在子女的教育上,许多年轻的父母也没有能力更好地胜任独自教育子女的重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当前,教师教育课程价值取向过分强调理论化,或只注重师范生社会就业技能层面的训练,忽视教师教育课程的内在价值。本文提出重构教师教育课程的路径:强调专业精神确立;实践取向的知识积累;教育智慧的培养;课程的有效整合;教育实践的有效创新;课程学习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青少年在品德、人格、心理、身体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究其原因,除了社会和学校存在问题外,家庭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全社会应重视对家长的教育,教育家长要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不要把一切希望都寄于子女,明白过分“望子成龙”的危害,切实把提高家长素质和改善家庭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来抓.  相似文献   

16.
再论教育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的基本问题,它是主体对不同教育价值方案的一种倾向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它不仅受教育系统主体对教育本身的认识水平和需要的影响,还受政治、经济、化的作用。当前在教育价值取向上我国出现了以经济价值为主、其它价值为辅的趋势,而我认为在价值取向上要坚持以社会为主。把个体的教育价值取向有效的统一到社会中。  相似文献   

17.
唐萍  肖肖 《江苏高教》2022,(7):66-70
辅导员的人格是其自身的德性、生存意义和价值生命的载体,而辅导员的人格取向从本质上关涉了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方向。生态取向的人格具有道德性、关系性和整体性等特点,对辅导员理想人格的澄清具有启发意义。辅导员人格的生态取向主要表征为“以学生为本”“以自身境界为核心”及“延展到更为广阔的生命世界”等三个方面,并可以通过师生交往范式的转换、自我意识的重构、人文精神的映照等途径进行理想人格的追寻。  相似文献   

18.
家庭是哺育人才的摇篮。在现代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重要。成功的家庭教育,不仅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重要条件。然而,当前家庭教育存在很多不利因素,家庭教育的质量还不尽人意。有的甚至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主要表现是:有的家庭对子女的知识教育抓得比较紧,而对子女的思想品德、纪律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19.
家庭是永恒的社会现象,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首先接触的是家庭,并借助家庭生存与发展延绵种族、维系社会。几千年来,中国的家庭孕育了四分之一世界人口的炎黄子孙,谱写了壮丽的家庭发展史。抚育子女自立社会并造福人民显示了家庭教育的伟大功能。中国的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足鼎立",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源。  相似文献   

20.
徐群  钱俊枝 《教书育人》2001,(15):44-46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不乏其数,他们希望子女将来能出人头地,但苦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孩子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特别是现在中学生的家长,多是单位、家庭的主体,工作量大、家务活重,因此与孩子交流较少,即使关心,也只停留在孩子考了多少分上。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入学后,教育的任务就交给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了,做家长的只要能保证他吃好、穿好,供他完成学业,就尽到父母的义务和责任了。这些认识都是家庭教育的误区所在。班主任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