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名句赏析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注释:烟,指雾气。春意,春天的气氛。句意:在雾气缭绕的绿杨林外,清晨的寒气不重,红艳的杏花开满枝头,春意正浓。说明:语出宋代宋祁的《木兰花》。这两句对仗工整自然,词意艳丽可爱,历来为人吟玩不释。词人善于用听觉写视觉,以动写静,“闹”字一落笔,顿觉枝头繁花簇簇,蜂旋蝶绕,春意盎然。宋祁被称为“红杏尚书”,当之无愧。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注释:过,飘过。句意:庭院里月色明亮清澈,无数的杨花飘过却没有一丝影子。说明:语出宋代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这两句虽然仅仅写了月色、杨花…  相似文献   

2.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背诵指导全诗四句分两层。前两句是第一层。在这一层里,作者慷慨激昂地唱出自己的心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抓住作者的情感和对生死的态度,来体会和领悟作者的情怀就此较容易了。后两句是第二层,这是借怀念项羽来为  相似文献   

3.
一个人不能时时刻刻都和环境相宜。当环境恶劣的时候,我们不是设法来应付环境,就是设法改变自己,使自己能适应环境。适应和应付不同:适应是把自己去迎合环境,往往是顺着潮流,成为识时务的俊杰。但是"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一句格言早已成了"不讲气节""没有操守"的别名。于是志士仁人总不肯改变自己来迁就环境,并且在积极方面,还要改造环境,来迁  相似文献   

4.
【出处】唐·吴融《杨花》:"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空濛濛。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杨花不同群芳争奇斗艳,自甘飞扬于碧野晴空。百花总是叹恨风把自己吹落了,只有杨花偏偏喜爱风。)【哲理链接】对于同一事物,因各自的立场不同,认识不同,所以观点和结论也就不同,对之爱憎和取舍也会不同。  相似文献   

5.
杨花意象是千古永恒的诗歌意象,杨花的文化意蕴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惜春伤感、离恨哀思、轻薄低贱、凄苦薄命,这四个层次共同构成杨花的文化意蕴体系,这种体系是由杨花的本身固有的特质和文化传承层积这两个因素相互发生作用而成的。  相似文献   

6.
<正>唐朝诗人郑谷有一首著名的诗《淮上别友》: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在唐代的诗坛上,郑谷虽然没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地位那样高,但也是一位颇有名气的诗人,写诗的水平当然就不用说了。就这首诗来说,也是一首很著名的"送别诗"。然而,明朝的诗学理论家谢榛却认为这首诗的结尾句写得不好,只写出友人和自己分手,"送别"的意思太明显了,没有余味。于是就把这首诗改为: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以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令千古文人为之折腰,陶渊明成了文人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的光辉典范。但我现在告诉你,这只不过是想做官而又做不了大官  相似文献   

8.
<正>甲乙两事物具有"某点儿相似之处",当需要说明乙事物时,便以甲事物喻之;当需要说明甲事物时,便以乙事物喻之。像这种甲乙两事物都可以互为喻体的比喻,修辞上称之为"互喻"。这种语言修辞手法在古典诗词中的应用很是广泛。先来看苏轼的《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上片借"飞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一对互喻来写夫妻别离时间之久,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  相似文献   

9.
柳絮杨花满幕飞,翩翩紫燕衔春归。
  何处寻得相思泪,倾向塞北无鸿来。
  又是五月,应该到了杨花飘飘柳絮飞舞的季节,今年却又晚了些。街头的柳枝才泛出鹅黄开始转绿,道旁的杨花确实开始展颜露笑了,而一些不知名的花却于一两周前早早开放过了。想起十八年前自己写的这首没有韵律的诗,将记忆一下子又拉回到了过去的时光。  相似文献   

10.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1.分析这首词最后四句在修辞上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万紫千红的花,碧绿如茵的草,白蒙蒙漫天飞舞的杨花榆荚,构成了一幅多彩多姿的暮春图画。春天已经走到尽头,就要归去了。诗题是《晚春》,诗情是送春。诗的前两句是一层,写草树送春,各呈异彩。首句“草树知春不久归”,“草树”是“花草树木”的压缩,观后“百般红紫”自明。“不久归”即“不久就将归去”。这句诗用了一个“知”字,一个“归”字,使花木、节序都变成了有知觉、能行动的人,而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万紫千红的花,碧绿如茵的草,白蒙蒙漫天飞舞的杨花榆荚,构成了一幅多彩多姿的暮春图画。春天已经走到尽头,就要归去了。诗题是《晚春》,诗情是送春。诗的前两句是一层,写草树送春,各呈异彩。首句“草树知春不久归”,“草树”是“花草树木”的压缩,观后“百般红紫”自明。“不久归”即“不久就将归去”。这句诗用了一个“知”字,一个“归”字,使花木、节序都变成了有知觉、能行动的人,而且是感情丰富的人。诗人用拟人手法开篇,开拓了诗境。次句“百般红紫斗芳菲”,“红紫”二字染色,“芳菲”是花草芬芳繁茂的意思。“红紫芳菲”四字,写出了花草树木的颜色、气息和丰姿,展示无边春色。“斗”字在这儿是互相竞争、互相比较之意。由于用了这个精警的“斗”字,顿使花草树木有了动态感,呈现出无限生机,加强了拟人的效果。我们读着,防佛看见花草树木穿上了色彩绚丽的衣裳,带着馥郁芳香,嬉笑在绿茵之上。这句与上句的“知”“归”二字呼应,显示出这似乎是一个送春的盛会,饱含着依依惜别的深情。三、四句是第二层,诗境一转,用“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只会作漫天雪飞,进一步渲染万物的送春之情。杨花是白色的,随风飞舞,象棉花一样,因此又叫“柳絮”,古人把它比之为飞雪。晋代女诗人谢道韫咏雪,曾有“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名句。“榆荚”是榆树的果实,其小如钱,连成一串,又叫“榆钱”,颜色也是白的,因风飘转,同样给人以雪花飞舞的印象。暮春三月,微风乍起,杨花、榆荚飘飘扬扬,这本是春天将尽时的自然景色。但诗人把它们捕捉入诗,比之为“无才思”的人,只知道(惟解)扬起漫天飞雪,来参加这个送春的盛会。这两句转得极好。从有才思的“草树”用“红紫”“芳菲”来送春转到“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只会作白雪飘舞,表面上象是退了一步,实际上却进了一层。为什么说“杨花榆荚”“无才思”呢?因为它们既无“红紫”,又缺“芳菲”,无法显示送春的感情。但是,他们究竟知道化作漫天飞雪,以朴素的色彩、简单的动作来表达其依依惜别的情意,这份感情岂不是更深沉、更动人吗?人人各有其不同的表达感情的方式,有时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迟钝的眼神,其表达的情意往往胜似千言万语。在诗人看来,人固如此,草木亦然。这样比拟,实得神似。本是一片春色,凭空分作两群;前扬后抑,以抑作扬,以退为进,翻出了新的境界。再说,分明是诗人自己无限惜春,深情地送春,却不正面表达这层心意,始终只作一个旁观者,在观赏、评价万物送春的姿态,借以表达自己的无限深情:这种新奇的艺术构思,真可谓出人意料。韩愈是中唐时代的大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以散文著名于世;他的诗以奇险著称,从这首小诗可见一斑。古代诗人惜春、送春的诗十分多,大都用色彩暗淡的诗句,表现无限感伤的心情。韩愈这首诗完全不同。他尽力渲染红紫芳菲、柳絮飘舞的自然景象,色彩鲜明,感情开朗,读后使人心情格外愉快,格外热乎。显然,诗人自有广阔的胸怀,他不是流着眼泪而是拍着巴掌来送春的。春天将去,诗人心中春意常存,永不褪色,永远芳香。这更是此诗境界高人一等的地方。注:①“无才思”的“思”,读sì,是名词不是动词。②诗的后两句向有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是反衬,也有人说韩愈是在指斥某些人。均可各一说。  相似文献   

12.
现在有两句话在教育界十分流行,一句是:"像专家那样去思考",另一句是:"让研究成为常态"。这两句话结合在一起就是要成为专家型的校长或专家型的教师,这个目标听起来非常让人向往。但这两句话能在自己身上实现吗?现实中的自己距离这个目标有多远?忙碌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校长和教师在不  相似文献   

13.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中,第十九课课文《〈指南录〉后序》中“呜呼!死生,昼夜事也”一句注解为“死生是早晚的事情,意思是随时都有死的可能”。笔者认为这是一则误注。文天祥把自己在1276年出使北营逃归福建过程中所写的诗编辑成集,取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为《指南录》,诗集有前后两序。在《后序》中,作者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  相似文献   

14.
<正>人近中年,常常懊悔青少年时由于贪玩或不明事理,滥用了许多珍贵的时光。想想我的中学时代,我可算是个名副其实的"玩将"呢!下棋、画画、打球、说相声、钓鱼、掏鸟窝等等,玩的花样可多哩!我还喜欢文学。我那时记忆力极好,虽不能"过目成诵",但一首律诗念两遍就能吭吭巴巴背下来。也许如此,就不肯一句一字细嚼慢咽,所记住的诗歌常常不准确。我还写诗,自己插图,  相似文献   

15.
放弃成见     
常听到人在争执时说:这都是你个人的"成见"!所谓"成见",就是定型的看法,是先入为主的执著;即使是错误的,也不肯更改,这就叫做"成见"。"成见",好比茶杯里有了毒素、杂质,倒入再清净的水,也不能饮用;"成见"好比田地里的荆棘、杂草,播撒再好的种子,也不容易成长。有成见的人,自己不肯承认,更不肯放弃。成见,本应是一种意见、见解、见识、见闻,并非不好,但见解一旦成为"成见",甚至成为"邪见",那就非常的不应该了。  相似文献   

16.
陈良 《现代语文》2008,(10):52-53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准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相似文献   

17.
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相似文献   

18.
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闹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相似文献   

19.
我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准备上课;只见王云拿着试卷说:"老师,这道题我对了."怎么回事?接过试卷一看:糟糕,把对题给批错了."哦,是批错了,就这样吧."我轻描淡写地敷衍了一句."老师,我对了,您应该改过来."没想到她不肯罢休.我不耐烦地说了一句:"加上那一分能怎么样,还不是那么低吗?"  相似文献   

20.
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①。但目送、芳尘去②。锦瑟华年谁与度③。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④。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