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今天依然存在的乡土教育在清末就已经正式产生了。在当时国内局势的推动下、国外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下,晚清政府为培养儿童爱国、爱乡思想,树立自强意识,决定在全国小学中开展乡土史地教育,并编定《乡土志例目》作为范式进行推广,这直接促使了乡土历史教育的产生和兴起。  相似文献   

2.
大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可以成为旅游资源,也可以成为经济资源,本文以一个新的角度,对大理历史文化的教育价值进行了探讨,结合素质教育改革,提出了应充分发挥大理历史文化的教育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试述教师的教材研究——兼议乡土教材的价值及其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材研究是课程改革中的重大理论课题与实践诉求。本文探讨教师教材研究的视点与教材开发的原则,侧重阐述乡土教材的价值以及乡土素材教材化的含义与步骤。乡土教材的开发是对传统的封闭僵化的教材观的挑战,可以为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的教材发展开辟新的愿景。  相似文献   

4.
乡土文化及其传播对保持民族及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具有决定意义,它对我国提升国家“软实力”、捍卫“文化安全”、强化民族身份认同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中国乡村的“类城市化”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具有了一定的“工具理性”色彩,而要对抗“工具理性”的不良影响,乡土文化也不可或缺;现代媒介技术笼罩着乡土文化的审美空间,营造出乡土文化传播的“媒介景观”。要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有效地保护乡土文化,传播这一维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文化在思想道德、伦理价值、审美趣味、生活习俗等方面,蕴含着多重内涵和德育价值。在国际化、信息化背景下,开发乡土文化德育资源,丰富校本德育课程,对中小学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德育工作校本化、特色化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文化在思想道德、伦理价值、审美趣味、生活习俗等方面,蕴含着多重内涵和德育价值。在国际化、信息化背景下,开发乡土文化德育资源,丰富校本德育课程,对中小学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德育工作校本化、特色化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乡土教材是乡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教育的核心元素。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乡土教材具有特殊的意义。考察对照清末、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乡土教材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当前乡土教材发展存在目标定位不清、质量参差不齐、实施队伍缺乏等现实问题。要推动乡土教材发展,必须从振兴乡村战略、提升编撰质量、保障师资队伍方面加大建设力度,以期为寻找故乡、振兴乡村探索一条可能的通路。  相似文献   

8.
乡土教材是以地方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教材,但它在反映并传承地方文化的同时,也在建构着国家意识。以河南乡土教材为例,河南乡土教材的发展与整个中国乡土教材的发展基本一致,其开发更多的是受国家政策的驱动,乡土教材的内容同样也透露着地方人士对于地域文化的国家解读。从清末乡土志产生之时,乡土教材就背负起为国家整体服务的功能,通过乡土情来培养人的爱国情感,是乡土教材自始至终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王丽娟 《中国教师》2009,(Z1):312-312
乡土教材是国家正式课程的重要补充,有其自有的发展规律与特点,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乡土教材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广东畲族乡文化传承和乡土历史教材的开发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土历史教材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对广东畲族乡的族群记忆建构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乡土历史教材对当地畲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影响和作用,以河源漳溪畲族乡为例,对该地区的乡土历史教材的编撰作一定的编辑和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11.
清末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开启了我国学校体育的新纪元,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军国民教育:清末体育教科书启蒙之核心思想;强国强种:清末体育教科书启蒙之主要目的;爱国情感:清末体育教科书启蒙之自觉意识;教学指导:清末体育教科书启蒙之积极策略。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以探明甲午战争后,壬寅癸卯学制出台前,新式学堂所编辑的蒙学课本的主要特点。研究结果发现:此一阶段的蒙学课本具有传统蒙书和日本小学读本的双重身影,从而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了新的特点。一方面,其继承和借鉴了传统蒙书的编写特点,不仅在语体上使用浅显文言,而且在选材上广泛取材于传统蒙书。另一方面,其积极向日本小学读本取经,取材偏向于现实,编排上循序渐进,并引入了歌谣体。  相似文献   

13.
清末上海地方自治与合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地方自治是清末地方政治实践的一个亮点。民间士绅的自治诉求得到了官方的回应,二者合为一流,成为自治最初的合法性来源。自治实践和选举模式将普通民众纳入自治范围中,从而得到他们的有力支持,成为上海自治合法性的后续资源。正是由于具有深厚的合法性支撑,才使上海自治获得了制衡官方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晚清兴办学堂面临新式教科书缺乏,为新小说介入教科书提供了契机.新小说理论家对小说教育的鼓吹以及作家有意识地撰译小说为教科之助,使小说辅助教育成为现实.小说履行教科书职能是新小说开智觉民宗旨的推进.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学迅速进入中国,科学出版物纷纷出现,但科学的传播却非常缓慢,这一现象直到甲午战争之后才被终结。新式学堂的大量出现,导致新式的科学教科书海量增长。当承载着科学新思想新学说的教科书被广泛传阅后,其巨大的启蒙影响力终于迸发出来。清末民初教科书的科学启蒙大致经历了首倡期、鼎盛期和稳定期三个阶段。早期教科书促进了中国学术由四部之学到分科之学的转型,推动了中国科学由格致到科学的转变,加强了学术术语的规范和统一,推进了科学方法的确立,引介了科学常识和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6.
晚清西式教科书的引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科书与人类其他文明一样,通过积累和传播而得到发展.从19世纪中期开始,伴随着教会学校以及洋务学堂的发展,大量的西式教科书被引进.这些全新的教学用书,拉开了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发展的帷幕,并呈现出那个年代独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教科书审定是晚清政府控制国民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清政府规定了教科书的审定范围,确定了教科书的审定程序,采取了多种保障措施。清廷希望以此来规范意识形态,有效控制各种思想,强固思想文化秩序。晚清政府的教科书审定政策尽管遭到了不少非议,但客观上为当时的从教者和受教者提供了较好的教学用书和知识课本,并促进了我国近代新式教育的规范发展和体制建设,在清末的新式教育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晚清新式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是中西文明不断融合下学术分科和学制变革的产物,经历了由译介到自编、由学习欧美到学习日本的转变过程.历史教科书承载着构建一般民众普遍历史观、世界观和民族观的重任,而新史学以先进的史学理念掌控了国民历史知识的重构权,将以进化史观为理论指导、重视历史解释、强调史学致用、关注民史、反映人类社会全貌和重视史书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等观念贯彻到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中.此外,新史学试图通过增强历史文化认同来激发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主张,也在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中得到充分体现,直接影响了这一特殊历史载体的书写范式.  相似文献   

19.
地方外交官的薪俸问题对地方外交官队伍建设与地方外交的现状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除交涉使具有俸禄和养廉外,洋务局、交涉局等机构的主要官员只有薪水和(或)津贴。交涉使的俸禄和养廉比照正三品官职拟定,其他官员的薪水等由各省根据本省外交和财政状况自定。由于清政府未制定统一的标准,各省筹措此项费用的渠道、数额等差别较大。这种差别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省外交的繁简程度。总体看,地方外交官的收入是比较丰厚的,这给地方外交官队伍建设和地方外交带来了正负双=面的影响。各省自主筹措和决定地方外交官员的薪水、津贴等,反映出晚清地方外交行政体制的混乱局面。  相似文献   

20.
清末启蒙运动中,原本流行于民间的小说、戏曲等文化形式受到了知识人士的充分关注,并成为其自觉运用的启蒙工具。小说、戏曲等与启蒙运动的结合,使其地位得到了迅速的提升,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形式。这一变动的潜在意味则是身处文化与社会窘境的知识分子,开始眼光向下,寻求文化的新出路。以此为契机,20世纪的知识分子开始了重新塑造文化传统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