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孟浩然诗歌的色彩由青白黄红黑五大色系构成,一共使用了20个颜色词,计131次.其中,以青绿色为主.颜色词外,他还利用物象的色彩,通过描写具象,引起人的视觉想象,以表现自己的心象色彩.为了突出色彩表现,又使语句工整优美,诗人将邻近色或对比色进行搭配.搭配的方式丰富,常用的是借助词的附加意义进行来设计.孟浩然诗歌的整体色调是中和,但稍微偏点清冷,清冷中又有清寂、清幽、清宁、清旷的区别,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清淡艺术风格,表现了孟浩然多元的审美情趣与道家风度.  相似文献   

2.
孟浩然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一生基本上是在隐居与漫游中渡过的。他或隐居山村,或游历各地,纵情山水,写了不少山水田园诗。  相似文献   

3.
唐朝诗人孟浩然似乎是一个很复杂的人,因为他言行中充满矛盾。然而,通过对他诗集的阅读和史传上有关他事迹的解读,在着重探讨了孟浩然“风流”个性的本质所在后,我们发现他是一个“真正不失其赤子之心”的任真率性的人。如此,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他的为人行事和他的诗作。  相似文献   

4.
论文论述了孟浩然诗歌的词汇、造句、修辞和语言的艺术特色与创造。认为孟浩然诗的语言风格是平淡而新奇,大巧若拙,善于运用词性的搭配和句式变化,使诗的语言随思想情感的跌宕起伏而出现舒缓紧凑平和激烈的变化。孟浩然诗的语言是以自己时代的诗的语言为基础,吸收唐代的口语和唐以前的优美语言为特色,抒情语言中带有鲜明的叙述性,将平淡型的语言与豪放型和婉约型等多种类型的语言相结合,达到了自然高妙的境界。孟浩然是一位语言大师,他是盛唐前期诗人,对唐诗语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宁松夫 《襄樊学院学报》2011,32(1):42-46,80
孟浩然的中庸人格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终生寻求仕进而能固守合度的求仕手段,批评用人不公的社会现实而有通达人情的气度,有理想破灭的愁苦而能自我释解以保持心气和平。孟浩然中庸人格精神的形成,就其思想渊源来说,是受了儒道佛思想的影响,具体来说,就是儒家思想主其志,佛家思想去其忧,道家思想益其趣。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孟浩然三首诗的分析,阐明孟浩然诗歌的重要艺术特征:看似表达人所常有的生活体验,其实是诗人独特的思想感情;看似明白易懂,其实暗用典故而不着痕迹,技巧高明。  相似文献   

7.
儒、道思想对中国思想化的渗透既深刻又悠远,因此历代士无不受其影响。孟浩然受儒、道思想影响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孟浩然所受儒、道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诗歌作品中所用的儒、道典故,所表现出来的儒、道思想观念以及他的人生追求和心性情趣上。就儒道两家思想对孟浩然思想的影响力而言,儒家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道家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历代诗话多以王孟并称,是基于对王孟山水诗的某些共同点(一致性)的认识。只趋同,不求异。对后学易构成一定程度的误导,但并称之说仍不失为一个方面的论据,另外一个方面的论据则是王孟因思想、阅历、才学等不同而导致的山水诗创作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孟浩然研究论文的分析和整理,从中得出了这三十年研究的重点和特点。并通过对比第一个十年与近二十年的研究情况,总结出两个时间段研究的发展变化和规律,从而窥见孟浩然研究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王辉斌教授主编的《孟浩然大辞典》可谓最近三十年孟浩然研究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0.
论孟浩然隐逸思想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浩然隐逸思想的成因极为复杂,主要是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宗教的影响,包括儒教的"无道则隐"、佛教的超脱尘世苦、道教的逍遥人生的影响;二是历史上消极遁世者的影响;三是地理环境的影响。此外,孟浩然游访寺庙、道观的活动对他隐逸思想的形成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孟浩然的送别诗根据其人生经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参加科考前所作,显示出他重友情的情怀;第二阶段因考场失利其送别诗的情调略显沉闷;第三阶段隐居故乡期间送别来往客人和故乡亲友的诗作,流露出出仕与隐逸的情怀。  相似文献   

12.
孟浩然诗具有清与淡的特色。清是清雅和清旷;淡是思想感情的淡、诗意表现的淡和语言色彩的淡。  相似文献   

13.
对孟浩然的思想,历来有不同的看法,论文主要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盛唐文化背景、魏晋风流等对诗人的影响来分析儒、释、道三教在诗人思想中的融合统一.孟浩然自幼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儒家对"穷"、"达"的态度孕育了他的仕隐思想,盛唐多元文化背景又使他吸收了佛、道精华,以玄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魏晋风度也影响着诗人的性格行为,从而造就了诗人思想中儒、释、道三教的圆融互通.  相似文献   

14.
马莉英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4):37-39,46
孟浩然是我国古代少有的以布衣终身的大诗人,对他的身份定位,历来存有争议。从孟浩然的诗歌、生平以及与真隐者陶渊明的比较中可见,孟浩然并不是一个地道的隐者,其仕进之心一直没有泯灭。40岁之前为出世而隐,落第之后被迫归隐。既不想在开明盛世无所作为;又不想为官场所累,因此其思想总是处于仕与隐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15.
李商隐和孟浩然虽然生活在不同时代,作品风格也多有不同,但他们对诗歌艺术的追求是一致的。李商隐的爱情诗和孟浩然的山水诗,都选用了较多的残缺意象和空白意象,给人想像的空间,以达到一种言外之意、蕴外之致的艺术效果,反映了他们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和对美好精神世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渗透既深刻又悠远,历代文士无不受其影响。孟浩然受佛教的影响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孟浩然所受佛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诗歌作品中所用的佛教典故、所表现出来的佛教思想观念以及他的人生追求和心性情趣上。  相似文献   

17.
"诗的孟浩然",是指孟浩然人即是诗,诗就是人,人品与诗品高度统一。孟浩然"诗意地栖居"在唐代开元盛世有佳山秀水与先贤胜迹的襄阳、"先人留别业"的涧南园,使生存变成真正的生活,人的生活成为诗。孟浩然的一生,是人生的诗化,诗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18.
孟浩然以其清高的人品和诗品受到当时和后代文人士大夫的景仰,在他思想中的隐逸情怀虽很浓厚,但这并非他思想的主导;身逢盛世的他埋头苦读为的是有朝一日能中举登科,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终因落第而回乡隐居;孟浩然的隐逸除了受到当时时代风尚的影响外,还与他的个人遭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孟浩然二题     
孟浩然的《春晓》主旨,是通过爱春、惜春的感情,表现了自己作为隐士的自由自在。而不是通常理解的就是写对春天的热爱或留恋。孟浩然作为一个隐士,是一个淡泊于功名的真隐士,而不是充满愤懑的不得已的隐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