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温庭筠与商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庭筠是晚唐商业圈中最醒目的一个文人,商业对他的人生态度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尽管他的终极追求未被从商取代而仍然是入仕,但并不意味着他对商业没有梦想。他在商业问题上的矛盾,实际上是中国文化在文人身上形成的一个解不开的结,而这个结则预示着中国封建社会因缺乏发达的商业文化的滋养而不可能产生成熟的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2.
温庭筠词说     
温庭筠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专心致力于词体写作的作者,他在词史上的成就源于他词体写作上的独特构思方式。简而言之,温庭筠词的构思特点,就是组合意象,词中有画,创造词境。温庭筠的全部词作都可以从这个角度加以诠释。  相似文献   

3.
晚唐温庭筠咏史诗在诗歌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位,他咏史诗中所蕴含的讽喻精神,表露出诗人对时政的热切关注。其乐府体咏史诗,寄寓鉴戒讽刺之意,所以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温庭筠的咏史诗分为四部分:抨击揭露,以古喻今,探求历史兴亡规律的作品;反对割据,颂扬统一,张扬民族大义的作品;缅怀历史,追慕前贤,歌咏英烈的作品;以诗表意,真实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怀才不遇,理想无法实现的愤懑的作品。温庭筠出入于旧史故事之中,寄情于风云兴会之际,唱叹于悲歌慷慨之间,因而风格特别显得清警挺拔,自然纯正,在晚唐咏史诗创作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温庭筠与韦庄作为花间词派的代表词人,在词作风格和内容上有着显著地差别。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温庭筠词作用色浓艳,韦庄词作较为淡雅;"密而深"是温庭筠词作的主要特色,与之相对应的韦庄词则表现为"疏而显";在创作手法上,温庭筠词多用暗示联想手法,丰富思想感情;而在词作内容上,韦庄的词句显得更有血有肉。  相似文献   

5.
晚唐温庭筠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在当时备受推崇,在文章方面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号“三十六”。温文亦曾结集行于世。但考之现存史料,于温文集则止于记载,实物久已失传。考之文献,上溯其源,则温庭筠文集结集当在晚唐五代时期;其文集散佚情况较为复杂,或遭遇北宋丙午之乱于南宋已散佚,或于元代尚存,至明代终至消亡。  相似文献   

6.
晚唐各派都致力于艺术形式的精工雕琢,把追求形式美作为诗歌创作之能事。温庭筠对于诗歌的形式美,确实有一种执著的追求。他的诗歌不仅对事物的描写非常细腻,使用铺叙委婉透彻,而且对诗歌中的典故进行了精心雕琢。文章通过对温庭筠诗歌的分析得出其诗歌艺术手法的三个方面,采用这样的艺术手法的目的在于使诗歌给人一种清新流丽的感觉。  相似文献   

7.
本着重论述温词香软丽密的艺术特征及温词的隐寓托寄垢的内涵。香软丽密指温词近诸于读的感官的艺术感受,笔通过视觉、触觉的感觉阐述这一特征。并通过温氏的身世来透视其词的隐寓托寄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李国峰 《陕西教育》2005,(2):41-41,23
温庭筠是词之为体的奠基者。从他开始,词才独立于诗之外,成为一种新的体裁;并在传统的诗境之外,开辟了新的词境,从而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艺术。这篇文章我想从意象的形成、组合等方面作一探讨,以对温庭筠词的艺术作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温庭筠是晚唐诗坛大家,又是花间词派的鼻祖,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温庭筠诗歌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诗词体式的过渡、诗词的比较,诗歌的内容、诗歌的艺术、温庭筠与李商隐的比较五个方面,因此近20年来对温庭筠诗歌的研究是相当全面的,也在很多方面对以往论述有所超越,但温诗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地挖掘。  相似文献   

10.
温庭筠词中禽鸟意象的使用是其词作的艺术特色之一。典型化、符号化了的意象,于共性中体现了个性,为词作增添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它们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由小小一点而能见多姿多彩的世相、巨大无限的时空;它们也是抒情主体情感的外显和形象的映衬物,由这些意象便能进入词人笔下女子们丰富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1.
逻辑史观及其研究中所遵循的原则、所运用的方法是温公颐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两个重要侧面.前者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有没有逻辑?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对象、范围、目标指向以及中国逻辑的基本走势等;后者主要涉及实事求是、发展的观点以及比较的方法、语言学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闻捷的诗歌创作道路入手,分析了其代表作《天山牧歌》、《复仇的火焰》的思想艺术成就和对新边塞诗形成的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先生的唐诗研究,往往有许多独特的视角和精辟的见解,对初唐诗人王绩的研究也是如此。闻一多先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将王绩置于历史文化的整体格局之中进行考察,从而对其作出比较准确的文学史定位。这种研究具有方法论意味和典型示范作用,对我们今天的古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荀子的生年及游齐时间,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产生分歧的原因,在于对荀子游齐时间的看法各异。通过进行综合比较诸家说法,逐一剖析各自由来,根据《荀子》原书和史实,断定荀子游齐时间为齐襄王六年,并推断其生年约在齐威王三十年。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先生1925年自美返华前致梁实秋函中所录一组旧诗,对于研究其新诗创作从《红烛》到《死水》的发展,亦即从当时流行的自由体到格律体的转变,对于了解他的以建立新诗格律为中心、为旨归的崭新诗学理论,以至对于今天研究新诗现状、思考新诗发展,都具有宝贵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先从历史教育和国情教育入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把爱国之情转化为爱国行动。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的爱国新诗继承了我国古代爱国主义文学的传统题材,并赋予这些共时性的基本内容以新的光彩与活力,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扩充了新的时代内容。另外,三诗人的爱国诗创作于不同历史时期,三诗人有各自的思想情感方式,因此他们爱国诗所反映的内容各有侧重,即使是同一题材的内容也各有其不同的着眼点与意蕴。  相似文献   

18.
周景宝 《唐山学院学报》2017,30(1):18-21,71
元末明初,战乱频仍。京畿地区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到处是一派凋敝不堪景况。洪武初年,明朝廷有组织、大规模地将沿边居民迁徙内地,垦荒屯田,充实京畿一带。靖难之役后,朝廷又迁徙浙江等9个布政司以及南直隶11个府的民众充实上述地区,移民垦荒。土地开垦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带来了劳动力的增加,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而且增加了财政收入,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复苏。李大钊先世于永乐二年迁徙至直隶永平府乐亭县大黑坨村居住。  相似文献   

19.
张籍、王建同年生,生于何年,学界有多种说法,“大历元年“说当是。张籍早年曾两次入幕,第一次在贞元五年或六年,第二次当在贞元十八年至次年春或夏。  相似文献   

20.
失路之悲与故国之思是龚鼎孳诗歌创作的两大主题。龚鼎孳的诗歌以宴饮酬酢较多,这一特色曾受到学界较多的批评,但作者以为,正是在此类作品中,龚鼎孳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具有时代特点及个人特点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