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大部分的人生只占据了意识的一个小角落,而其余的被我们称为潜意识的领域,里面充满了各种动机、恐惧和种族遗留下来的特质,这些我们连如何进入都还不知道。现在我要问你一个问题:到底有没有所谓的潜意识这个领域?这个字眼被我们用得太随便了,这类的精神分析和心理的特殊用语,充斥着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而我们毫不质疑就接受了。但是到底有没有这种东西的存在?我们为什么要把它看得那么重要?对我来说,它和显意识的心智一样的琐碎、愚蠢、狭窄、顽固、受限、焦虑和俗气。因此,我们有没有可能彻底地觉察意识的完整领域,而不只是一部分、一…  相似文献   

2.
体内的火山     
苏星 《成才之路》2011,(16):100-I0017
我们的思想分成两部分:一是意识.二为潜意识。潜意识的力量比意识大三万倍.所以要激发潜能.需要运用潜意识。潜意识会依照我们心中所想的画面.构成真实事物。潜意识无法分辨事情是真还是假.一旦被接受.它终究要变成事实。只要有明确画面进入潜意识.潜意识立即想尽办法把这个画面转为事实。只要我们给予潜意识一个画面.它就会努力将它实质化。  相似文献   

3.
宇宙是什么     
你说这个宇宙到底有多大昵,还是它根本就没有界限,无法测量?你说时空到底是重叠的曲线,还是永不回头的直线?这些几乎没有答案的问题,被无数人反反复复地提出、讨论。我也想知道,宇宙有多大。  相似文献   

4.
编辑部观点     
钱倚宵 《小学生》2006,(2):29-29
“我是谁?”这个看似简单却又令人无法明确回答的问题,相信你时常会遇到。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有许多人像公差一般,不明白“自己”到底是什么?换句话说,就是浑浑噩噩地活着,为了生活而生活,从来没有仔细想自己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张伟娟 《考试周刊》2011,(86):74-74
如何开发潜能这一问题当前国内很少有人了解.但在海外,心理潜能开发正风靡于各大企业。研究人员发现:人不仅有意识,而且有潜意识,潜意识就是一种不知不觉的.处于不清醒状态下的思维情感的显现。如果把意识和潜意识一起看做是浮在水中的冰山的话,那么意识只是水面上的一角,而潜意识就是水面下很大的一块,不容易被发现,是人类的奥秘。在此,我将自己的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我是怎样让孩子们喜欢数学的呢?  相似文献   

6.
星星姐姐,我最近看了很多新闻,受害看都是小学生。我很害伯,整天都提心吊胆的,我们到底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啊? 星星姐姐:胆小可爱的蓝妹妹,你提的问题很好,我也正想和你及更多的小朋友谈谈这个话题呢。近期有很多媒体曝光了多例未成年人被侵害的骇人事件,触目惊心。也使很多"蓝妹妹"担惊受怕,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幼小的你们呢?姐姐认为,你们虽然弱小,但是必须要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在校外或回家路上要结伴而行,  相似文献   

7.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可以分为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是人性自然生发出的意识,是深藏于人脑中没有表露出的部分,它在人的意识中比重远大于意识。弗氏将这部分意识称为"本我"或"真我",而将受潜意识驱使所表现出的人性称为"假我"。最早意识到意识与潜意识的对立关系,并进行文学创作的是苏轼。苏  相似文献   

8.
有一则众所周知的问答题:“雪化后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写下了这样的答案:“雪化后变成春天!”就在写出这个答案的一瞬间,这个孩子在潜意识里一定是看到了缤纷的花儿、翩翩的蝶儿;一定是听到了婉转的鸟鸣、叮咚的流泉。可就是这样一个新奇美妙的答案,却被我们的老师重重地打上了一个“×”号!这个故事近年来常被人拿来作为批判语文老师扼杀学生个性、毁灭学生创造的例证,语文老师也因此背负了很多骂名,心头被封上了一层厚厚的“冰雪”。那么,面对21世纪,语文教学的春天在哪里?语文教师的路在何方?我的思考和实践是: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9.
二蛋上学     
《负一层》是一篇较为晦涩的作品。如果以我们通常阅读小说的心态来阅读它。我们会在很大程度上觉得它不知所云,没头没尾,而且该交代的情节也没有交代。比如说,阿甘究竟偷听到了老板的什么秘密以至于老板要把它开除?比如说阿甘和那个街头混混“张国荣”之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还有阿甘跳楼自杀这个最重要的场景。小说竟然只是从她妈妈。从她同事的嘴里一句带过。为什么这些应该交代、详细描写的内容都被小说忽略了呢?显然,肯定是因为作者觉得这些并不是小说要传达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企盼     
“看那片片白云悄悄落泪,听那阵阵风儿向她诉说……”这熟悉的旋律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一个女大学生为救一只她从小养大的丹顶鹤而不幸掉进沼泽。每当唱起它仿佛听到风声鹤唳,看到从丹顶鹤眼角流出的泪水,我的心也受到强烈的震撼……然而,我却看到了另一个丑恶的世界:那些被金钱所引诱的偷猎者们,仍然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珍稀动 物。以现在每4小时就有一种生灵在我们这个美丽的星球消失的速度替1300多万种物种计算一下吧,它们到底还能活多少个小时?救救它们吧,同样是生命,难道真要等到一切已无可挽回…  相似文献   

11.
一个特殊的反问句山西万荣县荣河小学王新栋《养花》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不是有腿病吗,不但不利于行,也不利于久坐。”有的学生提出其中的“我不是有腿病吗”,从意思和语气上看是一个反问句,但它结尾却没有使用问号,而是用远号。这个句子到底是不是反问句?...  相似文献   

12.
潜意识与意识之间并非弗洛伊德所说的单向“升华”,二者在某种条件下相互过渡,是一种双向运动方式。潜意识无法用语言表达,究其本质,它只不过是对人的精神起十分巨大的萌动作用的精神衡量。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来自意识领域和人的本能,是认识领域所认识的客观形象、主体思维等一系列的事物,由于“速忘”而进入潜意识领域反对本能的一种相互撞击所发生的效应。当然,这种效应在潜意识王国中不是“受道德原则”控制的,是在“享乐原则”支配下的一种反应,但它绝不是弗氏原定义中的那种本能和欲望的冲动。本能对来自意识领域的内容产生的各种反应,在不受“现实原则”和“道德原则”控制的时候,回过头来又可以对客观事物形成多种反刺激。这种反刺激随客体变化,但他们都总遵守着一种原则——仅受本能的影响而不为主体意识所感知。 我们知道形成反刺激的母体双方是本能对来自客观事物体产生的反映和客观事物。反刺激发生的场所是潜意识王国。我们在这里所用的“客观事物”这一概念的内涵并不是一般意识上的内涵。它也是潜意识王国中的一个公民,确切地说,它只不过是以“个体无意识”的形式进入潜意识中被遗忘后才加入个体无意识行列的。因此主体对它既无法控制。也无法感知,形成反刺激的另一母体——“反应”是  相似文献   

13.
在一些地区一些学校一些老师那里,“德育为首“是否仅是一个交待式的口号和标榜式的标签?我们潜意识中是否分数硬件更硬,育人软件更软?我们可否己不正而欲正人?我们可否自贱而贱人?我们给学生的有多少真实,多少虚假?我们面对学生有多少真诚,多少虚伪?我们的道德目标是否过于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离学生真实的生活到底有多远?我们的德育手段有多少科学成分?我们用多少诚意和理解去打开学生的心扉?上级评给的“德育先进”让我们沾沾自喜,我们可知道学生心目中对此有多大程度的认可?我们是否平心静气地倾听学生倾吐心中的苦…  相似文献   

14.
有时候我们意识不到我们在教养孩子时会有一些疏忽。就因为这个疏忽可能造成一个大的错误。但当我们意识到的时候,它的转变却要我们付出千倍的努力。这个吃手指的小孩也许能使我们感受到关注孩子、倾听孩子可能是我们爱孩子的最好方式之一.咨询员:A来访者;BB:我的小男孩今年9岁了,有吃手指的习惯。A:从什么时候开始的?B:从五六个月开始的。A:他是只吃一个手指还是也吃其它手指?B:只吃一个手指(右手食指)。手指已经变形。这个手指比左手的食指要细。A:你是从什么时候意识到这个问题的?B:从六七岁的时候,我就开始…  相似文献   

15.
对于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中国读实在太熟悉了,几乎所有的中学生都在语课本里读到过它。许多年来,人们对其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也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但果真如此吗?难道我们从小说中就没有读出别的体验吗?玛蒂尔德丢失项链这一故事的中心事件,对她一生构成的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她的生活从那一时刻起到底发生了什么转变?她的性格从那个晚上起到底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些看法的确最符合莫泊桑的创作初衷吗……当我们向自己质疑这一系列的问题时,特别是当我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变化,更加看重本本身的价值而不是某些权威或泰斗的盖棺定论时,我们忽然发现,原来《项链》给我们提供的远远不止我们已经知道的。  相似文献   

16.
如果能给我机会设立一个节日,我希望世界上能有一个快乐的电脑节。 我为什么要创设这个节日呢?因为我觉得电脑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而我们孩子玩电脑的机会又太少了。  相似文献   

17.
近日到基层学校指导老师教育科研工作,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做课题太难了,我们缺乏理论。”事实上,“我没有什么理论”已经成为当前一线老师的口头禅,而对这个口头视禅大家也早已熟视无睹了。那么,老师到底有没有理论呢?一般认为,理论是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系统化的知识和结论,  相似文献   

18.
贾怡 《师道》2010,(4):44-44
惶惶然.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其实是心虚的。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基石,李镇西老师他可以,而我,实在不敢说。我能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吗?我有没有这个意识?或说有没有这个能耐?追问自己,再三思量.恍惚中忽然也能发现一二。其实.我们想的,我们做的,都能多多少少体现这个理念,而在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中所阐述的.则给了我们更好的支撑及诠释。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的李然同学来信问:现实中的失败经常给人带来烦恼,怎样看待成功与失败呢?答:从自然角度讲,每个生命都是极其宝贵的。在十分有限的生命中,人们都想追求成功避免失败,这是很自然的。然而,究竟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却没有一个自然的答案。要思考这个问题,首先要思考生命的意义问题,简单说就是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的意义、价值是什么?没有这些意义的思考,也就没有值得一提的“成功”或“失败”问题了。其实很多人对“失败”的苦恼与恐惧都是因为他意识中或潜意识中知道这些“失败”是毫无价值的。如果你的生活是有…  相似文献   

20.
常听见职场人歇斯底里发泄:“我没有安全感啊!”不由得思考职场安全感到底是什么。为何会产生职场恐惧?安全感能解决什么?它到底有多靠谱?这些问题需要一个一个去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