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天下为公”思想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渊源的命题。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发展了“天下为公”的思想主张,并据此来认识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民众、国家与君主之间的关系。他还以天下为公思想为出发点,对历代政治制度进行了重新审视。王夫之虽然把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传统发展到了极致,但其思想动力仍来自于传统,这就使他无法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也使他在认识上终究没有进入“近代”的门槛。  相似文献   

2.
“全民教育”是陶行知的重要教育思想之一,他主张教育全民化,教育终身化。以现代教育培养“现代人”,“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教育为公达到天下为公,全民教育为实现全民政治,”陶行知的这些思想与当前的“全民教育”思潮是一致的,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礼记》中“天下为公”和“大同社会”的思想来谈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通过分析洪秀全、康有为的社会思想来论述孙中山的理想社会模式。孙中山主张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民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民治),利益是人民所共事(民享)的大同世界。他的一生就为了实现这样一个理想社会而英勇奋斗的。他主张“天下为公”和“世界大同”的思想,深入民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了中华民族革命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儒墨分歧考证了“天下为公”的首义者是墨子而非孔子,墨子墨学“兼相爱”“交相利”伦理思想体系可概括为公德伦理,与传统儒家之私德伦理不同.“天下为公”作为一至关重要的理念,诉诸于“天下”和“天志”社会本体论的依据,而非后学混淆为“大公无私”及“大同”社会的具体描述.对于当下国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依法治国以及社会公德建设,墨子“天下为公”的原则和理念将不失为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民主教育思想是其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他主张“教育为公以达到天下为公,全民教育以实现全民政治”,“使大家各得其所,以实现真正的民主”,尽量发挥大家的创造力等等。他开了我国“教育公平”的先河,启示我们:教育应该与民主政治并行,扶贫应从教育开始,重视农村教育。  相似文献   

6.
论雷沛鸿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沛鸿的一生是不断追求救国救民真理和为劳苦大众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他提出的从基础抓起,对广大国民实施教育的“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为公、学术为公、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及在广西创立的民族教育体系的理论,在我国的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武昌起义爆发后,南方各省纷纷独立,中国陷入南北分裂状态。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秉承“天下为公”“博爱”的思想,做出巨大的让步和妥协。最终,在南北双方政治家的大智慧下,清帝退位,国家和平统一。实力是和平统一的基础,政治家的大智慧是和平统一的前提,“天下为公”的宗旨和“博爱”的胸怀是和平统一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从“损益”“先王之制”、“平治天下”的指导思想出发,对他生活的那个特定社会图谋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改革,以达到他理想的“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和没有掌握政权的缘故,他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目的始终没有达到。但是,他在教育方面的改革却取得了很大成功,堪称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先驱。本文着重从以下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9.
“和为责”“天下为公”是儒家“和合”思想的精髓,充分挖掘和发挥其积极方面,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中国古代先贤对世界归属权的精彩解答,“天下为公”的义利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同时与“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而不同”的发展观共同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因。习近平主席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即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1]。  相似文献   

11.
师德,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在教书育人实践中形成的指导自己行为的道德规范。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师德,才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习,严谨治学、治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谈到师德,我们不由会想到师之典范——陶行知先生。陶先生把道德视为做人的根本,在教育中始终重视德育,并且身体力行,要求受教育者手脑并用,文武皆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有高尚精神,有德性的能够为人民大众,为社会创造幸福的人。 (一) 陶行知先生重视德育,首先是大德.他常对师生宣讲“天下为公,人民第一”的道理,把天下为公看作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大德”,即最高的教育境界。具体而言,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民族。  相似文献   

12.
黄会霞 《河南教育》2009,(11):35-35
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大学生人格的功能 1.发扬热爱祖国、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传统。 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舍生取义”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当代学生的崇高理想。树立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和勇于为事业献身的精神。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孔子告诫他的弟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相似文献   

13.
生当明末清初社会大动荡时期的心学大师孙奇峰,在其《读易大旨》中,打出“天下为公”的大旗,以反对满清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黑暗君主专制。“天下为公”的主要内容是:“法弊而用革”,为适应人们生存需要,通过革故鼎新,除弊法,行新政,不断推动历史前进和发展。“尽人以合天”,只有“转世人”之坚决除去大奸,方才能真正行大政,而最终出现“政通人和”的新局面。“合理之为公”,“王道只是公。公则大,私则小,万古不能易此理。”  相似文献   

14.
康有为的《大同书》是基主要社会政治思想──大同思想的集中体现和全面阐述,它的基本精神是要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它的基本原则有“天下为公”的公有原则、“人人平等”的人权原则、“去苦求乐”的人道原则,这三大原则之间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复杂的近代中国产生了复杂的大同思想。《大同书》描绘了美妙无比的理想蓝图,但只是个不能实现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5.
民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的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他主张通过教育为公以达到天下为公,全民教育以实现全民政治来使大家各得其所,以实现真正的民主,并尽量发挥大家的创造力等。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开了我国“教育公平”的先河,启示我们:教育应该与民主政治并行,扶贫应从教育开始,重视农村教育。  相似文献   

16.
历代都有不少学者认为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待访”对象是清朝统治者,并据此认为其有失士人气节。其实,黄宗羲于明清鼎革之际,潜心著就《明夷待访录》一书,其目的是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阐明封建帝王制度的弊端,设计出理想的政治制度。黄宗羲在书中自道“如箕子之见访”,其真实意图是要寻找与他志同道合、追求“天下为公”理想的仁人志士。  相似文献   

17.
将汉语的文化词汇“身心和谐”、“天下为公”、“精神文化生活”翻译成英语,这是文化翻译的过程,要求译者正确理解它们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有效地翻译。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是一位杰出的教育思想家、实践家、改革家。他在《民主教育》中指出:“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全民教育,以实现全民政治。”陶行知这一极具远见卓识的平民教育思想时我们实施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事过百年,纵然时过境迁,但陶老教育思想所具有的极大前瞻性与拓展性仍彰明较著。  相似文献   

19.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孔子提出的“天下为公”的政治命题,是孔子对他自己所理想的“大同”社会的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的高度抽象概括,也是孔子的“仁”学精华的结晶和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可说它是世界政治思想史上闪闪发光的一颗绚丽的明珠是华夏古代文化中极为优秀、极具价值的精神文明的遗产。这主要是由于,它具有显著的人民性和高度民主性,符合人类文明进化的客观规律,也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必然要达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的全部优良品质可用“天下为公”四个字来概括。他是一个真正的民主主义者。一个真正以国家、社会、民众、民族利益为重的人,一个真正以建设性的立场推动社会改革进步的人,一个言行一致表里一致真正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孙中山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他一生的言行中也有许多矛盾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