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诉讼上的自认,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向法庭承认对方所主张的不利于己的事实。构成诉讼上的自认,须具备时间要件、实质要件、形式要件。诉讼上的自认一般说来具有两方面的效力:其一,对当事人的效力;诉讼上自认的构成,免除了他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其二,对法院的效力;诉讼上的自认对法院有拘束力,即无论法官本身如何看待案件事实,都应当把当事人的自认当作真实对待,并以自认的事实为基础进行裁判,不得对自认的事实作出相反的认定。实践中,如果一方当事人对于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事实全部承认的,可以免除对方当事人的全部举证责任;如果仅为部分承认的,只能免除对方当事人对自认部分事实的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2.
自认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而古老的制度,它孕育于辩论主义原则的基础之上。自认拥有约束当事人和法院以及免除另一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效力。但并非所有的自认都能产生法律意义上的效力,其受到一定的限制。自认的限制虽在我国的法律条文中有所涉及,但在实践过程或实务操作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民事诉讼中自认的限制问题需要进一步地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3.
除了以事实和诉讼请求为对象的自认制度外,还存在以法律判断为对象的权利自认。权利自认只适用于财产诉讼案件,对起诉要件和权利保护要件的权利自认应为无效。权利自认仅限于明示的权利自认,不存在拟制的权利自认或默示的权利自认。权利自认一旦成立,就对当事人形成约束,不允许作出权利自认的当事人任意撤回自认。  相似文献   

4.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作为一种规则,它与行政程序举证责任有密切关系。当前,行政诉讼当事人双方在举证责任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为此,必须协调好与推定、自认、司法自认等关系。  相似文献   

5.
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它在性质上属于一种"观念通知"行为。构成自认的事实对当事人和法院都具有法律效力,但我国现行民事诉讼立法中规定的自认对法院没有约束力,自认的撤回条件不清晰,自认的对象不仅仅包括事实。应当从确立真正的辩论主义原则和完善民事诉讼立法这一宏观与微观角度完善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  相似文献   

6.
自认的性质问题一直在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存有较大争议。一般英美法系国家将自认规定为传闻证据,认为它是证据的一种;大陆法系国家普遍认为自认是一种诉讼行为。我国学者对此也存在较大分歧:有的认为自认是当事人陈述,有的认为自认是证据规则,有的认为自认是一种诉讼行为。目前国内外学者的争论主要从两个方面介入:一是根据自认与证据的关系来分析自认的性质;二是把自认分为诉讼上的自认与诉讼外的自认,并对自认的性质进行分析。在介绍各种主流学说的基础上,分析自认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自认规则为大家所熟悉的主要是明示自认,而对默示自认规则,虽然我国民事法律法规中有所规定,但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在实践中也很少运用。事实上,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当事人沉默在司法实践中时有发生,适当的运用默示自认规则不仅对提高诉讼效率有所帮助,也可以保障双方当事人权益。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中对自认与当事人陈述、自认与认诺没有加以区分,对诉讼上自认的对象、效力、自认形成的程序性前提以及诉讼外自认或是没有明确规定或是没有规定。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在民事诉讼的相关立法上应明确区分上述两组概念,而且对诉讼上自认制度和诉讼外自认制度也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9.
诉讼上的自认,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未作规定。2002年4月1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在第八条中用四款正式确立了民事诉讼上的自认制度。章试图通过对自认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比较,进而对民事诉讼上的自认及相关问题,如自认的效力、自认的构成、自认的分类等进行探讨,以达到对自认制度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0.
依据构成拟制自认的原因不同,可以将拟制自认分为不争执型拟制自认、不知陈述型拟制自认和消极行为型拟制自认三种。辩论主义、当事人真实义务、陈述义务和具体化义务、诉讼促进义务、经验法则等共同构成拟制自认的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自认规则没有作出明确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2月颁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该《规定》明确规范了自认制度,已构建起我国自认制度的框架。本作从实践操作的角度,对自认的对象、自认的法律效力及限制、附加限制的自认问题、拟制自认、《规定》第8条与第74条的矛盾等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2.
自认是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于己不利事实的承认,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在两大法系国家和地区的 证据法中皆有明确规定,具有证据法则的性质,其构成须具备必要的条件。符合法律规定的自认对当事人和法院产生 效力。  相似文献   

13.
初探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认作为民事诉讼特有的概念之一,在民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对自认的不同理解,各国的自认制度存在许多差异。我国自认制度尚在建构中,应当在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立法理念,结合本国司法实践基础上予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自认制度一直被认为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制度,而行政诉讼制度和民事诉讼制度的密切关系又使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自认制度在行政诉讼中能否适用?文章从比较法的角度对自认制度实施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处分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终从总体上得出了否定的答案。  相似文献   

15.
自认事实所具有的免证效力对提高诉讼效率有极大作用,它不仅能适用于民事诉讼,也可适用于刑事诉讼。美式辩诉交易制度的实质就是认可被告人的自认。因此,只要将属于“自认”的部分事实从“自白”事实中分离,其免证效力将大大提高刑事审判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辩论主义是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本质的理论概括,它落实到具体的证据制度上,一方面要求明确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并严格限制法院调查证据的范围,另一方面就是要确立自认制度。作为民事审判改革的重大成果,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在上述两个方面均体现了辩论主义的要求,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但其中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未来的民事证据立法中,为体现辩论主义的要求,对其进行完善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拟制自认的概念出发,结合各国立法实例,探讨了拟制自认在适用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些特殊问题,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目前立法进行评析,并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8.
自认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然而对其作用及其效力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并没有具体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司法实践的发展,结果审判实践对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及其法律效力做了一些初步探讨,并特别分析了不产生法律效力的几种自认,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自认制度是在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民事诉讼制度,我国由于缺乏统一的立法和完善的司法实践,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自认理论体系。分析诉讼上自认的效力及其例外情形,以期对我国自认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自认在我国是一项古老的规则。它作为一项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增加诉讼效益、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制度,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普遍关注。然而,目前这一制度在我国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与当今我国所进行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是不相吻合的。因此,剖析"自认"制度在我国现实运行中的缺陷,并对这一古老规则提出一些修订建议,将有助于司法的完善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