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8 毫秒
1.
唐朝诗人贾岛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如果我们把这首诗改写成散文的形式会怎么样呢?  相似文献   

2.
写景状物是文学重要的表现手法,作家常常运用它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某种思想情感不借助于写景状物,可以说它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东西,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果你能把它具体化、形象化融于景物的描绘中,就能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拨动读者的心弦。读了《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两篇散文,对如何运用这一手法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我们会从中得到很多启发和借鉴。两篇作品,用了大量的笔墨去写景和具体描写事物,其用意虽然不同,但它们都完美的表现了文章的主旨。《醉翁亭记》先“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后点出要写的对像?琊山“蔚然而深…  相似文献   

3.
<正>《雨巷》是戴望舒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这首诗发表之后就被人们称道,他也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美名。也许读者会把《雨巷》当作一首没有得到爱情的伤感的爱情诗,如果按接受美学"作者只完成了作品的一半,另一半到读者手里才完成"的观点来说,读者完全有权利那样处理去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但这样处理不能很好把握诗人的复杂感情。如果了解作者的生平,我们就可以知道诗人作为一个热血青年曾投身于革命洪  相似文献   

4.
"文眼"是我国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它是文章中最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的中心。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如果能抓住"文眼",就能更好地理清文脉,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5.
词的品味,是艺术欣赏中的关键问题。仔细品味词的丽语佳句、情感色采、节奏韵律,不仅可以深刻理解词的内容美和形式美,而且能使读者进入美的境界,洞悉词人的思想情感状态,领略言外之意。那么,从哪些方面去品味呢?概括来说是品其情之真,品其景之美,品其事之微,品其理之深。这四者往往于一篇中兼而有之,但其侧重点则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6.
一直犹豫着要不要向初中生朋友介绍这篇文章。为什么犹豫呢?因为这篇文章不但内涵相当丰富,而且它的美感组成极其复杂,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和文学修养才能真正领会。那最后为什么又要介绍它呢?苏东坡的几句诗启发了我:“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其实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是这样,谁都不可能完全领会它的妙处,就像西湖的美景,总是要在反复的游览和欣赏中逐渐感悟它的不同侧面和层次。至于我们的一次游览,则大可不必求全求深,只要略有所得, 也就不虚此行了。这篇文章原文有三四千字,这里只节选了中间的一部分,不足全文的一半。为了便于朋友们理解,我们采用了随文评点的方式,对作品的文字之美略加评说。读者如果由此产生兴趣,能够反复诵读并进而渴望阅读全文,那就是我们求之不得的了。编者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人主观的感情是诗歌的本质、灵魂之所征。闻一多说:“诗是被热烈的感情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我国古代也有“诗言志”、“诗缘情”之说,认为诗歌“吟咏性情”,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无论是抒情诗、叙事诗还是写景咏物诗,都或浓或淡或隐或现地寄寓着诗人的主观感情,即使有理性色彩的哲理诗,也常以情促理,融理于情。所以,我们鉴赏诗歌,从本质上说就是体悟诗情。那么,从哪些方面切入呢?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因此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的能力,引导学生有效朗读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体悟文本,把握基调。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感情态度、感情色彩,也就是感情基调。它是朗读一篇课文的基础。如果我们能体会把握好文章的感情基调,确定用什么样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一、从熟知的实物中,感情角的表象   师:(展示一条红领巾)你看到了什么?   生1:看到一条红领巾.   生2:它是红色的.   生3:它是三角形的.   师:它有儿个角?谁能指给同学看看?   生1:红领巾有三个角.   生2:(从顶点出发,分别沿两边比划)这就是一个角.……  相似文献   

10.
一、从熟知的实物中,感情角的表象 师:(展示一条红领巾)你看到了什么? 生1:看到一条红领巾. 生2:它是红色的. 生3:它是三角形的. 师:它有儿个角?谁能指给同学看看? 生1:红领巾有三个角. 生2:(从顶点出发,分别沿两边比划)这就是一个角.  相似文献   

11.
纵容感情     
亲情、友情、爱情,这三份感情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之中,任何一份都割舍不了。很多人都说爱情是不完美的,亲情,友情难道就完美吗?好像也不是,所以我们要去纵容每一份感情,不去苛刻要求任何一段感情。毕竟感情不是理性的,它的存在就是为了让理性的世界有知性的色彩。如果对这些也要力求完美,那么天堂也就愈加遥远了!亲情是最为现实的,现实到让你有一种沉重的负压感,想逃避却往往又那么无奈,然而似乎最经得起考验的也就只能是亲情了。毕竟血浓于水,再者每个人都有返本的本能,思乡恋家让每个人都举头望明月。生来的原因就必须对这份情负责,实…  相似文献   

12.
小动物们很可爱,可是,当可爱的小动物从你笔下“跑”出来的时候,读者能通过你的描述感受到它的“可爱”吗?如果你想让自己笔下的小动物人见人爱,不但平时要留心观察它的生活习性,而且写作文时也要感情真挚、描写细腻。下面,让我们通过具体例文来感受一下如何一步步写好小动物吧!这篇例文是由安徽宣城第四小学四(2)班的杨帆同学和他的爸爸共同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一、复习:1.口算:①8加6得多少?再加8呢?再加6呢?②14加9,和是多少?又加14,和是多少?再加9,和是多少?教师将一长方形和一任意四边形贴在黑板上,指长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有什么特点?学生:这是长方形。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教师再指任意四边形问:这个图形也有四条边,也有四个角,能不能说它也是长方形呢?学生:它有四条边,但是对边不相等,它有四个角,但四个角不都是直角,所以不能说它是长方形。  相似文献   

14.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很多同学都会背,可为什么要背呢?我想很多同学都是被老师和家长逼的。其实古诗是很美,如果你懂得了它的真正含义,你不但会觉得它很美,还会帮助你学习写作文呢! 那这首诗好在哪里呢?这里面有孟郊真正的感情。孟郊小时家  相似文献   

15.
观点品评     
考点分析观点品评,是指针对前人对诗歌的理解或评论进行的品评。古典诗词是经过了千百年的千淘万漉而留传下来的艺术瑰宝,它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充实它留下的艺术空白。各人的经历不同,境遇不同,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不同,理解也会有差别,因此,对诗歌的评价也见仁见智,有的评述也许是恰当的,有的可能偏颇。我们如果结合原诗去认真分析前人的诗评,会从中得到启发,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去感悟、鉴赏诗歌。  相似文献   

16.
这四首诗,描写京城秋天的景象,反映诗人的孤独无助和穷愁生活,表示他对封建社会的不满。最后,诗人作出抉择:不去依靠最高统治者。它是诗人的悲叹之声,不平之鸣。作品形象生动,感情真挚,语言朴素、自然、清新,富有艺术感染力。从这四首诗,我们可以认识封建社会的不合理,了解许多优秀知识分子在旧时代的不幸命运。  相似文献   

17.
问题的始末     
人们在探索和解决问题时,总有一个思维过程,把这个过程作为问题的始末介绍出来,从中定可得到启迪. 我们知道,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大边所对的角也大,于是便有: 问题在△ABC中,如果边b=1/2(a+c),那么角B与1/2(A+C)有何大小关系? 这是问题之始,为了解答它,可以先用几组特殊值去测试,然后得  相似文献   

18.
《青海高原一株柳》(苏教版第十一册),为读者展现了一株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神奇”在哪里?一是生长环境恶劣,二是在恶劣环境中却生长得奇高奇大、奇坚奇硬、奇绿奇深.它令“我”“生畏”的是什么?是精神和品格.我认为本文的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怀着敬畏的心情,去领略这株奇柳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品格,从中感悟到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相似文献   

19.
一、阅读《宿王昌龄隐居》一诗,完成1-2题。宿王昌龄隐居常建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1、诗中用了哪些意象表现出主人的清高品格与幽雅情趣?2、尾联中的“亦”字用得很妙,谈谈你的理解。二、阅读《早梅》一诗,完成3-4题。早梅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3、诗的前两句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梅花凌寒独开的丰姿的?4、从诗题来看,这首咏梅诗侧重写一个“早”字,试分析诗人是如何写出梅之早的?三、阅读《新晴野望》一诗,完成5-6题。…  相似文献   

20.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送陈章甫李颀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1、诗中的陈章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刻画这个形象,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离愁别恨,试结合全诗细加品味,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怎样的感情?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