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节选自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闻喜附近)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著名的历史学家。《李愬雪夜入蔡州》记载了唐宪宗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叛乱的一段史实。这场战争虽然是统治阶级内部之争,但从唐王朝来说是为了消灭割据势力,统一全国,这对人民是有利的。因此,在李愬袭取蔡州的  相似文献   

2.
《李愬雪夜入蔡州》,现行统编教材是节选的。教者在备课时,不仅要“吃透”节选的文字,而且很有必要读读原文。李愬袭取蔡州,一共花了几天时间?从急行军到活捉吴元济,是不是“只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战斗从‘四鼓’到‘哺时’”,是不是只有“短短十二、三小时”?这些,都不能单凭节选课文就事论事,而应从原文中仔细研究,获得正确的答案。这篇课文,记叙李愬这次用兵的经过,是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十月间的事。课文原文(《资  相似文献   

3.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宜抓住生字难词,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对于某些陌生的或关键性的字、词,可通过文字源流的简介,讲清字词的含义,既形象、生动,又印象深刻。讲授司马光的《李愬雪夜入蔡州》一文时,有的学生提问:“入蔡州取吴元济”为什么用“取”?  相似文献   

4.
《李愬雪夜入蔡州》文,其中“近城有鹅鸭池,愬令击之以混军声”一句,课本上没作注释,但多种选本都将这句话中的“之”译为“鹅鸭”。如有的就将这句话译为:“靠近城墙有一片鹅鸭池,李愬派人去打鹅鸭,来掩盖人马的声音……之,代词,它们,指池中的鹅鸭。”对这一“之”字的注释,我是有不同看法的。  相似文献   

5.
这篇课文通过记叙李愬乘虚雪夜袭蔡州的著名战例,充分表现了李愬的军事谋略:战前,深入了解敌情,合理部署兵力;袭击时,神速机智,出奇制胜。围绕这个主题,作者把正面叙述与侧面烘托、反面映衬的表现手法结命运用,使作品的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突出。正面叙述,这是记叙性的文章经常采用的表现手法。这篇文章,先叙李愬深入了解敌情,“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正因为对“贼中险易选近虚实尽知之”,才能做到对降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李愬雪夜入蔡州》一文中“牙城”一词未作注释,众说纷纭。有的解为“月牙形的城”,有的解成“城垛象犬牙,故名牙城”,或“里城的内城”.这些解释都欠妥,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第三册《李愬雪夜入蔡州》二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宪宗元和十二年》。课本于“相望”下无注。而教参将“相望”列入词语表,参考译文作“冻死的人马互相能望见”,与文中的描写牴忤。先看原文:  相似文献   

8.
在元和九年至十二年的淮西之役中,负责统领北部战线的李光颜,通过两个阶段的军事行动,打通并维护了扬州至郾城的运粮通道,保障了官军的物资供给;抗击了吴元济的主力部队,为李愬奇袭蔡州提供了条件。李光颜积极进取的军事行动,是朝廷在淮西之役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读《四川教育》第八期《关于“牙城”》一文,觉得作者的解释欠妥。作者认为《李愬雪夜入蔡州》一课中的“牙城”是武器库的围墙,墙筑得又高又厚,就与城墙相似,所以名曰“牙城”。按《辞海》“牙城”:唐代藩镇主将所居之城。《新唐书·李愬传》:“率左右登牙城。”后以泛称主将所居之城。王恽《泽潞即事杂诗》:“角声催日上牙城,白羽风清坐阅兵。”据《辞海》解,“牙城”不应是武器库周围筑上又高又厚的墙。应是又高又厚的墙围着主将所居  相似文献   

10.
自黄侃立“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之定义始,开拓训诂学实用功能的议题已经提出。为了将传统训诂学从主要作解经之用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实现以训诂为一切古文献语言解释工具的“广训诂学”的理想,学术界前辈亲作示范,徐复先生解《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之“兰”,殷孟伦先生解唐代碎叶城之地理位置,都是高论卓见。已故陆宗达先生在其《训诂简论》一书中还特把“训诂的运用”专立为一章,以向学界强调训诂之实用意义。凡我国古代之文献资料,若遇有语言上的疑难隔膜,只要以训诂为手段解之,总可获得解决。本文试以训诂与语文教学为题对训诂的实用功能,谈一些自己的肤浅认识。 大、中学的语文教材中某些词语的争议,不从训诂入手,简直无法解决,如《李愬雪夜入蔡州》中,有“近城有鹅鸭池,愬令击之以混军声”句,一般都解释为:靠近城边有一片养鹅鸭的池塘,李愬派人去把鹅鸭打得乱叫,来掩盖人马行动的声音。”有人对此提出疑问,说鹅鸭是家禽,怎么会散放在池塘中过寒冬之夜?又说当时吴元济割蔡州,“民苦饥,相与四溃”(《新唐书·吴元济传》),当地已无百姓,怎么还会有这么多的鹅鸭家禽散放于池塘之中?再说,李愬的军队  相似文献   

11.
“请”字本是动词,本义是“告”。《说文》:“请,谒也”,“谒,白也”;《尔雅·释诂》:“请,告也”。引申为“问”。如《李愬雪夜入蔡州》“诸将请所之”,“请”就是“问”。今有“请安”,就是用的“问”义。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课本对《李愬雪夜入蔡州》中的“四鼓”作了这样的注释:“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用鼓报更,一更为一鼓。四鼓,即四更天,相当于凌晨三四点钟”。这个注释是不够确切。我国以更、点计算夜里的时间始于明朝。那时候,用作报更的鸣具有鼓有钟。一更开始就打一下,二更开始就打两下,因此将“四  相似文献   

13.
在中外战争史上,有许多利用各种声响诈敌的战例被传为佳话。鸭鹅惊叫掩攻城公元817年,唐朝名将李朔为了讨伐叛将吴元济,率领9000名士兵乘雪夜赶到蔡州城下。这时人马嘈杂,李朔为了不暴露攻城企图,便命令士兵拿棍棒到附近  相似文献   

14.
《李愬雪夜入蔡州》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六》,题目是节选者自拟的。《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奉宋英宗之命主持编撰的。全书记史上起战国,下迄五代,共一三六二年(公元前403年——公元959年),是我国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原名《通志》,又改为《历代君臣事迹》。后来神宗认为这部书能“鉴于往事,有资于治”,就把它定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吸取历史上盛衰成败的教训,作为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大事的借鉴,简称《通鉴》。  相似文献   

15.
唐代宪宗年间,李愬曾出兵奇袭,雪夜克蔡,活捉了地方“军阀”吴元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淮西战役。但淮西报捷后,韩愈为《平淮西碑》撰写碑文,把功劳记在分裂主义者韩弘身上,对李愬则一笔带过。韩弘喜出望外,拿出五百匹绢赠韩愈。而淮西将士对此极为愤怒,李愬部将石孝忠冒死推倒了韩文碑。唐宪宗经过调查,才下令砸碑,磨灭韩文字迹,并命段文昌重新撰写《平淮西碑》碑文。为此,柳宗元、刘禹锡等还作文赋诗歌颂之。后来的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李愬雪夜入蔡州》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进城梯而下之.”课本的注释是:“(李进城)用梯子引下他来.”根据课本的注释,我们可以推导出句中的“梯”和“下”的解释,即“梯”译成“用梯子”,实际上是看成名词用作状语,“下之”译成“引下他”,实际上是看作一般动宾关系.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梯”应译成“搭梯子”,是名词用作动词;“下之”应译成“使他下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全句是两个动词共戴一个主语的连谓式单句.用符号表示是这样:进诚梯而下之.  相似文献   

17.
学生学习古文时,从难易程度上看,常接触下列两类词语:一类是明摆着的“拦路虎”,如《黔之驴》中的“阚、《狼》中的“尻”、《李愬雪  相似文献   

18.
讲读要求:掌握文言词语、句式的新知识,借鉴严谨地记叙复杂战事的写作方法。读前引导:①让学生阅读有关书籍,自做资料卡片,搞清唐代中叶藩镇割据、李愬、以及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有关情况。教师可介绍便于查找的书目,如《中国历史》(初中教材)、《辞海》(历  相似文献   

19.
(续2012年第1期) 元和十二年(817)丁酉 裴度在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正月二十四日,唐邓节度使袁滋以不作为、请罢兵,贬为抚州刺史。李愬为唐随邓等州节度使。  相似文献   

20.
韩愈研究中正探讨一个问题,即韩愈对藩镇的态度。《韩愈》一书认为是“又维护,又反对。在这个问题上,他也是一个骑墙派。”(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第65页)所(?)韩愈收过韩宏的厚礼,以为韩愈受命撰《平淮西碑》时“对于裴度还有较公正的评(?)对于李愬的功劳说得就不那么充分,相反的,对于作战不力的韩弘,却大加赞扬,弄得连韩弘本人看了碑文后,也感到喜出望外,又是向韩愈写信道谢,又是赶送厚礼作酬劳。这就引起了李愬部下的强烈不满,终于发生了李将石孝忠冒死推倒韩碑的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