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如何由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毛泽东和陈独秀都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各自的回答,其思想内容既存在严格区别,也有许多一致性。陈独秀和毛泽东都认识到中国不能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后一步跳到社会主义,中间需要有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并且,对于这个中间过程设置的意义,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规定等方面,毛泽东与陈独秀都有一致性;但由于思想认识和逻辑的不同,也导致他们对由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中间阶段的社会性质的认识有严格区别,从而在发展资本主义途径的选择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特殊的国情,为滋长民粹主义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陈独秀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是政治、经济成熟的产物;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主张用发展生产的方法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民粹主义激进的革命观、跳跃进化论和均富论进行了有力批判,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对列宁新经济政策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他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其实质是允许私人自由买卖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受新经济政策的影响,陈独秀认为民主革命胜利后,要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然后再实行社会主义.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陈独秀发展资本主义思想的实质所在.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陈独秀这一思想,会发现其中有许多合理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陈独秀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逐渐深入,他在政治方面批判了西方的议会制度、选举制度;在经济方面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分配方法和资产阶级掠夺工人财产的事实;在文化方面对资本主义的教育、社会道德、宗教等进行了批判。陈独秀对西方社会的批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陈独秀早期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陈独秀分析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构成,认为妥协性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最大特征,随着国民革命的开展,中国资产阶级将成为国民革命的对象;对于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在国民革命中的领导作用,陈独秀给予了肯定;在对待农民阶级及农民运动问题上,陈独秀反击了社会上反动势力对农民运动的诬蔑,倡导武装平民。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他主张建立消灭私有制的平民社会,认为唯物史观是区分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关键,强调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行不通。此外,他还认识到了民主在无产阶级政权中的重要性。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思想,对当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还一个真实的陈独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独秀对中国社会、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都产生过巨大影响。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其评价莫衷一是。恢复陈独秀的历史地位,不仅涉及到对其个人的“公正”问题,而且涉及到我们如何对待文化精英、思想先驱与革命功臣的问题,意义重大。本文试对陈独秀的功过是非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中国革命前途思想演变探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作为忧国忧民的近现代著名历史人物和中共创始人,陈独秀一生不懈地探究中国革命的前途,其中不乏值得珍视的思想之光,更有探索中的歧路与迷失。1915年至1921年,陈独秀由主张以法美为师向走俄国之路转折;党的一大后至20年代末期,他曾提出过中国革命前途的三种方案,即“二次革命论”(实质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当然,某些方案仅处在朦胧游移的萌芽状态,并且与其前后期思想有所交叉,因此不能一概而论。纵观陈独秀关于中国革命前途的思想,“二次革命论”对他困扰最烈,其演变轨迹是:萌芽——主导——否定——回归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的思想发展轨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很有必要对陈独秀的早期社会思想进行研究。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个人与社会;经济与社会;政治与社会:社会发展。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的现代性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在近代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二是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对于民族文化发展方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的文化民族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前后以辜鸿铭、杜亚泉、粱漱溟等人为代表的文化民族主义,是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文化革新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主张;“五四”时期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文化民族主义的复杂品格;文化民族主义对传统儒学持肯定态度,认为它不仅仍然适用于目前中国社会生活的需要,且对西方社会有益;在中国近代史上,文化民族主义不仅作为一科学术思想,还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甚至政治倾向作用于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1.
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抚救民放危亡、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在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教育观、国家观以及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和全面进步,从而主导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初,冯玉祥在日记中自称开始信仰社会主义。他相信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性,相信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对资本主义尤其是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批判,论证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前途,探讨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冯玉祥社会主义思想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孙中山民生主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中认为中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派别和个人比较多。他们高估中国资本主义力量,认为中国是资本主义社会。持资本主义社会说的主要有两大派别,最具代表性的是托派。托派观点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苏联托派是资本主义社会说的提出者,陈独秀是中国托派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他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见解是中国托派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在托派中持最极端最片面观点的是"动力"派,刘仁静的观点则离客观现实最近。资本主义社会说作为直接对立面,为马克思主义者和我党正确认识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和中国革命根本问题起到了催生作用。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关于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与乌托邦有着本质的区别。毛泽东着眼于中国落后的生产力 ,着眼于中国社会的历史现状和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 ,深刻地论述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性以及中国资本主义的性质和作用 ,阐明了中国资产阶级的特征 ,并成功地处理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 ,促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而乌托邦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是简单的批判和摈弃。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公民观是对资本主义传统公民观的扬弃。首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宣扬的"自由、平等"的公民观,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的阶级虚伪性与历史局限性。其次,资本主义公民观存在明显的理论与现实语境的缺陷。为此,马克思对这种公民观进行了充分的批判,建构出以社会人载体形式存在为内涵的公民观。  相似文献   

16.
赫伯特·马尔库塞既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也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奠基者。他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理论,阐释了自然革命与自然解放的思想,揭示了技术异化、消费异化、劳动异化、社会异化、自然异化以及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构想了实现自然解放和社会解放的新型主体———新感性的人,提出了以“非暴力”手段来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张。马尔库塞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丰富了对自然、技术以及人的感性解放的认识,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进一步坚定共产党员理想信念,必须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认识和分析当今世界的变化及其趋热。由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人类社会依次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形态,并还将经过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使人类步人共产主义。但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尤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它要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资本主义在其走向衰亡的过程中,不排斥资本主义经济在一段时期内的局部发展;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难免遭受某些困难和挫折,这都是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正常现象。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文化成果,这不是社会主义的耻辱,而正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是顺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趋势的迫切要求 ,也是更好地契合于政治多极化、全球化这一当代世界发展大趋势的客观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意蕴极为丰厚和深刻。这一思想 ,源于邓小平 ,发展创新于江泽民。江泽民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论述是对邓小平小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经济的特点以及正处于迅速扩张阶段 ,决定了中国未来达到小康社会的发展能力和光明前景 ,但需要正确解决经济发展中 3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在19世纪前60年正处于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关键时期。清王朝在百多年的统治后,帝国的根基正在动摇,而此时西方资本主义正在向全球扩张,落后的中国成为附庸,并由此接受资本主义近代明的影响,为中国日后的社会变革进行了重要的积累,导致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走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较为丰富的关于危机的思想理念,主要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自然危机意识与社会危机意识兼具;二是危机的处理和防范注重德性.中国传统危机意识并未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占主导地位,从思想根源上看乃是"天人合一"的理念所致;从社会根源上看乃是封建专制的弊端所致.当今,在和谐社会构建中,传统危机意识可在以下方面彰显其现代价值:一是善于正视矛盾,居安思危;二是善于处理矛盾,临危不乱;三是善于化解矛盾,以和为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