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今,在新闻媒体上使用偷拍、偷录等隐性手段进行采访,引起了公众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有的人认为这种采访方式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但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采访方法,侵害了某些人或团体的利益与隐私,甚至有诱导犯罪的嫌疑,应当禁止的看法,作粗浅的分析,说明其在什么情况下是合理的,在什么情况下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2.
新闻媒体通过记进行隐性采访,有利于保证获取证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有利于新闻宣传同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做斗争,但在法律框架内,隐性采访既有空间也有禁区,新闻工作要十分谨慎地把握采访尺度,一,不经新闻机构的特别批准,记不得自行实施;二.应当遵守《国家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家保密法规等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不得以引诱犯罪为手段,不得干预和影响司法审判。三,隐性采访所使用的手段,仅限于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应遵守保护公民,法人人格权的规定,不得以侵害被采访对象的人格权为代价。  相似文献   

3.
论隐性采访     
本文从论证什么是隐性采访开始着手,进而详细论证了隐性采访的现实意义和其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在实际采访中如何进行隐性采访。全文重点论证了当前隐性采访所具有的道德和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4.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既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也引来了争议.文章通过对隐性采访成功案例的剖析,着重探讨了隐性采访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成功进行隐形采访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隐性采访作为一个新闻概念,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本文对其具体含义及其法律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隐性采访因其独特的采访方式,在一些特殊的报道领域独具优势,因此越来越受媒体及受众的欢迎.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高科技含量的微型摄录设备不断涌现,隐性采访隐瞒身份和采访意图的做法,又使人们越来越多地从伦理角度质疑它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隐性采访是非公开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收集或披露新闻素材的方式,它能真实地采访到公开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素材,将社会丑陋现象曝光,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因而受到各新闻媒体的普遍青睐。但同时,隐性采访是否合法,作为舆论监督手段是否值得提倡的疑问也在学界存在。隐性采访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对隐性采访可以有条件地合法化,即隐性采访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道德的约束下采用,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限制和规范。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将很多暗箱、黑幕探了个通通透透,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的真实性,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从而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但因为涉及到采访手段的非常性和对隐私的接触,实施过度容易与公民的隐私权发生矛盾。因此有必要对隐性采访这一做法进行法律上的研究,明确其应有界限,以期完善新闻法制和保障依法开展采访活动。  相似文献   

9.
许璐 《华章》2013,(25)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采访方式备受记者青睐,但是随着隐性采访的泛用,也对社会风气、社会公众以及媒介自身等方面造成了不可回避的负面影响。对此,本文从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新闻法规,建立和完善媒介自律体系,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等方面提出解决性对策,以期使广大新闻工作者能正确使用隐性采访,使隐性采访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隐性采访强调记者主体意识的积极介入,但记者应注意介入的限度,正确把握主体行为合法与非法的界限,不能使采访行为超越道德底线,不能干预新闻事件的发展方向。本文运用新闻理论和相关法律,结合具体案例探讨隐性采访的合法性与运用“底线”,透视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的关系,指出公共利益原则、公正原则、善意原则、真实原则和适度原则是隐性采访应遵循的伦理道德基本原则,从而为找准记者在隐性采访中的角色进行理性定位。  相似文献   

11.
隐性德育作为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极大关注,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引导者,其自身隐性德育资源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从教师心态、教师人格、德育能力三个方面来阐述教师自身的隐性资源,分析教师内在的隐性资源在德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偷拍偷录是指未经他人知晓或同意,对他人的活动进行拍照、摄像或对其谈话进行录音的采访行为,其法律实质是采访权的重要内容。采访权是保障新闻真实与新闻自由、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揭露违法违纪现象,鼓励舆论监督、维护公共利益并实现社会公正的迫切需要,肯定作为采访权重要内容的偷拍偷录的合法性十分必要。我国现行法律尚未对采访权以及偷拍偷录作出明确规定,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应当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尽快完善新闻立法,使偷拍偷录合法化。  相似文献   

13.
隐性采访已被广泛采用,也由此引来一系列法律问题。新闻立法应当承认隐性采访的合法性,并在此基础上对隐性采访予以适当调整。具体而言,应当建立隐性采访的采访者从业资格制度;严格隐性采访器材管理制度;采访内容应限定在公众有权知晓但显性采访却无法获得的信息;采访应基于维护公共利益之目的。同时,应加强新闻审查机制对隐性采访的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高校学报作者队伍的隐性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支稳定充足、高素质的作者队伍是学报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学报不仅要重视作者队伍的显性化建设,以多种方式组建和提高作者队伍,还要重视隐性化建设,从自身出发,通过强化学报的学术使命感、刊物品质、管理意识、服务质量等,与显性建设互融互补,达到凝聚和提高作者队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隐性交际关系及其在小说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对话是一种非自然的对话形式,一方面遵循美学和主题的意图而形成,另一方面,许多自然对话中有效的原则和存在的交际同样适用于小说语体。隐性交际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交际形式之一,其形成既有说者的“无心”,也有说者的“有意”。进入这一交际形态的各方的关系,显然不同于显性交际。小说充分发掘了隐性交际关系的潜在功能,为塑造人物形象、贯穿故事情节、烘托主题服务。  相似文献   

16.
翻译研究一方面百花齐放,流派纷呈;另一方面术语繁多,众声嘈杂,难以整合为一个较为概括的系统。从社会学规则和潜规则的角度对翻译研究领域解读分析,可以为读者理解翻译研究发展脉络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以显性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于直白和彰显,已越来越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不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隐性教育能有效地消除人们的逆反心理,能激发人们的参与意识,能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基面。隐性教育的必要性日益突出,应该加强对隐性教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的数学教育目标提出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而隐性课程几乎全是围绕着人文目标而存在的,因此开展隐性课程教育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加强数学隐性课程教育,应充分挖掘数学课程中潜在的人文因素;改进教师教学行为;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加强隐性评价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从两方面对内隐面孔再认的研究进行了回顾:(1)行为研究;(2)神经基础及其运行机制。该文指出,内隐面孔再认多集中在启动的研究上,并发现了面孔的重复启动和语义启动,但面孔熟悉性对二者的影响不同。面孔启动的产生与大脑不同区域的神经活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文章描述了两种与面孔启动有关的效应:重复抑制和重复增强效应。并讨论了对内隐面孔再认影响较大的IAC模型。最后该文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