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改善高中的教育生态,首先要改变以"超级中学"和升学率为教育政绩的地方政府行为。要打破"超级中学"对优秀生源的垄断,取消它们可以跨区域"掐尖"招生的特殊政策。还需要改变名牌大学的招生策略,例如,限制北大、清华在每一所名牌高中招生的数额,确定一个恰当的上限。如果教育和谐发展、学校  相似文献   

2.
<正>由于应试教育的一成不变,加之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多优质生源早早就订好了出国进修的计划,内地一些"名牌学校"已感受到优质生源减少的紧迫。因此,近年重点高中互相"掐尖"的情况并不少见:从各种各样的重奖许愿引诱,到开设五花八门的"国际班""特色班"……从教育应该尊重学生个人潜力的角度来说,高中办特色班也许是有益  相似文献   

3.
掐尖和择校是一对"孪生兄弟"。对于家长而言,进入一所好学校,就意味着孩子的前途多了一份光明;对于学校来说,多招到一些"优秀"的学生,则预示着在未来的竞争中会胜出。为了招到好学生,各级各类学校各显神通:小升初本不许考试,但学校会和培训机构合作点招;为了争夺生源,各学校争相把招生时间提前、向牛孩作出各种承诺……而近年来,高校之间的生源大战更是硝烟弥漫,高考招生几乎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华约vs北约、复旦与上海交大斗嘴……于是乎,“掐尖”都成了一个颇为时髦的网络流行语。针对这种“掐尖”现象,各方说辞不一。有人以“选拔”的名义,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的选拔机制;有人站在教育竞争的角度,认为这不是真正的生源竞争,不利于教育的良性发展,此类现象一方面源于高校依靠“分数化政绩”提升学校声誉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暴露了高校对“优秀生源”内涵的误解。“掐尖”战之所以从高中打到小学,与这样的认识脱不了关系,  相似文献   

4.
教育质量虽是一个老话题,但又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前些日子,我参加了市教育局召开的一个座谈会,会上有几位校长发言,比较一致的观点是现在办学之难,难就难在没有好生源;比较集中的反映是优质生源分配不公、外地名校挖优掐尖、学校本身缺乏生源基地等,制约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重大障碍。以上这些,大致能够反映当前学校管理者对教育质量的看法和把握。  相似文献   

5.
校园开放日、省外宣讲、晒美食与女神……高考前,高校抢夺生源大战悄然打响,不少高校早早启动了校园开放日、宣讲活动.对重点大学来讲,通过建设基地实验班,已将"掐尖"前移到了高一学生.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县中优质生源和优秀教师过度流失问题,全面提高县中教育质量,教育部等九部门不久前联合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计划明确,坚决杜绝违规跨区域“掐尖”招生;严禁发达地区、城区学校到薄弱地区、县中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严峻的“县中塌陷”现象终于迎来体系化治理。  相似文献   

7.
异地高考"破冰"、自主招生"掐尖"、农村生源"升学难"——渐渐驶入"深水区"的高考改革也逐渐面临深层次的矛盾与困难。高考的主要目标是选拔人才,但选拔人才必须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因为"教育不公"是最大的不公。  相似文献   

8.
<正>这里先摘选一份《扬子晚报》2007年7月12日的报道。学校"掐尖"抢生源,从小学六年级就开始了,一些学校竞相"取悦"家长,花样、手段之多,已经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前几年只有高中到初中"公关",现在连初中都要到小学"公关"。  相似文献   

9.
金真 《教育》2011,(23):5
近年来,高校抢夺高分优质生源之战益发激烈,所用手段和武器千奇百怪、层出不穷、连年翻新,从以前的暗斗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明争,乃至今年上演了复旦大学声明有其他高校冒名抢生源的名校掐尖奇闻。市场竞争可能是残酷无情的,可能是需要技巧和手段来斗争的,但切要清醒,高校不是市场,招生不是买卖。大  相似文献   

10.
省城中学善于“出”状元?与其说是省城中学质量高,不如说是善于“掐尖”而已。将更多的全省学习尖子都集中起来,重点培养,当然也会容易出高分了。如果再将这种现象和幼升小、小升初的“掐尖”联系起来,教育掐尖越来越向“低龄”方向蔓延。掐尖,作为一种教育培优,目的不差,可当这种行为成为了教育常态发展目标,更多学校都拼命挖尖子生,将分数高当做素质的唯一标杆,这种失智的行为就值得反思了。  相似文献   

11.
纽约特殊高中在招生时享有"优先选择权",它们通过SHSAT考试选拔在数理逻辑方面潜力突出的学生,除了数学和英语同时表现优异的学生以外,也为偏科发展的学生留下了一条录取的通道。这一"掐尖"行为看似有违公平,但实际上是为具有特定潜力的资优学生提供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相吻合的"精英教育",同时让普通学生接受与他们水平相符的"大众教育",体现出一种"支持选择机制的公平"。SHSAT考试颇具特色的照顾"偏才"的计分方式,以及与学校特色相吻合的针对性"掐尖"行为,对我国高中教育的特色发展来说,都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维持和扩大择校费的市场份额,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许多名校之间打响一场场“变了味”的生源大战,他们到其他学校不择手段地挖走能为学校撑起门面的尖子生。这在教育界内被戏称为“掐尖运动”。每年“掐尖运动”的发起时间大多在初三的第一学期。其操作方法有两种,一是学校给予优惠条件, 联络其他各个学校的教师,让他们随时提供本校每次考试的前10名或者前几十名的学生名单以及家长  相似文献   

13.
《教育》2012,(26):11
雷泓霈在2012年8月24日《科技日报》撰文指出:从初中阶段就准备出国,越来越多的好学生选择了"洋高考",这种残酷事实无疑告诉我们,在未来中国教育和和国外教育的"掐尖竞争"中,如果我们的教育仍不及时改革,将有可能败北。中国教育知识根基牢固,但近些年因为学习方式完全沦为"应试学习",原本的"优势"正在转化为"弱势"。正缘于此,国家才一再强调加强教育评价改革、高考录取方式改革,纠正上  相似文献   

14.
分析生源在教育发展中的比例位置与社会岗位结构层次存在"比例对应"关系,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教育思想与观念再定位的二个要点:一是大众生源面对大众岗位,二是制定适应大众生源的多样性学历内涵标准。  相似文献   

15.
中国高校探索自主招生制度改革12年来,被冠以"小高考"、提前"掐尖"的工具等名义。2015年的高校自主招生新政发生重大变化,其定位于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即重在选"特";取消高考前测试,基本切断高校提前"掐尖"的路径;高校积极探索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最终达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的目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分层次复式教学的内涵及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发了教育生态的深刻变化,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又要在不降格以求的人才质量目标下,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积极探求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保证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对河北省实施对口招生的6所高校的教师对中职学校生源与普通高中生源学生素质表现的认知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设定的54项学生素质指标中,中职学校生源学生的技能学习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6项素质指标均优于普通高中生源学生,学习注意力、自我生活能力等6项素质指标与普通高中生源学生无显著性差异,其他42项素质指标均显著弱于普通高中生源。中职学校应明确"对口升学"学生的教育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方法,加强人文教育,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口招生高校应改善对"对口招生"学生的管理,针对素质弱项加强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18.
《教育》2008,(22)
"生源战"已成为目前一个较为严重的教育问题。一些学校为争夺生源,竟把"生源战"作为"生死战"来对待。"生源战"何以如此猖獗?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非中心城市普通中学遭遇"超级中学"围困是一个全国性普遍存在的现象。"超级中学"凭借地理区位优势、教育资源优势和多年来教育经验的积累,吸引社会的强烈关注,从而吸引本地区和周边地区大量优质生源及优秀师资加盟。在媒体、社会普遍批评"超级中学"破坏区域教育生态、损害教育公平的形势下,理性分析非中心城市普通中学自身存在的问题,找差距,想办法,创特色,是解决当前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男女同校"主要沿用着男性教育思维,这是不争的事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和学前儿童性别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在学前教育专业教育中开展性别教育,以实现性别类型的双性化。本文以呼伦贝尔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和教育模式为例,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性别教育的缺失问题入手,论证该专业因性施教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