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一带一路”计划的不断深入,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和规模逐渐壮大,他们从熟悉的文化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其生理心理都会经历一个“再社会化”的适应过程,在日常习惯、生活环境、人际交往以及文化认同等方面会存在诸多不适应。通过“Hand in Hand”项目实践,社会工作者运用“以人为本”、“助人自助”价值观、多种形式的小组活动以及专业方法优势介入留学生文化适应问题,丰富了社会工作研究领域,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有利于促进留学生发展和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2.
对江苏多所高校148名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学历、非学历留学生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来华前受教育水平对学习经历中的控制点影响显著;汉语水平、来华前的出国经历与受教育水平、社交活动首选群体及是否善于社交影响到学生跨文化人格的形成;其中前四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语言层面,后者的影响则见于文化层面;社交活动的首选群体为中国人者,具有较强的社会依存性;在短期跨文化适应中,价值观的改变较难实现.  相似文献   

3.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在校的留学生产生了焦虑和恐慌情绪,同时,还出现生理、学习和社交等各方面的问题。基于此,疫情期间LH机构“Hand in Hand”留学生项目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S大学留学生线上防疫服务。通过留学生项目服务实践,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持续性地为留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成都体育学院留学生群体的观察和访谈,探究了造成留学生来华后出现跨文化不适的原因。基于跨文化适应模型,作者针对留学生群体的跨文化适应,从高校管理者和留学生两个层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帮助留学生更好适应来华的留学生活。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教育也朝着国际化深入发展,留学生教育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焦点。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如今,来华留学工作已成为我国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内容。四川,作为中国西部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以其独有的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前来留学。以四川省为例,研究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内陆地区的开放程度。也具有重要的现实,理论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8,(5):178-180
随着高端战略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加强与中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有着越来越重大的意义。中亚国家留学生这个充满活力的群体能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中国和中亚国家之间在文化认同和文化适应等方面的程度。中亚地区民族多、文化多元、语言上既有相通性又具有各自的特点,跨文化适应方面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个体差异性。近年来,来京留学的土库曼斯坦学生人数上升较快,土库曼斯坦学生对中亚国家学生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以在北方工业大学学习的土库曼斯坦籍留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总结土库曼斯坦籍留学生在学业适应、心理适应、语言适应、日常生活适应等方面的特点,并且建议根据该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在教学、管理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其文化适应能力,以更好地在中国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7.
彭学  彭欢 《考试周刊》2014,(96):150-151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并面临更多挑战。其中,怎样让来华留学生快速适应中国文化与生活,是教育与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分析了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存在的主要问题,思考了应对策略,以增强留学生应对能力,更快适应新环境,顺利度过留学生活,有效完成学业。  相似文献   

8.
对上海大学144名留学生进行的调研发现,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受到住宿环境、学习动机、学习适应、社会文化适应、种族认同及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文章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相关分析与方差检验,进一步明确了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以期为对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管理提供一种较为可行的路径,同时也为对海外留学生如何进行跨文化适应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东南亚留学生在自然环境和日常生活、语言、人际交往、心理以及学业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跨文化适应困难,而且,其困难因性别不同、国别不同、汉语水平不同、先前海外经历不同而有所不同。导致其跨文化适应困难的最核心因素是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其延伸因素则是其留学地特别是留学高校的跨文化教育和管理能力的欠缺,高校应该引入文化参与的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以新疆师范大学107名来自中亚地区在读留学生的调查问卷作为样本,分析中亚来华留学生的留学目的及其社会适应情况。通过调查发现,其留学目的主要是学习汉语和做生意,并发现其社会适应程度和汉语水平、来华时间、自身性格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的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来华留学生的日益增多,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也日益引起教育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借鉴以往研究结果,从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及学术适应三个维度探讨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对留学生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柳州师专学报》2015,(4):123-126
随着中国与东盟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广泛而深入地开展,来广西留学的东盟国家留学生人数日益增多,而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水平的高低则直接影响其留学期间的生活和学习。本文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2014级留学生为研究个案调查了泰国、越南两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情况,并试图通过数据分析找出相关影响因素,为高校的留学生管理和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非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来华非洲留学生在来华留学生中占有重要份额。开展来华非洲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了解留学生在华环境下跨文化适应方面遇到的问题和需求,并对此做出理论探讨,对优化来华留学环境,促进教育国际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从社会文化适应度,学业、学术适应度,社会支持满意度三方面进行了调研,分析了非洲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中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4.
外国留学生在华生活的心理适应问题管理工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变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了教育界比较时髦的字眼。这是把跨国界、跨文化的教育理念及办学模式与本国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结合起来的过程,留学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自是不言而喻。留学生不论来华多长时间,他们仍然有许多共同不适应的问题,由此,有必要对在华留学生的适应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使留学生顺利完成在华学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福州市某社区的18位随迁老人的非结构性访谈,了解老人的城市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随迁老人进行社会工作介入,并通过回访了解社工介入后老人的感受和收获,发现随迁老人的城市适应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6.
关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的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文化适应是参与者在新环境中发生转变,并形成适当的有效的交际能力的过程。对留学生在他国的跨文化适应问题进行研究是这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业已成为留学大国,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进行研究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的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适应是参与者在新环境中发生转变,并形成适当的有效的交际能力的过程。对留学生在他国的跨文化适应问题进行研究是这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业已成为留学大国,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进行研究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谢晓伟 《海外英语》2023,(8):185-187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来华留学生的数量持续上涨,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研究越来越重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来华留学生难免出现各种跨文化适应问题。基于对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社会适应问题的分析,将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社会适应分为人际适应、环境适应和学业适应三个方面,探讨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强调跨文化体验、趋同化管理、外部支持以及建设来华留学生管理队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渐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接受外国留学生工作,越来越多的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种族的留学生来华学习,他们带了各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活力.本文以我市178名印度、尼泊尔学生在我校就读MBBS(临床医学)专业为切入点,对其留学生的社会行为的跨文化适应意识等问题进行探讨,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揭示影响其跨文化适应意识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的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稳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宁夏以独特的民族宗教特点,吸引着众多国家的学子前来求学深造。宁夏医科大学作为本地区唯一一所医学高等院校,目前已有数百名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在银川常驻外国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由于留学生对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状况,对其学业和生活会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为了进一步搞好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本文以宁夏医科大学为例,专门针对留学生群体的对华态度、学习、生活以及文化交流适应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