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师的课程理解有重要的意义。教师的课程理解是指教师基于自身的知能情意与思维方式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对课程现象、文本、事件等方面理解的过程。教师的课程理解有个人性、境域性、意义性等特点。从意义复原式课程理解转向意义创造式课程理解是教师课程理解的更深层次追求。  相似文献   

2.
"事实存在"的课程理解认为课程是既定的客观科学知识的文本事实,教师须忠实于课程知识授受;这一课程理解观尽管已遭到批判但依然影响制约着当下的课程理论研究和教师的课程实践。"实践生成"的课程理解认为课程是包含教师和学生在内的课程主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形成的活动与经验,是在实践智慧主导下不断生成的实践活动。课程理解的"实践生成"转向,是超越"事实存在"课程理解观的偏狭桎梏,思考课程改革再出发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课程理解是我国课程领域研究的重要话题之一。梳理和分析课程理解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课程理解研究的状况以及发展趋势,促进课程理解的纵深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课程理解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课程理解的内涵、类型、主体和教师课程理解等。最后,对课程理解研究提出了一些期望。  相似文献   

4.
我国关于课程理解的正式研究已历经20年发展,具体可划分为引进与探索期(2001-2010年)和反思与发展期(2011年至今)两个阶段。课程理解研究在概念解读、理解主体、理解内容以及理解取向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总体而言,研究主题持续拓展,但评价体系有待建立;研究方法趋向多元,但实践路径仍需探究;课程理解话语权逐步下放,但学生课程理解研究较弱。未来研究应关注新时代教育的价值取向,加强课程理解理论的建构;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元与创新,探寻课程理解落地的扎根点;纾解学生与课程之间的阻隔,推进学生课程理解研究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阅读理解课程的理念建构1.策略是必须的。阅读能力的养成,并不是简单地丢一本书给学生,让学生自动阅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用科学合理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激起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使其拥有快速浏览文章、撷取文章重点、理解文意的能力。2.培养自学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的获取手段更加多样和便利,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上,而应转变成促进学生自学的辅导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适应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课程精神是课程的本真和精髓,教师的课程理解即是对课程精神的解读和阐释。当前存在的主客分离的课程理解视角无法实现教师对课程的深层把握,也不能促成课程意义的生成,教师在课程理解中以融合的姿态来处理与课程精神的关系,才能实现课程精神的价值赋予和实践转化。  相似文献   

7.
教师课程理解:现实问题与应然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课程理解是课程意义生成的必要条件,是教师进行有效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个体精神和生存意义建构的重要途径.在我国课程实践中,教师的课程理解存在对象狭窄化、取向极端化和角色对立化等问题,影响了课程实施的效果.我国新课程改革需要的课程理解取向是教师从生存视角对课程精神进行忠实理解.  相似文献   

8.
课程的建构要根据社会需求、学科、学生三方面的因素来完成。通过问卷,发现师范生有着对心理学课程学习的渴望,他们希望通过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提升自己并提高生活质量,所以期望获得心理学方面的描述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为此,应该为师范生建构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通心理学、广义的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课程丛,课程丛的内容应以描述性和策略性的知识为主,并注意和学生已有的日常概念相联系。  相似文献   

9.
课程理解是教师依据个人的知识经验对课程进行的个性化解读和意义赋予,具有自我的主体性、精神的建构性和价值性等特征。课程理解直接关系着教师在课程系统中的存在方式,是教师课程领导的能动因素和内在需求。教师课程理解的促发必须创设利于课程理解的场域,使教师在人格的修炼中提升自我意识,在课程的实践反思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转化能力。  相似文献   

10.
教师课程执行力体现了教师的专业要素,是制约课程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目前在课堂教学内容上所暴露出的问题,反映出教师课程执行力不强,要么以经验的方式,要么以讲教材的方式执行课程,鲜有以创生的方式来执行。因此,教师要从课程文本、课程对象、课程资源以及课程中的我等四个方面自我提升课程理解力,促进课程执行力的提升,以求有效地实现课程的目的和目标。  相似文献   

11.
课程实施是现代课程论研究的重要领域。随着课程观的转向,课程实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在新的理论视角下,课程实施过程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理解的过程,一个对话的过程和一个知识与意义建构和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由于课程领域的概念重构运动引悟,课程理解成为新时代课程研究的时尚议题,表征着一种以人为本的致用取向,呈现了解构、建构、批判、审美、生态、以及全球化等多元理解范式,在多元课程画面的背后也隐蕴着贴近生活、关怀生命意义的求真色彩。  相似文献   

13.
由于课程领域的概念重构运动引悟,课程理解成为新时代课程研究的时尚议题,表征着一种以人为本的致用取向,呈现了解构、建构、批判、审美、生态、以及全球化等多元理解范式,在多元课程画面的背后也隐蕴着贴近生活、关怀生命意义的求真色彩.  相似文献   

14.
课程理解不但追求课程文本的"意义",而且追求课程文本的"意味"。追求课程文本的"意义"体现了课程理解的认识论旨趣,它追求的是客观化课程文本之中的作者意图和课程文本所言及的事物本身;追求课程文本的"意味"则体现了课程理解的本体论旨趣,它追求的是课程文本之于读者的生存所指示的可能性。两种旨趣的不同决定了追求课程文本"意义"的方法有别于追求课程文本"意味"的方法:前者使用的主要是客观的语言分析、心理分析和"文实互训法";后者使用的则主要是读者与课程文本基于"问—答"结构而进行的对话。  相似文献   

15.
我国校本课程诸多问题的诱因都指向了校本课程理解,关涉校本课程主观随意和不负责任的理解态度、层次不一和利益游离的理解主体、取向畸形和途径固化的理解方式以及语义混乱和意蕴缺失的理解效果。针对这一问题现状,可以从以下策略寻得改善。一是由实利向奉献过渡,让动机引领态度;二是由独白向对话过渡,让共识引领间性;三是由忠实向创生过渡,让辨证引领方法;四是由开发向理解过渡,让底层引领意蕴。  相似文献   

16.
教育研究中对学生的课程理解关注较少,且关注点集中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课程体验。学生课程理解还涉及学生在学习、体验课程之前对于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认知这一课程理解影响着学生对于课程的整体性认识,影响着学生课程学习的态度与动机。实践中教师课程理解的狭隘以及对学生课程理解的关注不足导致学生的课程理解薄弱,进而造成学生的学习效能低下。今后应提升教师对学生课程理解的关注程度,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对课程的有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17.
课程范式与课程建构性试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不同的课程范式在课程建构上表现出不同的倾向。课程建构性思想具有深远的理论渊源,杜威可说是课程建构性思想的先驱。在其后的“课程开发范式”中,课程建构性几乎被遮蔽和扼杀。随着新的自然科学成果的产生及后现代思想的影响,课程建构性思想在“课程理解范式”中才得以张扬。  相似文献   

18.
19.
学生课程理解不仅仅是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解释的活动,而且是游离于各方利益的中介,是教师课程理解的必要补充。然而,目前关于学生课程理解的研究少之又少。鉴于此,本文从本体论出发,分别从主客观的角度对学生课程理解做了概念鉴定;探讨了学生进行课程理解的两个原因,即自我体验的需要和理解教育的召唤;列举了能让学生课程理解成为可能的三个因素,即学生是课程中能动的主体,学生求知欲望与无限知识的矛盾,学生场域资源的保障,以期尽可能地揭示学生课程理解的本真之貌。  相似文献   

20.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必修课程,显然又是一门显性课程。若从隐性课程的角度看,或许能更好地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者有助于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惑,让新课程的亮点更亮!具体而言,可以从隐性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及从学习的主体、课程的呈现方式、课程的实施方式三个方面来理解综合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