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生媒介素养是高中生对媒介信息进行认知理解、辨别评估、创造应用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品格的综合表现,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以及完善学校教育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研究基于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主要采用德尔菲方法,对全国20个省市的1,916名专家进行调研,构建了包括认知理解、辨别评估和创造应用3个一级维度以及感知认识、信息理解、辨别分析、评估验证、创造沟通和传播应用6个二级维度的测评框架,尝试为新时代开展高中生媒介素养测评提供更具操作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使用问卷和访谈法,调查中学英语教师评价素养现状,构建评价素养培育框架。结果表明中学英语教师评价素养培育经历匮乏,参与度低,参与态度不积极;不合理的培育课程设置、教师的低培育认同度、淡薄的评价素养意识、应试教育导向性等因素影响英语教师评价素养培育的实施。研究从理解评价内涵、明确成就期望、学会评价方法和应用评价结果四个维度对中学英语教师评价素养培育框架进行完善,提议学校应培育评价“领头人”、健全评价素养培育机制,使教师形成终身学习意识,承担全面育人责任。  相似文献   

3.
当前,如何有效地测评学生的技术素养是技术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新西兰国家学生学业成就监测研究(NMSSA)技术素养测评依据《新西兰课程》,从技术实践、技术知识和技术的本质3个维度构建技术素养测评框架,采用基于计算机的群体任务和基于活动的动手操作任务开展测评;试题以试题单元形式呈现,包括情境和多道小题;试题评分指南与学业目标水平紧密对应,为评分操作提供了有力的参考。新西兰技术素养测评对我国构建技术素养测评框架和编制有关试题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教师测评素养是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国外有关教师测评素养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教师测评素养的构成、现状及培训需求、测量工具的开发和验证、测评素养发展途径和影响因素等。这些研究对我国开展教师测评素养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启示我们可以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进一步拓展,要基于我国国情,开展教师测评素养及其测量测量工具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教师测评素养是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国外有关教师测评素养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教师测评素养的构成、现状及培训需求、测量工具的开发和验证、测评素养发展途径和影响因素等。这些研究对我国开展教师测评素养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启示我们可以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进一步拓展,要基于我国国情,开展教师测评素养及其测量测量工具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评价是适应新媒介发展的大势所趋,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激励教师发挥媒介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梳理了国内外媒介素养的结构和评价方式,归纳出“能力说”“综合说”“过程说”和“社会角色说”四类主要的媒介素养结构以及基于能力的评估、基于作品的评估和自我报告评估三种主要的媒介素养评价方式。在批判继承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相关的教育政策、教师的角色要求和新媒介对教师素养的要求为依据,构建了包括工具性媒介素养、沟通性媒介素养、批判性媒介素养和贡献性媒介素养四个一级指标、十个二级指标的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评价框架。对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进行评价,应注意处理好评价框架的时代性与普适性的关系,保证框架的理论建构与指标的一致性,理性地看待评价手段和方式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教师评价素养内容框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师评价素养框架的已有研究基础上,分析教师评价素养的特殊性和我国教师的学业评价活动,建构一种本土化的内容框架。具体包括:教师能熟练地基于目标设计评价方案,熟练地运用评价方法准确收集评价信息,合理地利用评价信息进行教学改进与决策,合理地评定与解释评价结果,有效地交流与运用评价结果,避免评价的误用与偏见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相似文献   

8.
9.
新时代英语测评新要求带来了英语教、学、测不同程度的变革。教师作为测评的主体之一,亟需提升自身的测评素养。这可从四个方面入手: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提升数字胜任力、提升教学素养、提升设计测试方案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财经素养测评框架 PISA2012增加了一个新的国际选项——财经素养(Financial Literacy),这是大型国际测评项目中首次引入“财经素养”概念并加以评估。  相似文献   

11.
12.
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指南。用劳动课程标准指导劳动教育教学实践,须厘清劳动课程目标中各要素的逻辑关系,从育人大局把握教学目标的定位;须理解课程目标的内涵,运用目标设计教学、进行课堂观测、质量评估。从理论上梳理课程目标各个维度的内涵,教学目标就会变得明确,易于操作;建立一个合理、简明、可操作的测评框架,既是对劳动课程目标研究的深化,也是为劳动课程的教学资源开发、教育教学评估、质量监测提供理论支撑和实用性工具。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我们国家的评价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变化,评价领域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松动,评价对教学和学习的最大意义逐渐被学界和实践界所接受。但是,现有的评价改革大多是自上向下的方式,以专家的译介为主,教师们往往机械化地照搬这些方法,基本不愿或不能理解隐藏其后的学习、评价观念的转变和相关知识。而由于长期以来教师教育对评价素养培养的缺乏,教师的评价素养堪忧。  相似文献   

14.
教师测评素养作为教师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关注。通过对我国教师测评素养研究的分析,了解教师测评素养的研究现状及教师测评素养培养途径,并结合国外研究探讨中国教师测评素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新动向,引起人们对教师测评素养问题的重视与关注。  相似文献   

15.
论公民媒介素养测评框架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素养是21世纪公民必备的素养之一,其宗旨在于培养理性的媒介公民。科学的媒介素养测评是界定、评估、推进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文章聚焦公民媒介素养测评框架建构问题,运用综合性文献研究法,批判性地分析了国内外媒介素养测评框架研究现状,包括讨论了国外媒介素养测评框架建构的“能力、过程、目标”三大研究导向,归整了国内媒介素养测评指标体系、框架研究类型和群体媒介素养测评研究态势。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公民媒介素养测评框架建构应注重从以下五个维度展开理论建模和实证研究:认识媒介素养范式变迁的要义;理解元框架设计的意义内涵;回应全媒体时代媒介生态诉求;超越方法单一的研究偏向;凸显本土考量的文化适应性,从而构建“契合时代,立足本土,融通世界,表达中国”的公民媒介素养测评框架。这种测评框架是“元框架”意义的框架,能从根本上体现框架建构的学科性、时代性、本土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教师担负着立德树人重任,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学科素养与教育素养外,必须同时具有良好的社会素养,它是前两者的重要补充,三者缺一不可.教师社会素养具有造就时代新人、树立新时代教师"筑梦人"形象、促进师生良好社会性交往的价值意蕴.培育新时代教师的社会素养可增设社会素养通识课程,增强未来教师社会角色认同感,搭建在职教师实践交...  相似文献   

17.
延时性评价是过程性评价实践的重要切入点,历经“隐藏”“浮现”“起步”3个发展阶段,是指教师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有意识地适时推迟对学生的评价,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时空,而后再选择恰当的时机实施评价。延时性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旨趣,并以灵活的评价时机和丰富的评价内容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与过程性评价、即时性评价、教学等待、延时反馈等概念存在联系与区别。延时性评价有益于统摄学生的自主成长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及健康教育生态的营造。在实践中,应注重多元评价方式的互补,优化多方主体的评价素养,并以教师的“教育爱”与“实践智慧”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18.
教育评价范式转换中的教师评价素养框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师的评价素养是指教师应拥有的关于评价活动诸领域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理念。教育评价的范式转换迫切需要教师的评价素养。教师的评价素养应当包括如下内容:理解评价;明确成就期望;运用适当的评价方式;适当地解释、运用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9.
建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框架是落实高中语文课程变革理念的内在要求。课程观念变革之际,核心素养评价发展趋势为:评价目的由评价学习结果转向促进学习过程,强调测评框架的可解释性;评价内容由知识本位走向关注对学科本质的深度理解;评价工具的设计强调测试任务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据此,本研究建构以情境为依托,以语言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中表征出的关键认知能力为核心的测评框架。通过对测试数据的分析发现,构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测评框架结构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能够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0.
简仕慧 《英语广场》2023,(12):101-104
提升教师语言测评素养是构建我国外语测评能力体系的重要议题。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研究对此概念的构建及发展过程,结合英语听力特征,探讨提升高校英语听力教师测评素养的途径,认为教师应立足语言学、语言测试和教学法等学科教法知识实现对学习过程多角度、多方式、体系化的动态关注,同时应结合具体学情提高命题能力和成绩反馈能力,教学管理部门应为提升教师测评素养提供外部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