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up”与“down”(上/下)的语义认知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前,对up/down(上/下)的讨论大多局限于语方诉表层句法结构方面。虽有人普就语义认知方面作过讨论、分析,但那是就单一语言的分析。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英汉语义对比,重点分析、讨论up/down(上/下)的语义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2.
“M”代表她所给予我的无数东西, “O”的意思是她在吕渐老去. “T”是她为抚育袭洒下的泪. “H”指她有像金子一般的心灵。  相似文献   

3.
量词“双”对名词性成分得选择是个范畴化得过程。在“双”范畴中,两体相同是范畴中心,是“双”对名词性成分最基本的选择。随着范畴中心向外延扩展,分为范畴的近距扩展和远距扩展。  相似文献   

4.
“在”作为介词标记可以介引时间,介词“在”本身不表示时间,通常需要与能够表示时间的词连用,或者与表时间的词构成介词结构,引出事件的时间。从表时间的介词框架出发,依据不同的意义将表时间范畴的“在”字结构分为五类,对每一类进行句法分析,最后对留学生教学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翼 《海外英语》2011,(11):303-304
英语双数名词"a couple of"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是个范畴化的过程。在"a couple of"范畴中,整体概念是范畴中心,是"a cou-ple of"对名词性成分最基本的选择。随着范畴中心向外延扩展,分为范畴的近距扩展和远距扩展。  相似文献   

6.
吴庆丰 《现代语文》2015,(1):138-140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反映人的思维模式,是认知能力发展的产物,也只有认识了事物才能用语言来表达。汉语"在+处所"空间范畴反映事物发生和存在地点或位置,也体现了汉语对空间范畴的表达方式和习惯。英、汉两个民族拥有不同的空间认知系统和认知习惯,因此英语中对空间概念的表达也和汉语不同。本文主要通过对汉语"在+处所"和英语介词"at、in、on"在表达空间范畴时差异的对比,研究了英汉两种语言对空间范畴表达的不同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的“道”范畴,内含着“一”与“多”、“有”与“无”、“ 存”与“亡”、“好”与“劣”等人类对于一切存在的辩证的理解,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是人类智慧中至高的悟性。而西方之“科学”范畴,不过是之于自然界的办法、手段而已,是支离也。当今“科学”何以能埋下毁灭人类地球的祸根?此乃天下皆以科学为美斯为丑矣之理。对“科学”的迷狂导致了“科学”被滥用、妄用和盗用等严重问题。自恃其有,所以无德;逞强气盛,因此失道。既认识到“科学”之美,又认识到“科学”之丑,方能超越“科学”之失和“科学”之不自由。求科学而不求道,使人类变得野蛮粗鲁、愚味无知,持“科学”之人需要持”之人来启蒙。“全盘西化”乃去高就低、弃大适小、舍本逐末之行为,当弗为。  相似文献   

8.
余秋雨 《新读写》2013,(7):22-23
九旬老母病情突然危重,我立即从北京返回上海。几个早已安排的课程,也只能请假。对方说:“这门课,很难调,请尽量给我们一个机会。”我回答:“也请你们给我一个机会,我只有一个母亲。我这门课,没法调。”  相似文献   

9.
张志华 《文教资料》2009,(20):38-40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非范畴化的角度出发,分析"X+的+中心语"结构转指"X+的+中心语"中的"中心语"的现象."的"字结构("X+的")从具有修饰语性质的形容词性范畴逐渐转为具有名词性质的范畴的过程就是非范畴化的过程.转喻和转借的认知模型对非范畴化的认知过程有很强的解释力."的"字结构的非范畴化也有着其他认知语用动因.本文就是对此结构的非范畴化进行的一次尝试性解读.  相似文献   

10.
“报”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当罪人也”,当此义讲时,“报”与“执”和“挚”有语义上的联系。从“报”的字体构成及古文字字形分析可得出“报”的本义应为“以手压抑跪伏之人,使其服罪”,由此引申出祭祀,断狱、判罪之义。“报”与“复”同源,又有报答、报复、报告等意义。  相似文献   

11.
范畴化、原型范畴理论是人类认知世界规律的概括。人们在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知命名的过程中,总在遵循着这种规律。然而,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秽世间事物命名的范畴化过程、视角或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因而即使是最简单的翻译也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范畴认知转换。英汉语“笔”概念的范畴认知转换就足以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由于"玉"作为"字素"(构字部件)或"词素"(构词部件)具有多义性,汉语以"玉"作为范畴标志的"玉"词群在语义类别上,又可分为不同的小类,这些不同的小类是认知的产物,也是范畴化的结果。本文结合概念隐喻理论,对汉语"玉"词群进行范畴化研究,并对其意义理据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移就的结构模式与认知心理学理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华松 《现代语文》2006,(10):71-72
汉语辞格“移就”是“将原描写的乙事物性状,通常是把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于物”。英语辞格“Transferred Epithet”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hen two impres—sions are associated together in the mind,an epithet that properly belongs to oneonly is transferred to the other.”(当转移到另一事物上。)  相似文献   

14.
在古文中“红”本为粉红色、浅红色。《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亵服:家居所穿的,相对于朝服、礼服而言。)古人认为“红”是一种不庄重、不正当的颜色,所以叫“间色”。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间色屏于红紫。”(把粉红、紫色这些不正的颜色除掉。)“红”表示大红,则为后起义。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而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的工具,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词义引申本质上是一种隐喻现象。认知语义学研究认为,支配着一词多义意义关系的原则是语义的隐喻性。从认知的角度对"口"的本义及引申义进行分析,就得出这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语音结构与名词短语内部功能范畴的句法位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功能范畴在音韵上/形态上缺乏独立性。在语音结构上,功能范畴可以左向依附,而轻声的功能范畴则强制性地左向依附,这就造成了句法结构跟语音结构的不一致。在名词短语中,的处于最高的核心位置D,因轻声而左向依附于毗邻的黏附组,其句法位置要通过相关的句法语义行为进行辨识;个处在较低的核心位置Cl,功能范畴Num与D介于它跟左向的黏附组之间,个的句法位置可以通过语音实现其上层的功能范畴进行辨识。  相似文献   

17.
杨洁 《考试周刊》2011,(8):22-23
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之一,他最杰出短篇的小说——《小城畸人》的发表,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中的地位。短篇小说《母亲》是其中较有分量的一篇。本文从"母亲"病态心理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出发,对"母亲"病态心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国内外学者对于“同盟”范畴的研究,运用于解释课堂场景的过程和基础教育和高校教育的倾向性。文章通过分析传统的“同盟”范畴理念,提出了“同盟”范畴下的功能性概念:认识功能、态度功能和风格功能,并将其运用于对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识解,提出了师生课堂活动中的“功能-课堂互动”对照结构,分析基础教育和高校教育的倾向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不”“没”作为有标记的否定词,在临沂方言研究中,很少有人专门从否定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本文分别探讨了“不”“没”作为词缀、词根及否定词时构成的否定范畴,力求展现临沂方言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20.
同源宾语结构作为英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从基本层次范畴角度分析同源宾语结构,结果显示:形成同源宾语结构的动词所描述的行为是属于基本层次范畴的行为动作,动词与其同源宾语所表达的事件构成基本层次范畴的事件。解析同源宾语结构中动词的认知特点及其与名词短语的认知关系,可以为更好地解读同源宾语结构这一语言现象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