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训诂学对我们阅读古籍、研究古代汉语、继承祖国文化遗产仍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是,什么是“训诂”?何谓“训诂学”?历来说法不一。直到近代和现代,看法仍然有分歧。如有的说“训诂是关系字义方面的一种专门学术。”有的说“训诂学是书本子上的考古学。”有的说“训  相似文献   

2.
“妇女”训诂张孟祥,白冰当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之际,从训诂学的角度揭露中国古代对“妇女”的偏见,是颇具现实意义的。“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封建正统的儒教宗祖对妇女的罪恶评价。自从阶级社会出现以后,妇女就一直处于被压迫受奴役的屈辱地位。汉乐府《孔雀...  相似文献   

3.
对于句型AisA,如单从字面去理解,只是简单而无意义的重复,但事实上,从语用学的角度运用合作原则,用会话准则和言语态度等理论对其分析可知在句子表面结构之下隐藏着一定的暗含的会话含义。根据语境,该会话含义或者语义上扬或者语义下抑:当会话含义属于语义上扬的情况时,根据语境说话者的言语态度可能是崇敬、欣赏、赞同。当会话含义属于语义下抑的情况时,根据语境说话者的言语态度可能是不满、痛恨、失望等。  相似文献   

4.
对于句型AisA,如单从字面去理解,只是简单而无意义的重复,但事实上,从语用学的角度运用合作原则,用会话准则和言语态度等理论对其分析可知在句子表面结构之下隐藏着一定的暗含的会话含义。根据语境,该会话含义或者语义上扬或者语义下抑:当会话含义属于语义上扬的情况时,根据语境说话者的言语态度可能是崇敬、欣赏、赞同。当会话含义属于语义下抑的情况时,根据语境说话者的言语态度可能是不满、痛恨、失望等。  相似文献   

5.
6.
丁緜孙的《谈谈<尚书>的训诂》(《历史教学》1986年第三期)一文中提到“柔远能迩”的训释,我对此提些不同的意见。丁文释“柔远能迩”云:“柔,安抚。能《正字通》顺习也。柔能在此均为动词,清训诂家颤锡畴说‘柔能以教化言……柔是顺其自然而导之,不强之以所难也。能者,有教其所不能责其所可能意。,《尚书正读》注释:‘柔远能迩、郑诗民劳笺云,能、侞也。安远方之国、顺如其近者。按如亦安抚之意。’”并据此译为“外交上对远方各民族用宽柔政策,引导他们归附朝廷,对邻近各民族就要用驯服的  相似文献   

7.
8.
字词教学要达到会读、会写、会讲、会用的要求,对于某些字词来说,用点训治法就可以了。初中语文教材《冯婉贞》中有个“异”字(“未见,敌兵果异炮至”),学生记不住它的读音和释义,书写也困难。这里用点训活法例显得很简明。“异”是象形字,甲骨文写作“”,上下两部分各是一双手,意思是多人共举,也就是“抬”了。读音“YU”,是摹拟众人抬东西时的呼叫声。写法是象形字的楷化。“舆论’是个常用词,但在一次释词考试中很多学生不会答。在作文中也有学生把“舆’字写错,究其原因,是对“舆论”的释义(众论)不理解。这也需要用…  相似文献   

9.
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留下了记载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的丰富的古代典籍。训诂学是阅读古代典籍,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一门重要学科。“四人帮”及其御用文人,出于篡党夺权的卑鄙目的,歪曲训诂学,践踏文化遗产,无所不用其极,流毒  相似文献   

10.
同义反复,又叫同语、重言等,是一种特别的话语表达方式。从句法上看,其谓语动词一般使用BE,即“是”,整个表达结构为SVC,且主语与补语完全同形,在语用上却能传达各种含意,具有丰富的语用功能。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下对汉语中名词性同义反复的典型结构“名词(短语)+是+名词(短语)”的句法和语义特征进行探讨和解读,可说明语言和文化含性对构式意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篆"字及其同源词为主要材料,综合运用文字、音韵、训诂之方法,考释了"篆"字的深层涵义,以文字说文化。  相似文献   

12.
同义句转换是各省市中考较为青睐的题型之一。本文结合中考题例分析解题“金点子”———“替换”、“合并”、“简化”。一、替换/代———常用于简单句之间的转换。1.利用同义词(组)对原句的某些成分进行简单的替代,而句子结构保持不变。例:Jam es H erriotwas good attreating dogs.(哈尔滨市)Jam es H erriot__________________in treating dogs.(did well)2.运用同义句替换原句,使其句意不变。例:Shall we go to swim thisafternoon?(甘肃省)______________swim-m ing this afternoon.(Let’s go)3.采用另一种句型结构替换原句,使其…  相似文献   

13.
14.
语言中有很多上下文中异字同义、可以互训的现象.例如: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五:“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李商隐《九成宫》:“云随夏后双龙尾,风逐周王八马蹄。”以上“随”“逐”互训,“逐”犹“随”也。陶渊明《归去来辞》:“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以”犹“而”也。这种现象,前人叫做互文。  相似文献   

15.
近代汉语研究起步较晚,词汇的研究,特别是方言词的研究更是薄弱。近代汉语方言词研究将有利于探索方言与通语的关系,有利于观察汉语方言间的渗透与影响。可以从6个方面鉴定历史方言词:一是词的频率标准;二是同一时代、不同词义的出现频率;三是文体及叙述角度标准;四是同一种古籍的不同版本间差异较大的词语;五是训诂学家笔下的方言记录;六是各类辞书、方言志收录的方言词。近代汉语方言词有很多还存在于正在使用的活语言中,训诂学的价值不可低估。分析活语言材料,可以准确解释词义;也有助于辞书编纂,比如词典立目、释义、义项处理等。  相似文献   

16.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  相似文献   

17.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于是又认为,“训”与“诂”(或  相似文献   

18.
“义训”质疑──兼论训诂方法和训诂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训”是非常古老而且经常使用的训诂术语,但是,“义训”的定义和内容究竟是什么,历来众说纷坛,含糊不清,缺乏科学而统一的界定和说明。这不仅使得训诂方法和训诂形式陷于分歧混乱,自相矛盾,而且直接影响到整个训诂学理论体系的科学建立,给训诂学的教与学普及与提高带来很大困难。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一、“义训”诸说简介“义训”这个训诂学术语,各家训诂学专著中,或经常用到但内容分歧;或有意回避而只字不提,情况颇为复杂,现仅就手边存书所及,稍作归纳介绍。(一)“义训”的归属:齐佩《训诂学概论》、周…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同义词组"安闲—安逸"为例,从语素义与词义的关系,以及语词的使用表征等方面分析探讨了同义词成员的异同,突出个性差别,以期达到用词妥帖,增强表达准确性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从2011年全国部分省市的中考试题中,我们选出50道具有代表性的同义句转换题供同学们练习,以检测同学们对于这种题型掌握得是否牢固和全面。请同学们做完后,对照答案进行检查。要求在改写后的句子空格处填上适当的单词。每空限填一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