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央视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舌尖热"顿时席卷而来.它让亿万观众从舌尖上感知中国人在生活礼仪、伦理等方面的灿烂文化,一系列平凡的美食元素悄悄地触动着人心,达到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我想,作为一名小学品德教师,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都可以从这场"舌尖"风暴中得到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
教学《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一课时,围绕着"舌尖上的中国"这一主题,让学生收集素材,进行展示之后,选取了《舌尖上的中国》片段,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安排学生开展制作美食的体验活动,在回味、分享中获得认知,升华情感。  相似文献   

3.
"舌尖上的阅读"是最有滋味的阅读,是有声、有根、有趣的阅读。教师引领学生把文本放在舌尖上品味,品尝出醇香味,融入心灵,渗入体内,浸入灵魂,就能让学生在文学的滋养下、在母语的浸润中成长。  相似文献   

4.
李洁 《现代语文》2014,(3):80-82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催生了一个新的流行语"舌尖上的X"。本文从"转喻的认知模式""类推效应""社会心理"三方面分析了"舌尖上的X"流行的原因,并在结合具体语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舌尖上的X"的能产性机制,即在满足必选项"舌尖上"词义的同时,使用者可以对可选项"X"位置上的成员进行自由选择。  相似文献   

5.
正习作要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美味。你看:北京的烤鸭、西安的羊肉泡馍、内蒙古的小肥羊、云南的过桥米线、山西的刀削面……从宴会上的正餐大菜,到街头村边的风味小吃,可以说举不胜举。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美味,向大家介绍一下,再写下来。写的时候要注意突出它的色、香、味、形。拓展思路你们也许看过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吧?大厨师们个个身怀绝技,他们做的菜让我们一看便垂涎三尺,那真是色、香、味、形四绝,让人赞不绝口,真  相似文献   

6.
曹丹琦  张燕 《大学生》2012,(Z4):106-107
《舌尖上的中国》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发起了大规模"深夜发吃"运动,也引发了祖国从北至南,自西向东各地吃货们的骚动。继"舌尖上的北京""舌尖上的浙江""舌尖上的客家"等等由吃货们自发搜集整理的"舌尖体"系列陆续亮相、爆红网络后,大学生们也不能忍了。纵观大学宿舍,来自五湖四海,56个民族,五大洲四大洋的同学们汇聚一堂,谁不说俺家乡的食物好哇。  相似文献   

7.
正《舌尖上的中国》热播,那些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引起无数"粉丝"悠长的回味。那些精心挑选食材、烹制美食的镜头,将人们引入一段又一段"舌尖上的旅程"。在娄底涟源市,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奔走于全市348所农村中小学校的食堂,多方筹措资金,添置设施设备,严把从食材采购到饭菜"入口"的每一个关卡,为学生的食品安全保驾护航,写下了一串串"舌尖背后的故事"。涟源地处湘中腹地,是全省37个"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试点县市之一。自2013年以来,全市先后  相似文献   

8.
今年五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中国各地美食,引发了新一轮"美食争霸"。根据互动百科网站统计,在五月份的网络统计中,"舌尖上的中国"一词"热度"居于首位。与此同时,纪录片的热播也催生了一个新的流行语"舌尖上的××"。(1)"舌尖上的高考"忙得家长冒汗(2)网友实拍"舌尖上的北京夜市"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寻找美食的风尚在各地是一浪高过一浪。"美食"已成为时下热门话题。感人的亲情,浓郁的乡情,以及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都能包裹在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蓦然回首,你会发现中国古典诗词与美食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其实"诗词嵌进美食"也是自古有之的。  相似文献   

10.
<正>央视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舌尖热"顿时卷土而来。我想作为一名小学品德教师,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都可以从这场"舌尖"风暴中得到诸多启示。一、在故事叙述中体验伦理价值兴趣是最大的赢家。这部纪录片采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方式,让观众了解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再把镜头转向品德课堂,故事无疑是他们最喜欢的学习形式之一,因此,教师可以把故事教学  相似文献   

11.
《辅导员》2013,(17):42
编者按:《尼斯湖水怪之谜》《战争狂人希特勒》《克隆术》《笔迹与性格》《走进福尔摩斯》《舌尖上的世界》《外星人造访地球》《你不知道的各国国旗知识》《细菌真面目》……看了这些题目,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这些是什么吧?告诉你,原来这些都是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小学的同学们在学校的"星光讲坛"上,原创并进行演讲的题目,通过演讲,他们把读书后收获的知识和感受分享给同学们,他们与书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我与书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我虽不看电视,但也晓得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当下搅得举国谈舌尖——我仿佛看见13亿人正飞快掀动着13亿枚鲜红亮丽的舌尖大谈舌尖。刹那间我甚至产生一种恐慌感,觉得自己正在被无数舌尖包围和淹没……常言道,哪壶不开提哪壶,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忽然接到媒体电话,一位漂亮的女编辑轻摇舌尖,要我以"舌尖上的……"为主题写篇文章。我郑重地谢绝:"我是舌尖反对派,写来岂不扫人雅兴?何况所有市民正在兴头尖上……"  相似文献   

13.
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部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中国各地美食,引发了新一轮的"美食争霸"。根据互动百科网站统计,在五月份的网络热词中,"舌尖上的中国"一词"热度"居于首位。与此同时,纪录片的热播也催生了一个新的流行语"舌尖上的X"。(1)"舌尖上的高考"忙得家长冒汗(edu.qq.com/a/20120604/000234)(2)网友实拍"舌尖上的北京夜市"(bj.xinhuanet.com/bjpd_tpk/2012-06/06/  相似文献   

14.
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中国人的肠胃蠢蠢欲动。大家一边手拿遥控器馋涎欲滴,一边按"屏"索骥疯狂地寻找画面中的美食,俨然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云南的一种火腿因在纪录片中出现,在淘宝网上的销售业绩飙升;一些餐馆因为在该片中露面爆红而引致店铺租金暴涨……总导演陈晓卿说,自己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触动的不仅是中国人的味蕾,作家韩松落说,舌尖上也有禅意。  相似文献   

15.
<正>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国人味蕾大动,美食尽享。细察画面,聆听解说,不难发现,"舌尖"上的每种美食的原材料都是精挑细选的。迁移到幼儿园管理中,每位教师也如同上好的食材,管理者就如同厨师,用何种技法让他们华丽转身,变身美味,快速成长,也是我们应思虑的问题。在幼儿园管理中,教师教学技能是幼儿园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王福权 《生活教育》2014,(12):106-108
"舌尖上的家访"是建立在家访基础上的,即教师采用到学生家庭与家长和学生吃顿饭的方式,通过友好和谐的氛围达成家校合作的目的。这种新颖模式不带功利目的,充满人情味,有利拉近家长和教师心灵的距离,为共同教育孩子形成合力。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笔者的观点:一、"舌尖上的家访"改变了传统的功利性家校沟通方式;二、"舌尖上的家访"促进了教师与家长的情感沟通,形成相互理解和支持的朋友关系;三、"舌尖上的家访"促进了师生的情感沟通,形成平等和信任的师生关系;四、"舌尖上的家访"促进了教师对教育情感的再认识,可提升教育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17.
<正>《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引发空前收视狂潮的美食题材类纪录片,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其节目内容、表现手法、剪辑加工等方面的"陌生化"处理是一个重要原因。所谓"陌生化",在苏联文化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看来,就是在艺术加工过程中通过扭曲、变形,让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中感受艺术的新颖别致,从而完成审美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活动也是一项求真、向善、臻美的审美活动。为克服常态的"审美疲劳",可以借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陌生化"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雕琢"生活化"的思想政治  相似文献   

18.
热点命题 2012年,系列美食类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火了,片中展现的各色南北佳肴从食材选择、准备加工到细心烹制简直就是艺术,无一不让人叹为观止.遗憾的是,我们的舌尖品尝到的不仅仅是这样的原汁原味、麻辣鲜香与绿色放心,还有令国人瞠目结舌的"大料"——塑化剂、三聚氰胺、激素、抗生素、染色剂……国人笑谈"将一个中国人拍扁了就是一张元素周期表".商家们不仅出卖了他们的商品,也同时出卖了他们的良心与仁慈.舌尖中国,感觉有点"辣"啊!我们的餐桌上到底哪一道菜是让人放心的呢?  相似文献   

19.
今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走红大街小巷,把大家吃的欲望都调动了起来。不过,你知道吗?舌尖上的味道,不仅和食物有关,与气味也关系密切哦。  相似文献   

20.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不可缺少的内容。文章从找准已知与未知联结点、抓住阅读中争论的焦点、实现从课堂阅读到课外探究延伸、让阅读在实践活动中延伸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构建"舌尖上"的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