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宋人朱熹说:“观书先须读书,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深思,使其意旨皆若出于吾心。”可见,朗读与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认真朗读,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调动所有的感官,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情感,才能理解作品的精神实质。反过来,只有理解了也才能更好地读。教师上课应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字斟句酌,琢磨一个标点符号的用法,揣摩一个句子的语气,让学生通过读去有所“发现”,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立意谋篇之匠心,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内蕴。《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语感的培养重在朗读训练。我认为,加强朗读教学,培养学…  相似文献   

2.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是古人对于朗读的意义和作用的精辟的见解。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整体感知具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颜雪冰 《考试周刊》2014,(12):58-58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而且要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何为"有感情"?应该是能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会读者的情感,披情入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如果仅仅是力图表现作者之情,而少自我之情;或者是自我之情澎湃,而无视作者之情,则皆不能谓之为"有感情"地读。文章围绕对低年级学生的感情朗读的指导方法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一、借助感情朗读应指导学生有节奏、有表情地诵读课文,读出气势、韵味和技巧,直至读出“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瀑布》一诗,可采取“看图听读———理解朗读———欣赏朗读———表情诵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饱满的感情朗读训练中,切实感受到瀑布的雄伟壮观。二、发挥思维想象以文中的形象因素为媒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以想象,积极体验,对艺术美进行思维再创造,能获得艺术美的感染,达到美的升华,培养良好的语感。如教《桂林山水》,可借…  相似文献   

5.
宋人朱熹说过:“观书须读书,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深思,使其意旨皆若出于吾心。”可见朗读与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古代的学者非常重视自身的诵读,私塾老师也要求学生诵读所学的内容。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是这样描写寿镜吾老先生读书的情形:“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扬起摇着,向后面坳过去,拗过去。”  相似文献   

6.
杨菊峰 《宁夏教育》2010,(12):44-45
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曾说:“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然后有所得耳。。在新课程改革买施的今天,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钻研、理解新教材,掌握教材每一栏目的编排意图、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进而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思想修养、文化素质、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数学教材的钻研和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钻研、理解教材的过程,是教师形成教学能力的过程.教师只有通过钻研理解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才能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才能把自己的思想修养、文化素质、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及学者经验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能力.正如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所说:“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以读为本”的口号倡导已久。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显得更加突出。如何“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是作为当前一线语文教师所要研究、探讨的,也正是本色语文的价值追寻。  相似文献   

9.
闫虎 《教学随笔》2016,(3):155-155
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如何进行深入的对话呢?我认为熟读是课堂深入对话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熟读了课文,才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才能深入地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10.
胡红霞 《考试周刊》2011,(40):38-38
一、文本诵读——一折青山一扇屏" "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去,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以读为本"的口号倡导已久,在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的朗读声中,我们的学生如何真正做到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出神韵、读出情味,在反复的读书中去体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是作为当前一线教师所要研究探讨的,也正是本色语文的价值追寻.  相似文献   

12.
“积累—模仿—创造”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而积累主要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读得越好,说明学生理解得越深透,并受到感染,如同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情境,走进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文章一旦被学生高声诵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为自己的活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因此语文教学最下工夫的应该是把课本读进去,并读出来,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地,让学生体味语言魅力,丰富个性感悟。  相似文献   

13.
诵读,即熟读成诵,是前人甚为看重的读书方法。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给我们明确了朗读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流利”的朗读易指导也易检测,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难度就比较大了。何为“有感情”?应该是能深入体会作所表达的情感,融汇读的情感,披情入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  相似文献   

15.
“积累-模仿-创造”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而积累主要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读得越好,说明学生理解得越深透,并受到感染,如同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情境,走进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文章一旦被学生高声诵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为自己的活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因此语文教学最下工夫的应该是把课本读进去,并读出来,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地,让学生体味语言魅力,丰富个性感悟。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以读为本”的口号倡导已久。在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的朗读声中,我们的学生如何真正做到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出神韵、读出情味,在反复的读书中去体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是作为当前一线语文教师所要研究、探讨的,也正是本色语文的价值追寻。正如新课标所倡导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读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语文课堂的价值所  相似文献   

17.
文本抄读法     
吴永福 《阅读与鉴赏》2010,(4):57-57,50
关于文本阅读.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叉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理,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读一件书,须心心念念只在这书上,令彻头彻尾,读教精熟”。如此等等,在朱子读书法中是反复强调的。文本阅读中不管朗读还是默读,都要达到熟读,以至背诵,才能融入记忆,从而有所养成。而抄读.正是达到熟读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加强朗读,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而且将其贯穿于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之中。所以阅读必须朗读,只听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述,不闻学生琅琅书声的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一、朗读的地位及作用1.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朗读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不少古人对朗读的地位、作用等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  相似文献   

19.
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如何进行深入的对话呢?我认为熟读是课堂深入对话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熟读了课文,才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才能深入地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20.
吕玲 《课外阅读》2011,(12):120-120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阅读教学从属于语文教学的范畴。数学教学也搞起了阅读有些令人费解。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数学学习也是这样。学习一个概念,研究一个公式的推导,弄懂一个性质、定理,思考一道应用题的解题过程,首要的是要了解教材的内容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