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这期间,尽管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矛盾,如少数工人罢工、学生请愿、农民退社等群体闹事事件。毛泽东敏感地觉察到解决群体闹事事件问题的重要性,并针对各种事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他以马列主义为理论依据,以我党在革命时期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经验总结为参照,以国际共产主义阵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为借鉴,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本文首先以1956年各地发生的事件为案例,研究毛泽东如何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对闹事事件做出系统全面的准确判断,最后分析毛泽东处理闹事事件的高超领导艺术。  相似文献   

2.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时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者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相似文献   

3.
1956-1957年间,中国出现了少数群众“闹事”的问题,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闹事”问题的起因,提出了解决群众“闹事”的思路和方法,为当时妥善解决“闹事”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及方法指导,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老师家访,是架起家校桥梁的好途径,反之亦然。家长到学校了解子女在校情况,谋求共同教育学生的最佳方案,此举值得倡导。如今,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学生至少四五十人以上,教师家访难以达到覆盖率,且工作时间紧、学生居住分散、家长工作时间不一致,造成教师家访难。然而学生在校表现、学习情况、身体状况等,需要及时和家长交流,尽管有时从电话或手机中进行交谈,但总觉有未尽之感。倡导家长“校访”,主动权交给家长,他们可以根据学生近期表现、学校的有关信息、本人的最佳校访时间,让学生带信或电话先行预约,以利及时“校访”,达到及时教育学生的…  相似文献   

5.
所谓“辅访代沟”,是用来描述心理辅导师与来访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心理距离、隔阂或冲突的一种形象的说法,是指由于年龄、角色、地位、立场、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等不同,辅访双方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和分歧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而言,“辅访代沟”比较容易出现在心理辅导师与大、中学生之间。“辅访代沟”是影响良好辅访关系建立的至关重要而又  相似文献   

6.
论高校心理咨询中的"咨访代沟"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高校心理咨询中“咨访代沟”具体表现、总体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该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及对策思路。认为“咨访代沟”问题是影响咨询关系建立的重要因素;关注“咨访代沟”有助于提高当前高校心理咨询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不知何时,一些老师渐渐习惯于一个电话或一个口信,就将学生家长召至学校。名之日“校访”。“校访”的潜滋暗长,使“家访”有了淡出家校联系阵地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朋辈有“朋友”和“同辈”的双重含义。朋辈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朋辈群体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朋辈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去年下半年,在少数资产阶级自由化鼓吹者的煽动下,昆明和全国部分地区的学生发生了闹事事件。这次学潮,不管闹事者们的主观愿望如何,在客观上起着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作用。昆明少数学生在闹事过程中,提出了“发扬民主堡垒精神”的口号,煽动学生们摆脱党的领导,去争取他们所谓的“民主”、“自由”。虽然,这是完全错误的。到底解  相似文献   

10.
《陕西教育》2014,(5):52-53
近期,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三问三解”要求,榆林市教育局深入开展“三访五促、为民服务”活动。“三访”指访村(社区)干、访党员、访群众,“五促”即促干部作风转变,促基层科学发展,促社会和谐稳定,促为民服务水平提高,促党群干群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教育信访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校领导把做好信访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校园的具体体现,带着深厚的感情,恪尽职守,努力工作,为教育系统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信访接待中,信访干部难免会遇到缠访,缠访人员往往对组织上已作出的正确处理不服,在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上纠缠不休。因为处理此类信访没有明确的法律、政策规定,信访干部往往根据个人经验来“解缠”,如处理得当,可及时化解缠访矛盾;如急躁行事,就会加剧对立情绪,可能导致缠访人员采取更加过激的行为,影响稳定。现就中国人民大学在接…  相似文献   

12.
许多家长认为老师家访是理所当然的,从来不去学校与老师交流看法和意见。其实,家长也是教育者,家长去学校进行“校访”同样重要。家长可以通过“校访”了解学校教育新的观念、做法、形式等,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校访”,还可以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的状况,提高教育效果。因此  相似文献   

13.
自省教育厅启动“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以来,丹江口市高度重视,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落实“课外访万家”的活动要求,结合山区实际,创新工作思路,把“课外访万家”活动作为教师职业规范建设的内容来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效。  相似文献   

14.
学校要发展,离不开纳谏,而“访”是纳谏的有效途径。“访”得好,谏路就宽“,访”得差,谏路就窄。谏路宽,可以促进学校的发展,谏路窄,就要影响学校的发展。所以,对校长来说“,访”是非常重要的。不过“,访”,说起来容易做  相似文献   

15.
伴随社会转型中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增,各类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建设的突出问题。而底层群体对基层政府信任的缺失,是导致大规模矛盾冲突并走向极端从而演变成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而社会的媒介化框架又将其演化成媒介化事件,故作为权威和主流的传统媒体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舆论引导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以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脉络为主线,分析底层群体对基层政府信任认知的偏差化,以及传统媒体的“不当介入”催生政府信任危机并产生社会负面影响。由此,本研究拟通过倡导树立传统媒体公共传播理念,扩展深化群体性事件中传媒的功能,以期能够实现底层群体政府信任的再造。  相似文献   

16.
这一组词,《尔雅·释诂上》都释为“谋”,其他古注也多训为“谋”。《诗经·周颂·访落》:“访予落止。”毛传:“访,谋也。”《仪礼·特牲馈食礼》:“特牲,馈食礼,不诹日。”郑玄注:“诹,谋也。”诹与访,有时还互文,《国语·晋语四》:“文王诹于蔡原而访于辛尹。”韦昭注:“诹、访皆谋也。”《国语·周语上》:“咨于故实。”韦昭  相似文献   

17.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刘义庆编撰的一部志人小说集.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雪夜访戴”.“雪夜访戴”之所以经典,首先在于表现了王子猷率真任性、适意而行的生活方式;其次在于凸显王子猷典雅别致、情趣盎然的人生境界.同时能引发读者对于现实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纪延淑 《山东教育》2004,(28):19-19
有些教师由于工作忙,或这样那样的原因,在学生犯了错误时,常常这样“命令”:叫你爸爸(妈妈)到学校来!这无意中将自己职责中的家访变成学生家长的“校访”。这种做法,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危害却是极大的。对家长而言,因是老师的旨意,又望子成龙心切,所以无论自己多忙,或心情如何,都得准时到校,否则得罪了老师,担心贻误孩子。家长被传“校访”,教师常常对家长批评、责难。家长在老师面前唯唯诺诺,把孩子的错误违心地大包大揽过来,并且替孩子下保证,订计划,对学生起不了多大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而言,常常是因犯错误被罚而让家长“校访”的。自尊…  相似文献   

19.
自湖北省教育厅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以下简称“比访”)工作以来,广大教师纷纷投入“比访”工作的浪潮,以校本教研为平台,以校本培训为载体,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立足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全面细致研究学生,走家串户,加强家校沟通。“比访”工作精彩纷呈,如火如荼。  相似文献   

20.
不知何时,一些老师渐渐习惯于一个电话或一个口信,就将学生家长召至学校。名之曰“校访”。“校访”的潜滋暗长,使“家访”有了淡出家校联系阵地的趋势。“家访”是什么?我们并不陌生,是凡当个老师或做个学生的,兴许都有做“家访”或被“家访”的经历,它曾被看作是实现家校沟通、优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以期达到“双赢”的重要教育手段。“家访”犹如一座“彩虹桥”,连接着学校与家庭,是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产生互动“共振”的一个有效平台。“家访”的功能不容抹杀,可现在为什么又被冷落呢?目前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实施了教育布局区化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